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阅读教学中三种对话形式

时间:2022-03-16 01:20:11

浅论阅读教学中三种对话形式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主要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师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生本对话主要包括个性化解读、自我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要有寻疑、解答、融合的过程。这三种“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是互相融合的。

【关键词】对话;教师;学生;文本

一、内涵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的引入,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将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发展型”。

对话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它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即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

二、主要类型

1.师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第二是教师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时代背景的对话。第三是关于文本的评论、赏析、引用、影响等其他文本,甚至是相关的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非话语文本的对话,教师的阅读成了名副其实的多文本对话,阅读教学也成了多主体的众声合唱。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会自然联想到《爱莲说》与《荷花淀》等。

2.生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语文教学中。

①个性化解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就是将自身先前的独特体验融注到表达意向、感情、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世界”的作品中,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同时,学生对“他人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也是对自身的一个发现,是对自我潜在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种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的发现意义、建构意义、创造意义,在不断的对话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②自我对话。

《报任安书》一文学习结束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司马迁身处逆境而不馁,蒙受耻辱而发愤,无论在何种艰难困厄的环境里,都不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追求,都不动摇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都要坚韧顽强地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种精神实在可贵。返观我自己,感到自己太渺小了,身处安逸的环境中,受不了一点点打击和挫折,常立志又常放弃,缺少他那种坚忍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行动。高中三年已经过半,我必须学习司马迁的坚毅精神,争分夺秒,埋头苦干,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里用的是学生的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往往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之后进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对文本产生顺应、同化,或者产生矛盾和疑问。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此外,语文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时时与自己对话,看清自己的优长与劣短!从而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

③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生生对话,指的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智慧、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师生与文本对话

对话的实质是交流。或问:文本无言,如何与师生展开对话?文本是具有意向性的主体,它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或目标;而阅读是一种思索、一种追问。读者顺着文本的意向发问,它就会作出应答。

师生翻开文本,第一步是寻疑,带问题扣击文本。譬如读《荷塘月色》,会问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倾听文本诉说。

第二步是“应答”,文本接纳问题,并作出回答。文本中有条暗含的线索在指路,有个声音在轻轻解说。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在月夜里独自漫步荷塘,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完全沉浸在荷塘月色的朦胧淡雅的美妙境界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然而当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又激起了作者的感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现出一种惆怅和绵绵的愁思,心情仍是“不宁静”。作者想从这种心情中摆脱出来,于是又联想到了江南的采莲习俗,但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又回到了现实,心里依旧“颇不宁静”。对于初次接触文本的学生,教师有必要提供阅读的背景资料,展现文本对话的具体语境,引导学生质疑文本,细心领会、深入对话。

第三步是融合,师生与文本的视界相互沟通、交汇。两个对话主体有了共同的接触界面。《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作者的内心是抑郁的。这是主体双方相互认同阶段。但对话并未结束,原有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会接踵而至。比方说,文本中幽美的景色是怎样有层次展开的?景物的描绘与中心有何关系呢?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这样问题一个接一个,是一个持续交流创造的过程。

以上三种“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其实是互相融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离不开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它们都是在平等合作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的人性化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放下教鞭 开心做时尚“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