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寻求一种超越原有状态的“自我”

时间:2022-03-16 08:18:53

“特岗”:寻求一种超越原有状态的“自我”

在选择教师职业时,许多人往往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向往或理想所归,而是因为某些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如待遇、社会地位、无奈等。文中一位特岗教师的心路历程突显:如何让被动的甚至功利的职业选择,在社会规训中逐渐超越原有的状态,寻求一种自我的超越,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教师职业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7-0058-03

“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从实践中发现优秀教师的“真面目”。为此,笔者走进了农村学校的特岗教师,以期为“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的问题寻求一些答案。下文我们以对特岗教师小华的观察与访谈为例来对此说明。

一、无奈的教师职业选择

人征服自然的欲望,促使人创造了空前的物质繁荣。与此同时,物质财富的分配伴随产生的是阶层,于是就有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区别。生活在贫困乡下的孩子,盼望着到城里人的生活,因为城里不仅仅代表着富有还代表着高贵与文明。因此不难理解压制人性的高考在农村看不到对它的反抗,无数的乡下学生无怨无悔地接受压制,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他们过上城里人生活的唯一渠道。在追逐“高贵生活”的过程中,只有少数的人考上了大学,进入了他们梦想的城里。

本文中关注的对象小华是幸运的,因为小华正是这里提到的乡村精英学子。通过不断的努力,小华幸运地考上了当地高校。考上大学的时候,小华是信心十足的。他说到:“想当年,我是非常自信的,优等生的荣誉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只是没有想到会有现在的境遇”。从小华的此翻言语中无法读到自信,更多的是失落、无奈与对自信的怀念。

从小学到高中,小华的优秀是不难理解的,这种优秀主要体现在其在僵化的考试制度中取得的良好成绩。可是这种评价方式在小华升入大学期间发生了变化,作为评价的标准不再只是考试成绩,还有更多的是一些隐性的社会资本,例如学生的家庭出身等。因为决定学生是否优秀更多的是在毕业时的就业层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中,除了学生的能力、获奖证书以外还有家庭背景,有的研究甚至认为,“家庭背景已经决定了劳动者进入的是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1]。小华也谈到了这点,“刚毕业的时候,一个人跑招聘会,很多单位根本不看你的成绩。主要是看实习经历,那些大的实习单位除了家里推荐,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大学生很少有人能进。”但小华不服输,他觉得以他的成绩和实力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我相信是金子就能发光”,他这样说道。可是现实往往不随人愿,小华始终没找到满意的工作。毕业前的那段时间,他一直是忧郁的。他不服,这一路走来为了追求城里人的生活,大学毕业后不甘心像父辈那样艰苦的工作。直到看到特岗教师的宣传,他似乎再次看到了希望。“我在网上看到消息后,觉得看到了希望,服务期后,不仅可以考研、考公务员加分,还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积累社会资本。很多名人都是从西部支教开始的。”

就这样,小华选择特岗教师,其目的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为农村教育服务,这对小华来说这只不过是在成为城里人欲望的驱动下,追求“梦想”的过程。但是作为新教师,这种欲望驱使下的行动并不是被动的,小华把主动学习精神带到了他的教育事业中。他“相信只要不断地努力,成绩肯定会得到认可,这也是为以后的其他工作做准备。”从这可以看出小华的进取精神及其很强的反思能力。但小华忽视了在其行动背后,早就存在一个强大的权力网在向其慢慢张开。他将面临这张权力网的一系列规训,并且将始终无法摆脱这张无形的权力网。正如福柯所说的权力无处不在规训着它想规训的人们,“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2]。

二、夹缝中生存的教师

在学校的选择方面,小华选择了家乡的初中。理由很简单,“农村成就了我,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会回报家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做的努力”。后面的事情都顺利,正常的毕业、办相关手续,然后等到任教学校的开学。小华后来的经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异化。异化在马克思的研究中表明的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受不到幸福,体会的只是精神的摧残。这种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是异化的,“只要肉体的强制或者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3]。之所以选择用异化,就在于初入职的小华将面临一系列制度化的培训,从上级的入职培训、学校的新教师培训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等等。“遇到这些,简直是累死人,但又不得不去接受,我虽然对教书不排斥,但讨厌这些没有实效的培训,很多培训只是纸上谈兵。”小华虽然讨厌,却不得不直面这些规训活动并且力图取得优异的成绩。小华一心只想着怎样通过三年的特岗教师服务期为自己日后的择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同时,他想改变像父辈那样的生活状态。所以他宁愿选择放弃自我,因为对于学校来说,重要的只是你在这场培训活动中是否符合规定标准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不是你的思想。对小华来说,重要的不是受到何种权力的规训,而是对农村的逃离。

