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我们的索玛花开

时间:2022-03-16 12:50:31

请单纯为了孩子

一开始,是在图书馆门口看到微公益的宣传海报。就是因为被海报上的这样一句话感动――“请不要为了圆自己的支教梦而来,不要为了体验生活挑战自己而来,请单纯为了孩子”,便萌生了要参加的念头。再看时间,将近两个月,与其他流于形式的支教组织不同。应该是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参加了宣讲会,觉得靠谱,便坚定了参加的信念。那天晚上,我花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说服了极力反对的全家人,终于爸爸点头后其他人也无可奈何了。经过投表、面试、培训、筛选,最终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

索玛花爱心支教联盟是一个民间的支教联盟,在大凉山地区为失学儿童设有二十多个教学点。我们18个人就是该组织的暑期志愿者。这里的孩子都讲彝语,汉语水平很差,年龄小的孩子甚至很难听懂汉语,所以跟同水平的汉族孩子相比,他们落后很多,课程上也跟不上。组织者老邪哥哥说,招募暑期志愿者,让孩子来上课,就是想让孩子们把跟不上的课程补一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的汉语水平有所提高。

暑期支教联盟只开设了三个学校:索玛花一小、二小,以及布海小学。我们18个人要分成三组。我和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稳重全能的板姐,上海外国语的性格超好风趣幽默的Mickey,同寝室一路相伴脾气超好的老乡朱美燕,华政经济法专业美丽耿直的,以及很二但很吃苦耐劳的江雄,分配到了索玛花一小。江雄是我们六个人的负责人。我们要从西昌城坐公车到山脚下,再翻越三座山历时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海拔两千多米。索玛花一小也是三所学校里孩子家庭条件最差的,孩子很多都是从别处迁过来的,没有学籍。

摆在面前的就是团队协作的问题。我们学校有三个班,都是一年级,孩子从7岁到15岁都有。我选择带三班的语文,原因很简单,我看见只有三班能上古诗,怀着对高中恩师强烈的感情和自己对古诗的热爱,便坚定地要教三班的语文。后来才知道,三班是三个班里基础最好的(所谓好也就是语文考试在20分以上吧),是强化班,但也是最难驾驭的班,因为孩子年龄相对比较大。大部分孩子十几岁,两个十五岁的大男孩,一个是贵族血统的马巫且,懂事、成绩好,相对成熟,一个是住在学生寝室的孤儿额其曲呷,家里只有一个奶奶,善良独立,但相对冲动,总是桀骜不驯的样子。

新老师好!

第一次上山,在老班长的带领下,终于在两个半小时后到达了半山坡上的索玛花爱心小学。老班长是退休军人,是联盟里负责管理各处支教老师的。现在想想,老班长虽严厉,但真是一个令人敬重的长辈。用活动板房建立起来的四间教室,两间男女老师的寝室,以及水泥砖式的两间旱厕,这也是整个火普族唯一的厕所。

一见到我们,孩子们都很热情,一个劲地说:“新老师好!”许多孩子衣服小脸都脏兮兮的,甚至很多孩子还挂着两串鼻涕,手上指甲里都是黑渍。我第一个认识的孩子叫吉尔阿千,戴着个帽子(后来知道阿千的头发被火烧掉了一大块,所以一直戴着帽子,我不知情的时候还在课堂上提过没有特殊原因不要在上课的时候戴帽子,希望孩子没受伤),他特别拽地过来问我叫什么,我说:“我姓农,你可以叫我农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呢?”他笑着说:“我叫吉尔阿千!”其实当时我没有听懂,因为孩子汉语不是很好,讲得不太清楚,就胡乱点了点头。

第二天,阿千遇到我,竟然说:“农老师早上好,你还记得我叫什么名字吗?”我当时就愣了,旁边的孩子就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后来去查名单才把阿千的名字记住了。

和孩子们的故事也刚刚开始。

只剩下三四天孩子们就要放暑假了,到时候我们也要真正开始上课。除了上语文数学,我们还每个人要上三个班的一节副科。我一直主张要开品德课,原本是想和孩子们说说一些基本的礼仪,但是后来发现不实际,只有我们三班大孩子能上品德课,一般中班上着上着就变成了故事课,于是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当了讲故事的品德老师。总是跑调的板姐教音乐,mickey教常识,教美术,江雄带体育。这时,老班长让有一年支教经验的小燕姐(小燕姐和另一个女老师在条件艰苦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教了半年,真心不易)上山一星期指导我们备课教书。

当时我真觉得压力很大,其他人都备好了课,我却无从下手。我在思考很多问题:上课的一个半月,我要教给孩子什么?我要以什么样的形象面对他们?又该从何下手?跟小燕姐聊了很多,但还是一直没想明白,所以一直没有备课。最后花了两天时间把孩子们的考试试卷,以及前任老师留给他们的留言仔细地分析一遍,想借此了解他们知识的弱点,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了解一些敏感的问题避免在日后无意中伤害了他们,也隐约知道了一些孩子坎坷的身世。

