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浅议

时间:2022-03-15 06:12:27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浅议

摘要:研究性学习则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阐述了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33

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研究性学习则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化学教学中的做法来谈谈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应具备一定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实质是一种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的学习活动。无论是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结果都直接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性学习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基础而谈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谈研究;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爱钻研能吃苦,善于提出问题、设想问题、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习有信心、有恒心,精益求精,有协作精神,学习中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范例和训练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有目的地培养、引发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和过程。

如铵根离子的检验,课本上是用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实验来验证的,教学中设计实验:往氯化铵中加氢氧化钠并微热,用袢蟮暮焐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问题:石蕊试纸为何变蓝色?

提出假设:1. 是氢氧化钠微热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2. 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生成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探究:(1)将盛有氢氧化钠的试管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不变蓝);(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盛有氨气的集气瓶中(试纸变蓝)。

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微热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拓展应用:氯化铵和草木灰在研钵混合,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混合物上方(试纸变蓝)。变蓝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来证明?

这样就能使学习者积极地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

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精巧而有趣,产生探究的内驱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从事实出发,特别是从化学实验出发,通过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主动地由表及里地分析、推理,在做科学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中,获得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获得基本的思维和技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应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

研究式学习不同于接受式学习,它非常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的建立,但不是非做学生实验不可。“探究即实验”只是一种误解。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指引方向。这个过程一般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的假设或预测,设定实验步骤和方法验证假设,进一步发展与运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怎样进行猜想和假设,怎样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如何对结论进行检验与评价,怎样交流运用结论,都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探究,使学生先学做后会做,最终达到能独立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中有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我们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镁条怎么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思考:1. 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2. 本节开头时讲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这时,教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从而达到既拓宽化学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应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

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广泛联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简单问题是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也是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还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也为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学生的教练、学习伙伴和帮手,学生需要时搭建脚手架,应注意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学生探索,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例如,举行化学游艺活动,做化学游戏;开展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组织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比赛;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内外补充,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要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化学学习中的问题呢?

1. 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木材燃烧、食物腐败等现象,会见到物质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变化,这些变化为什么会产生?其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只有观察到这些现象,提出这些问题,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才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化学变化,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学习中体验、领悟和研究构成物质的奥秘。

2. 学会比较。如学习元素、单质等概念时可带着元素、单质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等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从本质上掌握所学知识,消化和巩固新知识。

3. 学会分析。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思考什么呢?(1)分析实验现象与物质性质的联系。加热碱式碳酸铜时,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液滴,石灰水变浑浊,可联想到反应中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等生成,进而考虑到其化学方程式,这样可以达到从实验说明物质性质,以物质性质分析实验现象的效果。(2)分析实验原理及装置。例如: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哪些实验可以使用这个装置?从而认识实验的特点。(3)分析验异常现象的原因。如:某学生用纱窗上的一段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燃烧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通过仔细分析氧气收集的情况,铁丝的情况和燃烧条件等方面,就会明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收集的氧气的浓度、铁丝表面的锈斑、温度达不到着火点等。

4. 学会归纳。在学习中可以将前后知识分析比较,从知识的联系和发展中发现问题和规律。例如:学习化合价,就可以把化学式的知识、原子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化合价,更好地掌握化学式知识和原子结构知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不断地进步。

五、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中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是挑缺点,不是甄别与选拔。而是要鼓励成功,激励信心,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依据有关要求自我评审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有针对性地做出自我改进。同时,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地进行跟踪评价,避免实施过程失控。课程的评价目标基于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否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并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运用的是指向不同个体的评价标准,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价值,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通过学生交流和争论,集思广益,使收获进一步得以升华,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共论,推广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又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更能培养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养成学生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科学的素质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修文县第二中学 550200)

上一篇:文言教学,何枝可依 下一篇:浅析中职化学有效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