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网加密后砂体变化规律研究

时间:2022-03-16 04:47:08

井网加密后砂体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储层地质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分析井网对储层的控制程度、注采关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层间、平面和层内的矛盾,起到更精确的指导作用。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井网的不断加密,砂体展布等沉积特征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表明应适时开展地质特征的深化认识工作。

本文以中区西部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八种沉积砂体为例,论述了井网加密后砂体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密井网条件下的砂体认识,提高和掌握区域内砂体的沉积面貌和特征,进而总结出普遍性认识,其成果对低密度井网条件下的储层描述与认识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井网密度 沉积类型 变化规律

(一)研究区井网及沉积特征

研究区先后部署了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二次加密、高台子油层、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二类油层聚合物驱、三类油层、高台子加密等8套井网,面积5.46km2,目前井网平均密度为275口/ km2。

该区萨葡油层共发育3种亚相(泛滥平原相、分流平原相及三角洲前缘相,其中前缘相又分内前缘和外前缘),按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8种砂体类型:即曲流河砂体、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内前缘近岸砂体、三角洲内前缘中岸砂体、三角洲内前缘远岸砂体、三角洲外前缘稳定席状砂、三角洲外前缘不稳定席状砂。

(二)砂体变化规律研究

通过对八套井网的对比研究来看,各类砂体的沉积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发育规模在较密井网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1)加密后砂体总体变化规律

对比分析中区西部基础井网、一次加密等八套井网条件下的砂体展布规律表明,随着井网密度增大,各类砂体的展布状况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发育规模较小的分流平原相、三角洲内前缘相及三角洲外前缘不稳定型砂体。总的表现为不同相在平面上展布更加复杂。

一是砂体几何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观,连续性和方向性均有变化,砂体分布复杂化(图1);

二是河道砂体钻遇率降低,河道砂之间或边缘带出现一定规模的表内、表外砂体,使得平面上河道砂体的发育规模变小(图2);

三是表内砂体、表外砂体及尖灭区等很少有连续、大面积分布,大多情况下各类砂体分布小而零散,平面相变迅速,砂体几何形态表现为各类砂体相间并交错分布。

(2)不同沉积类型砂体的变化规律

① 分流平原相河道砂体连续稳定分布,砂体总体形态变化不大

统计表明,研究区内分流平原相河道砂平均钻遇率多数都在55%左右,开发初期井网密度低,井距较大,河道砂大面积连续分布,复合曲流带的宽度最高可达5km,河道在侧向上切割叠加严重,不同单一河道边部沉积保存不完整,随着各套井网的开发,钻遇了一些零散的河间砂体及泥质充填,使河间沉积区有所增加,井网的每一次加密其分布形态并无太大的改观。

②三角洲外前缘相中的砂体为断续零星分布或为成片分布,在储层描述时不需进行连续性预测

三角洲内外前缘过渡相中的砂体属于残留水下分流砂体,是古河道经湖浪的平夷改造作用多数成为大面积分布的席状砂,只有少数地势低、沉积厚的河道砂体保留下来。所以分布形态上呈断续分布,物源方向不确定,一般与主体席状砂共生,因此在储层描述时不需进行连续性预测。

③ 内前缘相河道砂体连续分布,宽度变窄、曲率增大

经钻井后证实,三角洲内前缘顺直水下分流河道,在沉积上是连续分布的,只是宽度较窄。例如SII82,原来认为河流宽度为150~200m的河道,有些井钻遇了河道,有些井钻遇了河间,钻遇率在32%,说明在预测井区确实存在河道砂,砂体是连续分布的,只是宽度窄,缩小为100m以内。随着井网加密,内前缘相河道连续变好、宽度变窄。

(3)未钻遇砂体的变化特征

根据新钻井砂体钻遇情况,对钻井前后储层描述成果进行对比,未钻遇河道砂井区的砂体具有如下特征。

① 变化的位置

通过对加密前后砂体变化位置情况进行统计,砂体变化主要集中在河道走向预测处、河道开口和末端、河流分叉合并处三个位置。

一是在预测距离大于2个井距的河道中,预测处的信息点少,容易使河道砂钻空。预测距离过远时,河道的宽度、曲率和方向都存在多解性,特别是当河道纵向上预测距离大于2个井距时,河道砂钻空的可能性比较大。今后应避免在预测距离远的地区布井,减少钻井风险。

