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淋巴瘤当绝症

时间:2022-03-15 06:55:23

尽管我国并不是淋巴瘤高发国家,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基数大等原因,发病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淋巴瘤已进入我国十大高发恶性肿瘤行列。流行病学统计显示,20~40岁正是淋巴组织非常活跃的时期,高敏感性让青壮年很容易成为淋巴瘤高危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罗京、著名年轻演员李钰、香港知名填词人林振强、前国奥主力球员张亚林等明星都因淋巴瘤英年早逝。

为了正确认识淋巴瘤,促进更多的病友通过规范的治疗走向康复,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冯继锋教授指出,不要轻易将淋巴瘤与绝症划上等号。

早期发现难,被称作是“会伪装的疾病”

2年前,张女士乳腺出现肿块,伴有红肿,在当地医院按乳腺增生治疗2个月,肿块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迅速增大。转到另一家大医院,经穿刺后诊断为乳腺恶性淋巴瘤,此时,肿瘤已经长至15公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后经辗转来到江苏省肿瘤医院就医,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经过化疗和放疗,乳腺巨大肿瘤逐渐消失,达到了完全缓解。1年前张女士恢复正常生活。

很多淋巴瘤病人和张女士一样因为症状不典型,早期会被当作其他疾病治疗。冯继锋教授认为,淋巴瘤之所以诊断难,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早期发现难。因为淋巴系统遍及全身,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为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经常被误诊为良性淋巴结炎。累及胸腹部淋巴结的淋巴瘤可引起各种压迫症状,也难以与良性疾病区分。据统计,大约有10%的患者以发热、皮疹、多汗和消瘦等全身症状为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往往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忽视。二是病理诊断难。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决定淋巴瘤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淋巴瘤的分型众多,不同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和转归有所不同,同种类型在病症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表现会有变化,对病理医生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只有工作多年并经专门培训的病理医生才能够从事淋巴瘤的诊断工作;即便工作很多年、积累了足够经验的医生,有时也很难明确判断出亚型。

半数可治愈,没有想象的那么“恶”

一直以来,很多人将淋巴瘤看作是不治之症,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冯继锋教授指出,淋巴瘤治疗目标已经不是缓解症状,而是达到治愈,在系统的治疗方案支撑下,淋巴瘤总体治愈率已超过50%。但规范的系统治疗是一个整体工程,过程漫长和痛苦,病人要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遗憾的是临床上有些病人,或不能忍受治疗伴有的副作用;或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接受了前几个疗程的治疗,待肿大的淋巴结消失后,就以为自己的疾病已愈,从而自动中止治疗,使得前功尽弃。失去抑制的淋巴瘤细胞迅速生长,很快引起复发或转移。因肿瘤细胞极易产生耐药,最终,往往会发展为难治性淋巴瘤。

因此,冯继锋教授提醒,淋巴瘤病友在规范治疗达到缓解后的日子里,仍应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状况,定期做好自查工作,绝不可疏忽大意。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诊复查。

上一篇:兴奋过度伤血管 下一篇: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