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大单谋核心技术中欧贸易深入难企及领域

时间:2022-03-17 07:07:49

百亿大单谋核心技术中欧贸易深入难企及领域

对于进一步推动中欧双方相互开放市场、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早日复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组团赴欧采购,是用实际行动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作出了表率。

近日,由中国政府组织、中国企业自愿参与的贸易和投资促进团启程赴欧,访问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英国四国。根据中国与欧洲有关国家先前签署的38项协议,此次中国采购总额达15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欧洲国家关心的重点商品和服务。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采购欧盟的设备,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欧洲有很多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中国进口大量的技术和设备,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下单百亿

“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此次采购对于进一步推动中欧双方相互开放市场、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早日复苏,对于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卢峰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据了解,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欧洲四国行是“承诺之旅”,中国企业家在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一共签下约130亿美元的协议。在最后一站英国,中英企业签署了约20亿美元的经贸合同及意向协议,既包括海航集团约12亿美元购买劳斯莱斯生产的20架飞机发动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2500万美元采购航空铝板等采购协议。

这次赴欧采购不仅有利于淘汰中国落后产能,而且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据悉,赴欧采购团获得了一些过去难以企及的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合作项目。在德国,总理2月1日出访时,已获得蒂森克虏伯公司向中方转让部分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合约。虽然在总计接近130亿美元的采购合同中,真正的高科技项目所占比例还不大,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金融风暴波及之下,拥有这些高端技术的欧洲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欢迎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

“合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掀开这新的一页,在今年和今后更长时间里,让这种密切的磋商能够持续下去。”陈德铭表示:“中国还会派专门的贸易投资考察小组,赴英国寻找合作机会。”

取长补短

卢峰认为,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国内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时,中国从欧洲“取长补短”不仅是应对危机的战术举措,更是着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表示,采购的主体也是市场的主体,都是企业,它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进。商务部部长带队的一个采购团在欧洲采购,这点也可以说明,我们没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像这种大规模的采购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他们采购的是我们国家需要的装备、材料、技术,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为十大产业振兴服务的。所以十大产业振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技术、引进必要的管理。

记者发现,与以往中国海外采购不同的是,这次中国赴欧采购侧重点明显转向了“技术与服务”而且更加重视“核心技术”。虽然此次采购团仍以机电产业为主,但大单大多集中在航空和电信行业。协议清单显示,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与Avicopter签署了建立合资企业的协议,在中国哈尔滨创建A-350高科技“零部件”生产中心;芬兰和德国合资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诺基亚-西门子公司赢得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价值高达8.8亿欧元(合11亿美元)的3G建网合同。德国是这次赴欧采购的重头戏,中国采购团在德国签下了36份总金额高达100多亿美元的采购大单。德国几家主要汽车制造商如奥迪、宝马、戴姆勒和大众都因此受益。

“这么短时间里两国企业能签订如此巨额的协议量,我感到非常受鼓舞。”见证企业签字仪式的英国商业、企业和制度改革大臣曼德尔森说:“英国不仅能向中国提供非常专业的高质量产品服务和技术,同时也能提供知识和创新,帮助中国实现雄心勃勃的目标。”

同谋发展

卢峰表示:“中国组团赴欧采购,表明了当前形势下中欧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中国组团赴欧采购,是用实际行动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作出了表率。采购举措对于中国保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将提供新的动力。”

在英国期间,陈德铭也向400多家英国企业家代表发出邀请,希望在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衰退还在持续的情况下,英国企业继续到中国投资。他称,目前中国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十分有利于英国企业去中国发展。他特别提到了重大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节约能源等领域。英国在这些方面有非常独到的先进技术。

这场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低迷,正迅速改变中欧企业在谈判桌上的地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伦敦向采购团成员讲话时,更动员中国所有企业家和企业都应该设法“走出去”,要去海外投资,要吸引合作伙伴到中国去发展,还要共同在第三国发展。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时,中国此举体现了倡导贸易互利开放的良好形象。中国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背道而驰的行动向全球做出了示范,这能给欧洲和全世界创造一个更可靠的贸易环境,遏制全球贸易主义蔓延。这个意义是更重要的。”

■专家视点:赴欧采购不是“派红包”

“中国赴欧采购团”是近年来中国首次向欧洲专程派出如此规模和级别的采购团。无论是其高达150亿美元的采购额度还是其行程安排,都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格外重视。但我们也应看到,赴欧采购不是派红包,其意义也不仅是的150亿美元或更大金额的采购那么简单。

实际上,这首先是一种态度。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任何国家都难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协作,共克时艰。中国是世界大国,国际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中国又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扩大。而这也同时意味着中国对于全球稳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所以,这时的赴欧采购,就是一种宣示,表明中国的态度、胸怀和担当。在此困难时刻,中国会坚定地跟其他国家站在一起,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以推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这种态度和做法,将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更会拉近中国和世界的距离。

其次,这毕竟是一次经贸活动,所有的采购都基于互利共赢原则,考虑到我国的现实需求,考虑到中国的商业利益。这不同于郑和下西洋时的宣扬国威、遍施皇恩、广洒雨露,而是一次现代国际贸易条件下的商务之旅。所以我们看到,赴欧采购团的采购清单,要么是中国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要么是高新技术,要么是现代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对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提高消费者福利,都有积极作用。即使在正常的国际贸易中,这也是中国鼓励进口的,而非纯粹满足出口方要求,因而也就不会产生有人担心的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可能的抑制作用。

第三,这次的采购行动,还会对中国的贸易环境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单纯从贸易角度看,这可能是这次赴欧采购更重要的意义所在。危机之时,各国出于自身眼前利益考虑,会采取形形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就包含了“买美国货”内容,而在欧洲,要求限制进口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甚至成了重要的政策选项。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对中国产生重大损害。中国的对外贸易,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我国出口14285.5亿美元,进口11330.9亿美元,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比2007年出口增加2105.4亿美元,顺差增加332.7亿美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如果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中国将是最大受害者。

此次赴欧采购,不啻向世界发出明确信号:中国将继续开放自己的市场!这种姿态,不仅仅是给欧洲看的,也是给美国及其他国家看的。再发生贸易保护纠纷,中国先站住了道义立场。

(马宇)

上一篇:注资优势行业 下一篇:用“开放”扶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