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内陆开放高地的重点问题探索

时间:2022-03-16 07:32:55

关于创建内陆开放高地的重点问题探索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深化到内陆地区。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内陆地区要想创建内陆开放高地,必须在发展重点问题上慎重考虑。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中国内陆地区开放现状的阐述出发,分析了内陆地区在新形势下的开放环境和其对外开放的“二重”特征,认为当前内陆地区不适合使用“东亚模式”进行开放,而应该借鉴“印度模式”来创建开放的高地。并在对印度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内陆地区创建开放高地的重点应放在发展服务业上的思路。

一、 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特征

内陆省份与外界的商品交换有着先天的不足,其中运输成本的限制是主要原因,这使得中国许多内陆省份,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阻碍。尽管近年来,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出台,扩大了这些省份的开放程度,但与沿海地位相比,其对外开放仍然具有显著的落后特征。

(一) 进出口金额小,国有企业是主体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程度随着多边谈判的进行不断深入,然而中国的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却仍然少有起色。以河南省为例,2008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仅为1747934.0万美元,仅为同期北京的6.43%(27169290万美元)、上海的5.43%(32205531万美元)、江苏的4.46%(39227193万美元)、浙江的8.28%(21113373万美元)、广东的2.55%(68496880万美元)。占当年河南省GDP的6.65%,远远低于全国59.84%平均水平,与沿海开放城市更不具可比性。

内陆省份与沿海地区相比,市场化程度更低一些,这也直接反映到其对外贸易的交易主体上。按登记注册类型分,2008年河南省国有成分的外贸金额为808970.0万美元,占总金额的46.28%,其次为集体成分20.50%(358317.0万美元),二者总和占对外贸易总金额的近三分之二,是交易的绝对主体。

(二) 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初级产品占比重

长期以来,内陆省份由于上述运输成本等问题,无法与沿海地区竞争,承接到“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产业。其对外交换的内容主要是本地区生产的产品,这也直接制约了其对外贸易的交易量。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按贸易方式分的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为1432065.0万美元,占81.93%的较大比重,是当期河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倍多,这与我国庞大的加工贸易金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河南省作为内陆省份,其资金、技术等要素不具备竞争力,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却因缺乏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未能有所体现。因此,一直以来,内陆省份大多都选择初级产品进行对外的交易。河南省2008年出口产品按出口商品类值分,进出口最多的五类产品分别是:贱金属及其制品(366168.0万美元,占总量的20.95%),机电产品(299117.0万美元,占17.11%),矿产品(291608.0万美元,占16.68%),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161281.0万美元,占9.2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115161.0万美元,占6.59%)。

(三) 利用外资金额少,规模小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部的河南省,相比东部沿海省份,无论是从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数量上看,2008年,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注册资本为117亿美元,仅为同时期北京的25.66%,上海的8.50%,江苏的6.15%,浙江的17.06%,广东的6.48%。从质量上看,河南省外商投资的行业较为集中在制造业,2008年共投资1767个企业,占投资总企业数的66.50%。投资规模偏小,投资总额在1000-3000万美元的有226.0个,仅占总投资企业数的8.51%,3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更是仅有48个,占比不足2%。

二、 当前内陆省份对外开放外部环境的特殊性

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格局的转变,内陆省份迎来承接东部产业的机遇。然而,世易时移,由于内外部因素的显著变化,内陆省份的开放之路显然已无法重复开放地区当初的思路和模式。

(一) 内陆省份面临的对外开放环境有所不同

1. 国内开放政策向产业链高端引导。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国外市场的引资和贸易优惠政策。各地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用大量优惠的土地、税收、用工等政策吸引外资和外贸产业的进驻,一时间,外商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帮助中国很快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局面。在我国经济总量提高、外汇储备丰裕的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必将从外贸出口中分化出来。针对拉动国内需求方面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将会使贸易的方向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其留给东道国的利润空间和社会收益,长期以来饱受诟病。曾经的以积累外汇储备、保障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为目的政策将向增加附加价值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变化。因此,内陆地区目前如果还停留在消除行政壁垒,争取更大政策落差等初级开放层面,将不利于其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

