类风湿关节炎分布研究论文

时间:2022-03-18 05:46:14

类风湿关节炎分布研究论文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广西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取RA患者106例,采用SPSS(10.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中医证候在性别、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广西地区RA证候以湿热阻络最多见。在病程方面,肝肾阴虚病程最长。RA患者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和寒热错杂证;年长者以痰淤阻络和肝肾阴虚为主。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idArthritis,简称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处关节慢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其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本病属中医的“痹证-尪痹”“历节”“白虎历节”等范畴。本病病因未明,西医缺乏特异性治疗。祖国医学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其特色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候机制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的指导下,收集106例广西地区RA病人的病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后,阐明广西地区RA中医证候分布及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奠定基础。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来源选择200001~200612期间,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6例RA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在广西地区居住5年以上。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2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并结合临床实际将关节局部症状作为主症,除舌脉等以外的症状作为次症,结合舌脉,制定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痰淤互结、肝肾阴虚五大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诊断标准。

1.2.3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的病人均需符合下列全部条件:①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RA病人。②年龄在16~75岁。

1.2.4排除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纳入本研究:①不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病人;②合并有心血管、肺部、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严重关节外表现,如高热不退、多发类风湿结节、间质性肺炎、肾脏淀粉样变、缩窄性心包炎等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③长期服用有关治疗RA的药物,且在本研究前至少l周内未停用糖皮质激素和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的患者;④年龄在16岁以下,75岁以上的患者;⑤孕妇或哺乳期女性的患者。

1.3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由专人填写调查表,中医证型由两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最后核定。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证候规律采用描述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男性29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43.32±12.87岁;平均病程为50.05±47.61个月。

2.2证候总体分布规律106例研究对象中各证候所占的比例差异较大,其所占比例分别是:寒湿阻络证为11.32%,湿热阻络证为35.85%,寒热错杂证为14.15%,肝肾阴虚证15.09%、痰淤互结证为23.58%。

2.3证候规律与可能相关因素的关系

2.3.1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见表1。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各证候间的构成比除痰淤互结证组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略)

2.3.2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见表2。男性29例,占27.36%,女性77例,占72.64%,男∶女为1∶2.66,但各证候之间男、女性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略)

2.3.3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见表3。肝肾阴虚证病程较长,除痰淤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证候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四证候之间在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3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略)

2.3.4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4。结果显示,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4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略)

2.3.5中医分型与临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5。中医证候与临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5中医分型与关节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略)

3讨论

3.1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性别与RA发病关系密切,女性多于男性。研究显示体内激素水平也可能与发病有关,如女性在绝经期发病明显增高,在妊娠期症状多缓解[3]。研究结果男女比例为1∶2.66,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3]。各证候之间男女比例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在证候的分布上男女之间无特殊的选择性,服从RA总体男女分配比例。可推测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病因病机是没有差异的。

3.2中医证候与发病年龄、病程和地域的关系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3]。表2说明,寒湿阻络型的平均发病年龄最轻,肝肾阴虚型的发病年龄为最大,其余两型居于中间。原因考虑为,湿热痹阻为阳气偏盛,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所致。中青年人阳气偏盛,因此风湿热郁型居多;老年人气血亏虚,生理机能减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四十,阴气自半也……”,中医素有“瘦人多火”之说,肝肾阴虚多见于年老体瘦之人;故患病多虚或正虚邪实证。年龄较大的患者容易发生痰淤互结和肝肾阴虚;年纪较轻的患者容易发生寒湿阻络、寒热错杂和湿热阻络证。

从表3可以看到,风湿热郁和风寒湿阻型的患者平均病期较短,肝肾阴虚和痰淤互结型的病期一般较长。这与中医理论也是相符合的。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至,合而为痹”,疾病初期,患者多见寒湿阻络型,邪留经络,经久不愈,加之中青年人阳气偏盛,内有蕴热,蕴化为热,到病之中期可常见风湿热郁和寒热错杂证;本病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养,筋骨失充伤及肝肾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或痰阻或淤滞。而风寒湿邪留于经络关节,直接影响气血津液运行,也可导致痰淤形成。

本研究分析广西地区的106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湿热阻络证、痰淤互结证、肝肾阴虚证、寒热错杂证和寒湿阻络证。其中以湿热阻络证最为常见。笔者认为这与广西位处岭南地带,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而且降雨量多,江川河流水溪随处可见,湿热之邪为四季的主导之邪气有关。在这种天暑下逼,地湿上蒸的环境中,人体体质多为湿热偏胜。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地势使然也”。

3.3中医证候与关节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作为慢性多关节破坏疾病,RA的诊断常以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间僵直为临床观察的基本依据。这些临床表现是评估RA疾病活动性的客观指标。表4的结果表明,这三项临床指标在RA的各类分型中的差别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

血清RF对诊断RA的特异性并不很高,不能作为诊断RA的唯一指标。RF滴度越高患者出现关节外的病变和重症的可能性越大[3]。在RA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时,常常伴有ESR增快、CRP增高及IgA,gG,IgM三种免疫球蛋白亦常增高。本研究发现,本组病人均处活动期,上述各项实验室指标均高于正常值,反映了RA活动期的实验室特点。虽然不同证候间各相关实验室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些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反映的是RA的疾病活动期或缓解期的特点,而很难反映RA的中医证候特点。同时我们也发现,湿热阻络证除RF的滴度以外,其他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是5个证候中最高的。究其缘由,首先与热邪的致病特点有关,热邪为阳邪,阳主躁动而向上;其次,湿热阻络证的患者病程较短,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映明显。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广西地区的RA中医证候特点,但本研究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所限,仅收集了106例病人的病例资料,样本数偏小,且不是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基于以上问题,今后在的研究中,在广西地区乃至全国,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以求更进一步了解RA中医证候特点,为其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29.

[3]蒋明,张奉春.风湿病诊断与诊断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

上一篇: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论文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食道癌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