在这一系列的培训中,小华不仅感受到了这些培训的虚假存在,更意识到了农村教师思想的欠缺。这加剧了他的逃脱欲望,但是要成功地逃脱必须先认真地接受、习惯这种境况,并且要力图做到最好。我们无法体会这种内心的挣扎,因为没有经历过就无法去做评价。但小华的话让我震惊了,“晚上梦见自己去杀了培训老师,好痛快。但白天培训的时候还是笑脸相迎,并且做出虚心请教的姿态。”如果不是跟小华的深入交流,我无法相信这是一名优秀的特岗教师说出来的话语。但小华毕竟是具有农村背景的教师,就像前面所说的,他内心中还是存在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也知道自己需要回报这片土地。所以他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培训、慢慢习惯了乡村教师思想的麻木。他努力地去学习那些能取得更高升学率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学会了对学生体罚。要知道,他上学的时候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体罚而反感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如果不深入地去分析,你也许会对他这种前后的变化感到惊讶。就连他本人也说到,“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或许是时间的作用吧。”这是小华的解释,但我们知道,时间本身没有任何作用,起作用的是外在的力量在时间的流逝中改变了这个人。在这里,我们所提的外在力量就是国家的意志和乡村的教育逻辑。国家认为一名好的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技巧与标准,所以有了培训;乡村的实践逻辑认为,不打不成材,体罚是为了学生能升学。所以是这些真正影响了小华,而不是时间的作用。之所以这两股力量在学校中能起到作用,恰恰是利用了小华想脱离农村生活的欲望的结果。他们似乎在告诉小华,只有成为这两类力量期望的好教师标准才能为离开积累更好的社会资本。

三、学校、乡村的奖赏与满足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教师,通过小华的案例,我们知道需要做到符合国家的意志与教育的实践逻辑。小华是幸运的,通过他的持续忍耐与学习,他很快接受、掌握并运用了这些规训策略。毫无疑问,结果自然是让人满意但同时又让人失望的。小华的努力取得了学校的一致认可,校长认为小华是“年轻有为,以后一定会成为学校的顶梁柱”,县级的培训领导也认为他在培训时的表现非常好,并做了优秀的鉴定。最重要的是,小华的努力是让乡亲感激的,在乡村使自己的子女升学是对父母最好的奖励。这连他自己也承认,“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考上好的高中,我的内心无比的满足与自豪,我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喜欢上了做农村教师。”这些点滴的改变让小华渐渐地成为了他之前讨厌的乡村教师,他渐渐地失去但未完全失去自己的梦想。在选择去留的时候,他做了让学校、乡村满意的选择。他决定留在学校,继续从事能给他精神奖励的教育事业。

如果要解释这样的行动,最合适的还是一系列物质与精神奖赏让小华的内心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最后导致小华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恰恰是国家和作为国家代表的学校期望的。因为有了小华这样的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是解决教育矛盾的最好办法。对像小华这样农村精英学子,在面对强大的社会结构的时候,需要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个能提供其实现发展的机会。可是现实并没有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而是让他在农村埋葬了自己的梦想。

就像前面说的,虽然选择了留下,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是把梦想埋藏在自己内在深处。这种情况直到一次同学聚会。那天对于聚会的同学来说是兴奋的,但是这对于小华来说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伤感。昔日同学的发展状况让他无法自如地面对与回忆。对他来说,当初选择的意义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他明白这么多年,在乡村学校他付出的艰辛与泪水。也深知这么多年自己的收获。如果按照“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范式来计算,那小华绝对是“亏本”的。努力进修、培训都只为了上好每一堂课。看着一届又一届穷苦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小华心里是满足的。可是回到生活中,面对好友的不解,他内心在挣扎、流泪。他就像踏上了一艘驶向教育天堂的船,无法回头。他只能接受船上的规矩认真地走下去,同时为了家人、朋友的安心,他努力做到更好。或许这就是生活的逻辑,因为从你选择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你无法回头。

四、结论与反思:治理的艺术

或许有人说,我们应该让更多的特岗教师向小华学习,成为小华那样优秀的教师。但这里并不想这么做。因为对小华的理解、对特岗教师的理解让我选择从另外的角度去让人们走近小华、走近特岗教师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无时无刻在呐喊,可是外界嘈杂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以至于我们无法听见他们的呐喊。这种视角不是告诉教师应该怎么做,而是走近特岗教师,揭示特岗教师背后受到的规训及其后果。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谈的不是怎样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技艺,而是在揭示国家和教育实践怎样让人成为他们想要的好教师。

这里的规训其实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国家对教育的一种治理术。“治理”问题的系统阐述主要归功于福柯先生,他在一系列的演讲中对治理术做了系统的阐述。其基本含义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统治技术的总和。这里的治理术只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治理术。同样运用到教育上,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国家对教育的治理也会采取一定的方式,前面提到的对于“好教师”的标准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教师在面对国家对教育的治理术的过程中,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因为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而导致的消极应对或无反思地接受。有人或许认为,这种接受只是一种暂时的策略。但本研究的小华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有了方向的教育大船,起航了便不能回头。所以本文认为教师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时候应该做到寻求一种超越原有状态的“自我”而不仅仅是接受并利用这种治理术。这种自我的寻求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在被治理的情况下抽离出来的自我,将会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去思考并感知周围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钟云华,应若平.从教育公平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6,(1):159.

[2][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93.

[3]Marx.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M].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4:110.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 200062)

上一篇:提高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实习效果的探索 下一篇:突破师生交流中的那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