2. 劳工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等约束增加。沿海地区开放时,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力构建了强大的低成本比较优势。首先,全国各地的打工者纷纷南下,且他们对于劳动报酬,劳动环境,工作强度等方面要求很低,汇聚成一个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其次,由于地方政府对外国外资资源的争夺到了白热化程度,对于本地环境污染的情况,大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都为开放低成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然而,随着开放成果的显现,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述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出打工者对生活质量、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及与城市的融入程度都有了要求;各地政府也因为政策导向的改变,对当地环境、资源加强保护,这些现实情况均会提高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开放的成本。

3. 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对外贸易环境恶化。二战结束之后,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波动明显弱于二战之前,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给所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各国纷纷打开国门,降低贸易壁垒,积极进行国际交换,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这一趋势到2008年发生了改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均进入到明显的下行区间,令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国外既有市场的需求减少,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金额的减少,外贸企业大规模减产甚至倒闭。其次,许多发达国家开始把制造业或转移到国内,以缓解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或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重新布局。最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作为国际贸易出口大国,我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恶劣环境,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双反”及保障措施的频繁干扰,增加了我国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二)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二重性”

作为一个由众多地区构成的大国,中国经济的市场开放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个是全国层面,另一个是地区层面。内陆地区层面的市场开放具有显著的“二重”开放的属性,即本区域的开放既包括区际开放,也包括国际开放,前者面向区域外,后者面向国外。这两个方面互相之间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党的十七大也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加强调“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联动和相互促进”。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区域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恰恰是这个层面的竞争成就了中国经济三十余年的持续增长。在当前出口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趋势下,内陆省份之间在对外开放领域的竞争会更趋激烈,任何一个省份都不能乎视这个现实。可以说,只有在区域间的竞争中具有竞争力,才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内陆省份由于地理、文化等原因,与沿海城市相比,其两个层次的开放程度一直以来都不高,内陆省份大多处于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内开放程度都偏低的处境。以前中国凭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优势,放在区域层面,就成为了他们的共同点,传统优势的趋同使得他们得以依仗参与贸易的基础弱化。可以说对于内陆地区而言,在国际市场上除了国外的竞争,还面临着国内省份的相似产业的竞争。而继续粗放地挖掘、透支现有资源,惟出口数字论,发展一些其他省份已经具备优势的产业,不仅会造成国内产品趋同,进而走向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的道路,而且还会丧失掉本地区形成将来竞争优势的大好时机。

三、 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模式借鉴

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成功的模式,当前主要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和以印度为代表的“印度模式”最为突出,由于后者在开放思路中更具有突破性而更受瞩目。简单来说,“印度模式”是一种直接从农业经济跃进到服务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中,印度农业占GDP的比重迄今还在20%以上,该国在GDP总量一般,特别是人均GDP较少的情况下构建起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50%的产业体系,远远超前于与之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简单来讲,“印度模式”的重点就在于发展服务业,无论从产业发展上,还是对外贸易总量上,及对于外贸结构的提升上,服务业都成为核心力量。

(一) 打破传统,发展服务业

对外开放的基础一定是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印度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主要依靠占据54%比重的服务业驱动。印度没有发生基础广泛的制造业革命,其经济增长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服务业为支撑,采取了非传统的发展模式,即经济跳过了工业主导阶段,直接从农业为主的增长转变为服务业的增长。印度服务业的发展受益于全方位的政策配合。首先,印度发展模式的内涵是自下而上、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印度的私营经济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次,印度既强调对外开放,同时对国内保护力度也很大。再次,印度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其他产业相互促进的。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印度发展模式”是加速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向传统工业和农业的渗透与反向刺激的过程,侧重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最后,印度IT行业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印度研发、教育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逐渐提升。

(二) 外贸以服务出口为主,创建“世界办公室”

在服务业的强力支持下,相对印度商品贸易常年的逆差来讲,印度服务贸易各部门表现不俗,常年处于盈余状态,为印度外汇收入的增加做出了贡献。2000年印度服务出口相当于其货物出口值的39%,到2008年这一比值就上升到58%,而同期中国的这一比重则由12.2%下降到10.3%。过去多年间,印度服务贸易持续盈余,从2000年到2008年,盈余不断增加,由18.3亿美元迅速扩大到463.9亿美元,服务贸易实际上成了印度最大的外汇储备增加源泉。其中印度突飞猛进的软件业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的“世界办公室”的影响和意义,并不亚于中国的“世界加工厂”的影响。

