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教育理念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

时间:2022-06-12 02:22:16

共生教育理念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

摘要:基于共生教育的哲学关系,应尝试从个体共生中获得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力量,从文化共生中寻觅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精神,从环境共生中创设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场域,从竞争与合作共生中探求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手段。

关键词:共生;任务型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7-0016-03

一、共生教育理念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契合

日本教育研究者坂田义教等人率先提出共生教育概念,他们提出共生教育的功能性定义在于通过教育使人们在这个大交易圈中生存[1]。研究者李燕从哲学层面上把握共生理念,提出共生教育是“立足全球共同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以共同性共生理念为核心,追求和谐发展,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共生和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2]。由此可见,共生的哲学关系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它承认“自我”的内在价值,肯定“他者”的独立价值,重视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共生教育关注对自我的认可、对异者的接纳、彼此间的包容,寻求互生、互利、和谐、平衡的整体,凸显教育与自然、文化、社会的共生关系,并将其作为转化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撑,实现各要素的共生,进而培养具有共生意识的人,达成共生双方的互利、和谐、平衡。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来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载体,以任务完成过程为学习过程,强调“做中学、用中学”[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它倡导学生的体验参与,要求教师围绕目标语进行可操作的、具有真实世界性质的任务设计,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个人经历,为课堂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将目标语与课堂外的语言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共生教育理念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它以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和长远发展为目的;强调对差异个体的全面接纳和包容,指向广泛的互动和共生;重视以理性的竞争为手段,实现更好的合作和共同的发展;强调对过程的追求,建立共存共荣的良性循环。任务型语言教学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强调在解决问题中使用语言;强调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感受成功;关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对合作对象的包容和与合作对象的沟通、交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共生教育所传达的理念与任务型语言教学不谋而合。他们都强调对个体的人文关怀,重视个体间的理性竞争与融洽的合作。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关注学生个体,强调学习过程,优化评价方式,注重学习的持续性和渐进性,重视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4]。共生教育理念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追求英语教育中各方面的平衡点,实现异同的和谐共存,促进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新发展以适应英语教育的新要求,呈现英语教育的新气象。

二、共生教育理念下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一)人文性

共生教育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直指主体生命质量的提高,它把人的发展和完善等基本生存问题作为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要重视个体个性的形成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它引导受教育者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理解他人,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共生教育理念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的同时,将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作为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并以任务为学习载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生活觉醒和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动态发展。

(二)过程性

共生教育认为教育是一种生命过程,追求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将教育目的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关注教育的过程,重视参与体验。共生教育理念观照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既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任务完成的过程,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培养和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任务成果侧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强调过程性的语言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合作性

在共生教育的视野中,他人不单单是自我的潜在对手,还是自我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它重视对竞争的理性引导,对他人的接纳和认可,重视有效的、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强调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共生教育理念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既承担着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任务,又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性培养。它强调,在小组内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有效对话,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四)实践性

共生教育关注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发生的境域并不是科学世界,而是充满了多种对话与交往的生活世界,这凸显出共生教育实践性的一面。共生教育理念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重视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加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学生自主生成性发展为主,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和参与的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三、共生教育理念下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生机

(一)从个体共生中获得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力量

共生性存在的前提是在肯定共生自我的内在价值的同时,承认共生对方的独立价值,将共生中的个体生命视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赋予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5]。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根据不同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自我评价,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理念,给予学生作为人的个体性。它重新界定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教师从过去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支持者。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的任务活动,监督学生在任务活动中运用语言知识和交流技巧,在学生出现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教师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愿做出自我选择,进行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任务完成的过程亦是个体共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新型的共生性师生关系,从中获得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支柱力量。

(二)从文化共生中寻觅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精神

共生既共同生长、又共同发展,共生教育重视对自然生命的关怀、对文化生命的关注和对精神生命的追求。任务型语言教学不仅涉及个体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东方文化,还包括英语本身所传递的西方文化。教师在设置任务进行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实际的语言运用水平出发有目的地选择西方文化中利于英语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为他们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西方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教师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学习西方文化的渠道,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素材来设置英语学习任务,比如鼓励学生以某个特定的时代为背景完成介绍游览的任务,针对当下发生在中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展开讨论,为迎接西方的某一传统节日筹备简单的聚会等。在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生为主线的各种文化中寻找平衡点,为深化任务型语言教学获得精神养分。

(三)从环境共生中创设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场域

共生教育理念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环境应既追求物质布局上的人性化、自主化,又重视对跨文化的传递、文化的整合和创造安全的心理感受。课堂教学物质环境设计上突出任务完成所需要的灵活、动态的结构。比如讲台和课桌的摆放考虑到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室内的一些公用设施考虑到学生主体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力求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愉悦;改变课桌的封闭式布置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式课桌布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发展跨文化意识,其教学场域无不体现着文化的选择和取向,应从学生的视角选择英语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聆听学生的文化诉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拓开一部分空间供学生展示其自己创作的英语作品或读到的英文文章、有趣的英语笑话等,帮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时应注意给学生创设安全、宽松、温暖的心理环境,尽量采取自由活泼的对话方式,赞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让学生接受、认同这样一种融合的学习氛围。从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的多元共生中创设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场域,促进师生双方的共生成长。

(四)从竞争与合作共生中探求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手段

共生教育并不是对个性的否定,而是力求在建立承认相互差异、共同创造共荣的基础上培养共生性人才。既相互认可,又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不同个体才能称得上是共生性人才。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小组合作完成英语学习的任务,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性竞争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以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获得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策略,并给予相互间的支持和配合,建立信心。比如在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后学生之间的相互击掌等等。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刺激竞争,将竞争与合作相融合的任务型教学手段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高密度的交互活动,使得学生拥有更正面的自我意识和团队意识,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到平衡点,成功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日]坂田义教,阿山光利,宗像哲男.共生教育[J].刘高华,译.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75.

[2]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122-129.

[3]张家军.“共生”及其教育意蕴[J].新课程.2009,(6):4-5.

[4]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上一篇:高德牵手苹果地图 四维图新很受伤 下一篇:中学生活德育的现状关注及走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