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育童心 朵朵花儿开

时间:2022-03-18 05:15:41

爱心育童心 朵朵花儿开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81-03

一、观察背景

就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而言,在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同情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的要求。然而,在日常的工作中,笔者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在崇尚个性自由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个性在不适当地“膨胀”,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太多的关注和爱,却不懂得爱别人,严重缺乏爱心、同情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表现,已经明显凸现出来。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户外活动时,杰杰的膝盖摔破了皮,鲜血渗透出来,班上三十八个孩子竟然只有两个孩子上前扶起他,问他疼不疼,而其他孩子有的不知所措、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嬉笑看热闹、有的甚至还说:“腿摔断了才好!”

案例二:一天吃馄饨,浩浩对老师说:“馄饨太烫,没法吃。”旁边的辰辰紧接着说了一句:“烫死你!”

案例三:一天,心心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老师问:“谁愿意借外套给她穿?”班里的孩子们半天都没人回答。于是老师点名让孩子回答。思思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会生病的,我才不借呢。”琪琪说:“我妈妈不让,会打我的。”辰辰则说:“给我弄脏了怎么办?”还有一个孩子说:“怕弄丢了。”问了半天,大多数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都表示不愿意把衣服借给生病的心心穿。

三、案例分析

这一件件真实的“小事”说明:幼儿的同情认知和同情情感相当缺乏,继而导致了他们同情行为的缺乏。见到这样的事例,怎能不叫我们担心?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这样的“无情”呢?答案是多方面的。

1.在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学而无术的人与日俱增,坑蒙拐骗等事件也越来越猖狂。街头上到处可见有人假扮贫苦或身体残缺来骗取他人的同情心以获取牟利。此类事件的产生,就如冷箭般射向了幼儿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同情心。

2.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教育的天平偏向了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3.有的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受他人的欺负而对其进行消极性的教导。他们往往都以“他打你你就打他”、“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管别人”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进行教育,久而久之便扼杀了孩子的同情心。

4.由于父母自身没有同情意识或缺少同情心,而难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些家长只给孩子爱却对家里的老人们冷眼相待或漠不关心,更不教育孩子去关爱同伴、关爱他人。日积月累,这就导致了孩子形成了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的坏习惯,缺少了必要的同情心。

5.除了一些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外,幼儿园教育上的一些疏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幼儿同情品德的发展。由于一些教师自身的同情品德不足或缺乏同情心,而难以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典范;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儿同情心培养的重视;部分教师不善于观察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不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或强化同情心的教育。

四、采取措施

同情心是人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一种道德情感,富于同情心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源头,是道德行为活动的最初动力,是“仁之端”。霍夫曼、埃森伯格、米勒等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同情心培养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问题(如攻击),更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情心作为道德情感的一种,对幼儿顺利地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孩子一旦缺乏同情心,对其成长和社会都将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那么,我们要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呢?

幼儿同情心的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并且每个阶段都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经过多次反复与强化才能逐渐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加以培养。

1.以教育活动为基点,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幼儿老师是孩子在园学习生活的第二任父母,起着教育引导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临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1)专门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育的目标,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情感经验。如语言活动《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所渗透的道德情感的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听、说、阅读、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幼儿知道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国家的穷孩子过着受冻挨饿的生活,激发他们思考怎样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培养他们对穷苦人的同情心和爱心。在进行看图讲述“顽强的半截人――小波比”的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幼儿观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录像环节,让他们初步了解残疾人有着与我们常人不同的生理缺陷,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让幼儿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感受,萌发同情心,激发他们学习残疾人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我们还通过《动物世界》和《植物王国》等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自然界并参与保护有益动、植物的活动,使他们从小抱有爱心、同情心。另外在重阳节期间我们设计了“我爱爷爷奶奶”的活动,让幼儿开展献爱心活动,并在活动中教会幼儿正确表达同情心的技巧:为爷爷奶奶送一朵自己做的花、为爷爷奶奶唱一首歌、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腿,等等。

