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的语言与叙事

时间:2022-03-16 11:19:59

《沉沦》的语言与叙事

整体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散文化的结构。读《沉沦》时,大多数人有一个感受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开始,其实这就是对传统小说结构的一种反叛。以郁达夫本人的话说,外国小说艺术形式的发展:“区别起来,也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叙述外面的事件起伏的,含有事件起伏和一幕一幕的戏剧场面似的内容;另一种就是那些注意于描写内心的纷争苦闷,而将全力倾泻在外部事变的记述上。”(1)显然,《沉沦》属于后一种,这种把不同质地的语言,逻辑的与非逻辑的,具体的与抽象的,形式的与非形式的,直述的与曲折的等参差地放在一起,语言的韵味、容量和抒情性显然大大提升。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能表示多层意思,又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源于语言的所指与能指的矛盾组合大大扩大了,也是源于冲突。如主人公想跳海自杀时的情景,那“寒月”,那天气,“渔灯”,“细浪”,“淡青的路”,摇动的“星”等,在语境的变化及整体气氛下都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又,文章中的性心理描写,其所指固然为,而深层次原因却是因社会而生的苦闷。有限的能指与无限的所指本身就有矛盾,而因其组合不同,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张力的活力也源于此。

再来看叙事。虽说作者一直在把握作品中的“他”与现实的“我”之间的距离,但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在一些方面的冲突,当然,也正是这种冲突,使得文章与读者有一定交流,并非孤立。作品的开头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式的客观的、叙述。这是作者为一个旁观者角度开始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的心理状态及发展情况。是一种局外人的声音,是客观的,冷静的。后面,还有一种仍是第三人称,但叙述者视角已移到主人公的心理内部,如“他看看四边,觉得周围的草木,都在那里对他微笑。看看苍空,觉得悠久无穷的大自然,微微的在哪里点头。一动也不动的向天看了一会,他觉得天空中,有一群小天神,背上插着了翅膀,肩上挂着了共弓箭,在那里跳舞。他觉得乐极了。便不知不觉开了口,自言自语地说:‘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所描写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作为主人公心理代言人的内在视角叙述与作为整个故事背景的外在视角的叙述,二者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外在视角的叙述表现的事客观理性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主人公“他”的神经质倾向的批判;而内在视角的叙述则是以体验的和同情的态度展示着“他”的心理发展轨迹。这就构成了叙述声音的“复调”效果。叙述者所体现的作者的理性思维方式与作品中人物的思维方式之间产生了冲突。(2)这种冲突,使读者纠结,去体验,文章与读者联系起来了,也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又,文章的世间概念打破了常规思维,同样也模糊掉物理时空,插叙、倒叙等穿插其中,且笔墨的多少也不囿于时间的长短,节奏张弛有度,这也使文章获得一钟隐形张力。

正是因为散文式的小说形式与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得作者可以具有主体色彩的想象去创造,形成了另一个独特的世界。就《沉沦》而言,从语言的角度,正是根源于外在的“社会”现实层面“我”与内部自叙传性“我”之间的冲突。

注释:

(1) 郁达夫:《现代小说所经过的路线》【J】,《现代月刊》1932年第1卷第2期。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第213-214页。

上一篇: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 下一篇:战后美国文学之《广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