二是在河道开口和末端,河道的边部井点控制少,预测河道的摆动范围大,容易使河道砂钻空。河道的开口处进行砂体预测时主要根据河道的整体方向、曲率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由于河流的局部摆动方向不容易确定,钻井后发现河道延伸方向发生改变或偏移,造成河道砂钻空。布井时,对于河道宽度大于2个井距的宽河道,在河道上方钻遇河道砂的几率大,对于单倍井距控制的窄河道,则钻井风险加大。

三是在河道分叉合并处,由于多条河道的汇合点与分流点以及河道的组合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容易使河道砂钻空。通过分析,在河道分叉合并处,当横向上有至少两口井钻遇河道砂且河道砂较厚时,河流是比较宽的,钻遇河道的几率高;当横向上只有一口井钻遇河道砂且河道砂较薄,特别是当整个单元都属于干枝状三角洲的断续顺直窄条带型河道砂时,合并处的河道砂体也不会很宽。在分叉合并处确定河道边界时,要遵循河流沉积的规律,即河道中心为厚砂体,向河道两侧砂体变薄,河道边界要靠近厚度薄的砂体或具河边齿化特征的砂体,使河道边界的预测更合理。

从布井方案与实际统计情况看,横向上在河道边界外预测河道实际未钻遇比例较高。从成因分析,对于窄小的顺直河道,河流波动范围大约在25m,当横向上在大于河道边界50m处预测河道砂时,钻井风险加大,因此布井位置应控制在河流波动范围内。

②. 变化类型

对河道砂的变化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河道局部外扩,宽度增大。加密后河道砂体加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生在宽河道砂体边部,为局部波动。横向波动范围大,纵向波动范围小,多发生在河道的凸岸。另一种是发生在窄河道砂体边部,河道整体加宽,横向波动范围小,不超过一个井距,纵向波动范围大。

二是河道内缩,宽度变窄。河道发生内缩也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局部内缩,多发生在多条窄河道的分叉合并位置,特别是对于两条连续性较差、宽度较小的支流,其汇合处的砂体并不一定很宽,钻井后经常发生内缩现象。其二是整体宽度变窄,主要发生在顺直分流、水下分流及决口河道。对于小于单倍井距的窄小砂体,井网密度小时对其控制程度弱,井网加密后发现宽度变窄。

三是河道方向发生摆动。在河道的开口方向或者河道的预测处,由于信息缺乏影响了对河流方向的预测精度,对其河道的曲率变化难于控制,加密后河道会发生一定的摆动。

四是钻遇新河道。由于井网对某些窄条带河道砂体控制程度低,特别是决口河道和水下分流砂体,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加,河道的数量也会有一定的增加。一种是在断续河道的连接处,另一种是发生在主河道的凸出部位,也就是河道容易发生决口的部位,与河间砂中决口扇相共生。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河流宽度,还是连续性,新钻遇的河道基本在井网控制程度高的河道范围内,在河间砂和尖灭区中钻遇河道砂的几率低,但具体的形态和宽度有变窄的趋势,为150m左右。目前对于窄小的砂体预测难度依然很大,说明平面非均质性严重依然是储层预测的最大难点。

因沉积背景所致,砂体平面展部复杂多变的特性增加了对其控制的难度。即使在井网密度较高的条件下,仍然存在对砂体平面相变控制不住的现象,这类砂体随着井网的不断加密及砂体分布的不断变化沉积特征接近真实。

参考文献

[1] 赵翰卿.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油层对比方法[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88, 7 (4).

[2] 赵翰卿, 付志国, 吕晓光.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 2000, 21 (4).

[3] 赵翰卿, 刘波.井网密度对河流—三角洲砂体控制程度的研究[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1, 18 (5).

上一篇:浅析中小企业负债融资难影响因素 下一篇:低碳背景下的新疆能源经济效率的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