(2)有趣的游戏活动。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曾说过:游戏是培养儿童高级情感的最好途径。游戏又是幼儿最主要、最喜欢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间常因抢玩具、争角色等事情闹纠纷,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进而来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如我们通过角色游戏“假如我是小盲童”,采用移情法让幼儿换位思考,体会盲人的不便和艰辛,引导幼儿从内心深处关心盲人、同情盲人,从而来培养他们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3)抓住随机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教师不但要做个有洞察能力的人,更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敏锐地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一次区域活动结束后,阳阳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玩具洒了一地,显得有些慌乱。这时大部分孩子都在忙着收拾自己的玩具,几个看见了这一情景的孩子却视而不见,有的甚至还在笑,这时只有文文小朋友走过去对阳阳说:“没关系,我来帮你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马上抓住这一时机,对大家说:“你们看阳阳的玩具洒了,他多着急啊!文文马上过去帮他捡,真好!当小朋友有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经我的提示后,许多孩子也都来帮阳阳捡玩具了。活动结束后,我有意识地与孩子们进行了交谈,让阳阳说说洒了玩具以及文文来帮助他时的感受,然后再让文文说说她为什么要去帮助阳阳,最后再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帮助阳阳以后心里有什么感觉。通过交谈,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同情行为。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随机教育不是“捎带教育”,有效的随机教育应该是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或综合体现。如以上的例子中,我首先从幼儿的认知、情感入手,让幼儿看到阳阳的困难,体验他的心情,从而以情感带动行为,做出帮他捡、安慰他的行为。事后,我们又及时总结,让幼儿分别谈自己的感受,并对幼儿积极的行为给予肯定性强化,这对幼儿提高认识、把行为内化为品质很有帮助。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幼儿,这样定能在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幼儿是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同情心的培养同样需要社会环境的熏陶。

(1)利用熟悉的事、物、人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喜欢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自然角里饲养的小动物最受孩子们的欢迎,一天,自然角里来了一位新朋友,原来是一只蚱蜢,可是,孩子们并没有去关注它,可能是由于蚱蜢不好看,也不可爱,有的小朋友甚至会将一些豆子等扔进瓶子里,行为很不文明。但是他们对小白兔可好了,拿菜叶喂它,还不停地叫它“乖乖”呢。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小白兔真幸福,有这么多人喜欢它,可是蚱蜢太可怜了,孤零零的一个人,肚子饿了也没人喂它吃的,它好伤心啊。”说着说着,有的孩子受我情绪的渲染,对我说:老师,下次我们不这样了;有的孩子说:“老师,小蚱蜢饿了,我们会喂给它吃的”。从那以后,小蚱蜢也开始慢慢地被孩子们关注,受欢迎了。

(2)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对弱者表示同情,对暂时有困难的人给予帮助,是幼儿的美好愿望,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需求。有条件的父母可以通过捐资助学、希望工程,为灾区捐款捐物,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结对子”等活动,让孩子知道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还有很多小朋友生活十分贫困,他们上不起幼儿园,不能迈进学校的大门,没有老师、教室、课本,让孩子了解那里的生活环境,鼓励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捐出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把自己的衣物、图书、学具送给有困难的小朋友。

(3)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在条件的允许下,家长与教师可创设条件组织幼儿参与一些与孤儿院、福利院的拉链活动。向哪里的小朋友赠送玩具、故事书,表达对孤儿院、福利院小朋友的关心与友好;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表演节目,让幼儿自己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同时也为那里的小朋友带去欢乐和喜悦。重阳节可组织幼儿慰问养老院的老人,让幼儿感受老人们孤单、可怜,向老人们赠送自制的礼物,为老人们表演节目,让他们欢乐、高兴,减少老人的寂寞感。经过类似系列练习和实践,让幼儿初步学会用语言、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同情,懂得减少他人的痛苦,增加欢乐。

3.以家庭资源为依托,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家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由于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恋,家长又是幼儿认同、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全面深入地影响幼儿,会在孩子幼小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1)转变观念,引起家长高度重视。我们首先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入手,把家长从重知识、技能的教育中转到关心幼儿一生幸福、快乐的教育上。为了提高家长对同情心培养的重视,实现家园同步教育的目标,我们利用了多种形式:家访,和家长交谈,设置家教园地,建立家长联系本,召开家长会等,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掌握科学、恰当的方式、方法与幼儿相处,使家长体会到对幼儿进行同情心培养,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而且是关系到幼儿一生的成长,关系到提高一代人的素质的一件大事。

(2)言传身教,发挥家长榜样作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与幼儿的交往又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家长的言行,孩子看得最清楚,他们会模仿父母的态度、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有些家长非常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以良好的影响;但有些家长在外时,比较注意自己的举止,对周围的人也很友善,可一回到家里,就觉得没那么多讲究,对自己的亲人往往缺乏关心和同情,殊不知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同情情感和行为的榜样。

(3)培养幼儿同情心,家长要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现在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就注定了我们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一味的给予,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欲望,从没考虑要孩子回馈什么。这种只是给予孩子爱,却从没有教过孩子回报爱的行为,是孩子缺乏同情心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任何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共同努力。”笔者坚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家长与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幼儿的同情心将会日益丰盈。总有一天,世界处处都会充满爱,人人充满爱,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也会结出一枚枚“同情”的硕果。

上一篇:为幼小心灵播下爱的种子 下一篇:节日中小班幼儿的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