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3-16 02:19:52

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 要:中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品牌众多,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消费需求的转变,各地都在努力探寻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茶旅融合”发展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便是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重要路径之一。该文阐述了茶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优势,提出了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措施,以期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1]。

关键词:茶产业;旅游业;茶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145-02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2省7县市,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冲。宁国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100个、安徽省10个重点产茶市县之一,但宁国茶叶品牌不够响亮、影响力不强、茶产业总体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在面对目前茶产业发展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有必要拓展茶产业链,融合发展茶叶一、二、三产业。而茶旅游产业的开发及茶旅融合发展对于拉动茶产品消费、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增加茶区农民收入、推进茶区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创新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

1 茶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1.1 茶旅融合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茶是传统产业,其流通和消费模式正面临经济新常态的严峻挑战,昔日品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茶企欲获得可持续发展,其产品开发和营销模式必须适应新常态。茶旅融合发展使游客可以在像公园一样的茶园里体验采摘乐趣、手工制茶、茶文化,是一种时尚、绿色、环保的现代消费理念。实现茶产业带动旅游业,旅游业促进茶产业,达到双赢互补协同发展,是新时展的必然选择。

1.2 茶旅融合发展是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茶旅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而是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耦台,以茶为主题,以旅游业为内容进行融合发展。将茶区建成旅游景区,将茶园建成休憩公园,将采茶劳动变成休闲运动,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融合发展格局。茶旅融合发展,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3]。

1.3 茶旅融合发展是宁国茶产业弯道超越的现实选择 宁国市近几年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山区老茶园较多,茶园基础薄弱。劳动力资源紧张,生产成本逐年增加。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带动力不强。区域茶叶品牌不够响亮,知名度仍然不高。茶叶营销网络不全,营销手段也不够多,市场占有率较低。要解决上述问题,做强宁国茶产业,实现弯道超越,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是切实可行的现实选择。

2 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优势

2.1 产茶历史悠久,基础较好 宁国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即盛产茶叶。唐代陆羽《茶经》之出原注“宣州生宣州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唐初中期宁国属宣城县管辖,故记为宣城县。据宋代李心传所著《建炎杂记》载:“宁国岁产茶112万斤,宁国县鸦山茶为贡品。”2016年,茶园种植面积约4900hm2,无性系良种茶园近2380hm2,无公害茶园产地认定面积3850hm2,茶叶总产量2600t,名优茶产量1025t,茶叶总产值达3.55亿元。省级茶叶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40余家。

2.2 茶叶品质优良,知名度高 明代徐渭《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记载的名优茶产地有“罗介、天池、武夷、龙井、鸦坑、鸦山、蒙山等”。其中所云“鸦坑”位于宁国高峰东南,即今方塘乡潘茶村。民国25年修篡的《宁国县志》载:“宁国产茶以高峰为最,色绿而味香醇厚,若改良焙法,不让龙井”。宁国茶园多分布于海拔200~800m地带,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板桥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港口湾水库坐落其中,自然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所产茶叶品质超群。1985年6月,“黄花云尖”被评定为全国11种新名茶之一,并获得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和奖杯。1989年7月,农业部在西安举办全国名茶评比会,“黄花云尖”名茶被审定为全国名茶,再次获得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2014年“世界绿茶协会(日本)”举办的世界绿茶评比中与“野兰香”双获金奖。

2.3 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多彩 宁国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誉为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之一。皖赣铁路、宣宁高速、宁绩高速、宁千高速和宁广高速均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近78%,素有“长三角绿色氧吧”之称。宁国现有4A级景区2家,国家森林公园1个,“山门洞”、“千秋关”、“仙人塔”载入《中国名胜词典》,青龙湖、板桥原始森林以其独特风光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2016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达6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4亿元。“安徽川藏线”自驾游线路火热,被评为“2016年长三角自驾游十大精品线路”。

2.4 人文底蕴厚重,古韵悠长 “宁国”语出《易经・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物阜民安。宁国自东汉208年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江南著名古邑。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禅宗文化在宁国源远流长。南宋大慧禅师定光佛宁国人宗杲,首创“看话禅”,对佛教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国西北部嵩山修炼,其活动遗址在《宁国县志》中被称为“洪崖仙迹”;孔子南下吴国途经宁国仙霞时曾一路讲学,建有孔夫关、孔子井、夫子巷。宁国与“红学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宁国的民俗、饮食、语言文化及地名、山名等,都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有所体现。

3 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措施

近年来,宁国在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安徽云尖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2017年采茶季,通过承办“三月三,茶旅欢”活动,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接待公司的会员和客户及自驾游的游客近500余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通过畅游青龙湖、感受“川藏线”、漫步茶园步道、亲手采茶制茶、品尝农家菜肴、体验特色民宿等茶旅融合活动,既享受了旅游带来的休闲乐趣,又体验了茶山生活带来的异样感受。同时,云尖公司既拉近了与会员和客户间的关系,又增加了旅游和茶叶带来的双重收入。但宁国茶旅融合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广大茶叶经营主体还没能真正领悟到茶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示范引导,有待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宁国名优茶的主产区,主要位于“皖南川藏线”穿过的青龙乡和方塘乡。“皖南川藏线”支线及茶区道路都有待向景区道路标准改造提升,沿线农家乐和特色名宿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全市域通往景区公路建设和旅游交通标牌;提升现有星级宾馆住宿条件和旅游接待能力;完善集交通、气象、安全、医疗和救助等为一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3.2 加强茶区改造提升 茶旅融合发展离不开旅游所需要的茶园。选择景色优美、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的茶区通过改造提升开发建设“生态茶园、茶叶观光园、茶叶公园”等茶旅游项目,打造集美丽茶园观光、采摘鲜茶、炒茶制茶、茶艺欣赏、科普宣传、运动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茶旅游基地。同时,注重保护茶园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性。

3.3 充分挖掘茶旅文化 挖掘以茶为重点的历史民俗文化,包装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原生态文化[4]。收集茶诗、茶歌、茶赋和历代名人跟宁国有关的故事;如,挖掘宗杲将圆悟克勤禅师“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家乡宁国高峰寺(今方塘乡)、通灵寺(今通灵峰)、高三寺(今太山山麓)和余杭径山寺的历史,将禅茶文化发扬光大。积极举办各类茶旅游文化节等茶事活动,丰富宁国茶旅文化内涵,提升宁国茶旅游的魅力。

总之,茶旅融合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茶叶主产区,要积极的利用自身的资源,在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将旅游业融合在其中,使茶产业和旅游业完美融合,实现双赢发展,这不失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茶叶主产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昌敢.茶叶主产地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梧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5(6):22

[2]卢念念.印江县推进茶旅一体化战略的思考[J].中国茶叶,2015(8):15-16.

[3]张耀武,龚永新,黄⒘粒等.“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探研――以湖北邓村绿茶集团为例[J].茶叶科学技术,2013(3):32-36.

[4]张众.茶旅产业融合视角下信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策略探究[J].福建茶叶,2017(1):125-126. (责编:张长青)

上一篇:野马王子:野放群的新头领 下一篇:一种基于RSSI的区域重叠质心室内定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