我们班的孩子两极化很严重,有九十多分的勒石春一,也有八分的孙特木甲。语文及格的人数屈指可数,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对教学模式的问题也跟搭档商讨甚至争执了很久,最后的决定是上课主要帮孩子们巩固基础,然后放学后把基础好的孩子留下来补课,上二年级的课,帮他们提高句子运用、阅读、看图写话这些题型。因为孩子的语文基础很差,所以我就争取到了每周语文比数学多几个课时。前期还是蛮累的,每天要带早读,很多时候是一天三节语文课,一节品德课,加上课后补习,多的时候一天六节课,经常是等孩子回家后我就倒在床上起不来了。

小小的孙子尔,帮他收书包时发现他的书包里只有一本皱巴巴的语文课本和一个小小的碗,莫名觉得好难过。放学送胃疼了一天的雪林回家,坚强的雪林一路坚持自己走,不让我们背。路上,孩子们一路给我采花,这是我收到的最美的一束花。让我觉得来回三小时的山路都是开心的。13岁的勒石春一坚持把唯一的桃子让给我吃,春一告诉我,他想上大学。我问他想去哪里上大学,他说:“哪儿都想,只要离开这里。”

其实,上好每一堂课,好好对待每一个孩子,就足够了。

无愧的两个月

我们刚上山时,原来的长期支教老师都还在。我们提前上来一个星期,做好交接工作,这些老师就会下山,最后剩下我们六个人。所以第一个星期的那几天我们四个女生只能在仓库打地铺,两个男生则到三个住校的孤儿那去睡(其实也就是间蛮破旧的民房)。

从来没有过过这么苦仄的日子。三个人买水都在想能不能少买一瓶。走在路上看到特别大个李子,特别想吃,但我们一想到要钱,就默默地走开了。但我们一致觉得这种为一两块钱斤斤计较的日子过得好开心。

支教不止是教书,还是几个人一起生活的过程。在小燕姐的建议下我们还需要明确生活中的分工,大家一起生活确实有挑战,一点小摩擦都很容易引起彼此间的不愉快,朝夕相处太容易滋生“看不惯”了,现在真能理解婚姻为何是爱情的坟墓,一时的不计较与包容无所谓,但是时间久了总会承受不了。一起生活才是检验真爱的过程啊(小伙伴们都是真爱!)所以公平合理的分工很重要,比如做饭、生火、收拾、刷锅、洗碗、煮早餐、烧水这些事总得有人做的。

上山之后我们把教室和寝室的过道改装了一下,变成了简易的澡房,终于可以过上每天洗澡的日子了,其实后面不到两个星期也真习惯了,我们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收拾得尽量干净一些,勉强改造了环境。

有人说,去做支教的志愿者是为了自我满足,这话并不假,但自我满足的实质却不同。有的人为了虚荣心标榜自己的善行,有的人则是因为看到自己拥有的知识给孩子们带来新天地而慰藉。

在我看来,所谓的志愿者分两类:一类是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而去做“伪志愿者”,为了完成学院规定的任务、多挣一些综测加分、写简历时好看一些而去,他们的目的并不那么单纯,更多地出于一些自我利益,做事情时不能不求回报地全身心投入,计算着付出与回报。当然,相对而言,他们对于真实的志愿者生活自然没有太多的收获。

第二类是内心有悲悯情怀而且有奉献精神的人,因为从电视、报纸上听到看到令他们动容的许多事情,希望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并不去斤斤计较所谓的付出与回报。即使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事自己鞭长莫及,但他们执着地认为,自己所努力改变的事只有被大家看到,被关注到,被帮助的孩子们才有更多希望获得一个新的未来。毕竟任何人在陷入困境时都期望别人能拉上一把,伸出援手。被帮助的孩子们长大后会有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

志愿者模式是好的,当然,如何把志愿者模式做到双方共赢,山里的孩子们能学习山外的知识,却不对孩子们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同时又能给志愿者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是值得探讨的地方,如何去合理地执行,是支教组织应该努力的事。

山里的孩子们学习和我们城市里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即使是最好的班,班上纪律也特别差。上课前要清楚学生们的一些信息,比如家庭、学习成绩、性格之类的,避免对孩子们情感上造成无心的伤害。还需要配合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避免打乱原有的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支教,而不是去给别人添乱惹麻烦。课堂宽严相济是必须的,山里的孩子不像城市的孩子那样,能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听课,一门心思地为了考学。所以,不定一些规矩课堂会乱成一团。但是太严厉,就会伤到孩子们的自尊心,有抵触心理。

我们不是以一个城里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地耳提面命,而是走进他们,循循善诱,分享知识,毕竟所有的人都希望童年里有一个像朋友一样的好老师。就我们两个月的经历来看,由己及人,和孩子们做朋友,这点还是问心无愧的。

上一篇:合作切糕创业 下一篇:漂到沉甸甸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