(三) 服务业的技术支撑,扩展了制造业的出口

印度对外贸易出口增值能力有较快提高,部分应归因于国内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医疗和制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技术密集型产品已经占到印度制成品总出口额的30%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产品、汽车零部件、特殊化学制品以及电气电子产品。印度蓬勃发展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直接推动了印度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为印度出口商品结构,由单纯依靠劳动力要素禀赋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竞争优势转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成为了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也为今后印度对外贸易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印度引进FDI也明显偏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这与东亚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加工制造业的策略也形成鲜明的对照。基于以上的优势,当前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2007至2008年度制造业对外投资额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43%,而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只占8%。

四、 创建内陆开放高地应重点发展服务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服务为内容的国际交换活动日趋活跃,世界各国纷纷将国际服务贸易作为本国外贸发展的重要领域,其快速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同期货物贸易的水平。以刚刚过去的2011年来看,尽管世界经济仍未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脱离,世界服务进出口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在同期货物贸易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服务进出口增速仍略有提高,其进出口总额比2010年增长了10.6%之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发展起来的服务贸易理论,也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服务贸易领域,各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并通过国际交换实现本国福利的提高。同时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可以后天培育的,印度基于落后的经济基础发展服务业,并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出口国的例子足以证明这一点。

(一)服务贸易应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部分

在新的开放形势下,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已经无法再忽视服务领域。首先,在产业转移的趋势中,内陆地区已经吸收了一些出口加工产业的进驻,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所生产的产品,并未在本地发生质的改变,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模式更像是一种简单劳动服务的出口;其次,根据WTO的贸易分类,服务贸易形式共分为十二大类,155个小项,其涵盖范围广泛。既包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行业,又包括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参与服务贸易便于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效应。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有意参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国家和地区来讲,总能够在服务领域找到适合本地区优势特点的行业参与其中;最后,根据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趋势,如果能够投入到面向未来的服务领域发展,将为内陆地区将来的对外开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内陆地区强化开放高地的产业基础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强力支撑

对于内陆地区而言,“开放高地”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对于内陆地区而言,开放是在广泛联系的大环境下,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其壮大的过程中,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伴生了与外部世界的各种资源的交换,反映在统计结果上就是进出口数量、金额的增加,投资规模的扩大,及对外合作的深化。其次,对于内陆地区要想成为开放的高地,就意味着其对外开放的策略应具备前瞻性,所选择的重点领域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相应的产业支撑,所发展起来的开放领域对周边地区应具有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要成为产业链“高端”领域的提供者。

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服务业应是内陆地区建设对外开放高地的首要环节。不论在产业层面上,对于产业发展壮大的支撑,还是在具体行业层面上,对于行业优化升级的推动,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论是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市场调研,还是产业链后端的营销、售后服务,无不是现代服务业的领域。因此,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保证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均衡增长,才是中国内陆省份今后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服务业可以为内陆地区优化开放环境

服务业的发展在内陆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内陆地区改善开放经济环境的重要渠道。首先,生产业就是为工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行业的分工更为精细,要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技术研发、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和其他相关专业服务的共同努力。其次,城镇化不同于工业化,不仅涉及到产业的建设,更多的是要考虑到新增城镇人口如何适应的问题。而服务业可以为城镇化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在当前受教育人口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服务外包产业因不受运输条件限制,可以解决大批白领就业,适合内陆城市发展。最后,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国际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搭建良好的平台,提供公平、开放、透明的贸易环境:如良好的治安环境、法制环境、保障贸易顺利进行的服务设施、服务体系、服务管理,畅通无阻,方便快捷的贸易通道等服务。

参考文献:

[1]吴言荪、邢慧慧,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11.1,P112-117.

[2]邢娟,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条件与思路,对外经贸实务,2010.5,P31-33.

[3]梁丹,河南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对策建议,中州学刊,2011.11,P91-93.

[4]张应武,中国省区市场开放:测度、特征及其政策含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5,P12-18.

[5]李好、杨文武,印度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启示,亚太经济,2011.5,P54-57.

[6]赵伟,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后冷战以来绩效与分析框架,当代亚太,2011.1,P53-68.

上一篇:浅析县级广播电台如何做好主题宣传 下一篇: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