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你就震惊了

时间:2022-03-15 02:07:02

你喜欢大吃一惊的感觉吗?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

惊奇(surprise)的定义为当意外发生时一种短暂的情绪体验。

惊奇有很多种,有从天而降的喜悦,有四处飞来的横祸,

也有无关自己痛痒的惊鸿一瞥。

惊奇让你感受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从此开始怀疑宇宙的起源和人性的复杂。

所以有人说:科学始于惊奇。

惊奇会冲昏你的大脑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人类经常进行着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的斗争。随意注意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意识控制注意,背单词、写文章靠的是随意注意;而非随意注意,指的是由于外界新鲜、怪异、有趣的刺激物而引发的注意偏向,刷微博、逛商场激发更多的是非随意注意。

惊奇这种情绪,往往伴随着非随意注意而产生。那非随意注意到底会对我们的认知过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心理系的研究团队似乎是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神经科学版上。

研究认为:惊奇会让我们暂时头脑发昏。

在实验中,他们要求参与者在电脑屏幕上不断呈现的字母中识别出字母“X”,同时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来观察和记录脑区的活动。在这无聊又没有挑战性的任务中,会随机呈现一张“人脸”来“惊吓”参与者。果然,他们的“阴谋”得逞了。参与者受到“惊吓”后,识别字母的正确率下降,直至习惯了这张“人脸”后正确率才回升。通过分析fMRI的数据,研究者发现两种不同的任务(识别字母“X”和人脸干扰)都会激活一个叫做额下回交界处(inferior frontal junction)的脑区,该区域被认为执行着协调多种注意,保证多任务顺利进行的功能。而“惊奇”的发生会增加该领域加工的负担,因此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也就出现了。

看来,经历“惊奇”事件似乎是一种负担。但是文章中的结论也说了,只是暂时地干扰罢了。至于大脑经过自己的努力协调后,对人的认知发展会产生何种作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那些学生宿舍楼地下摆蜡烛、弹吉他表白的场景,制造惊喜浪漫求婚的桥段,正是利用了在惊奇时大脑的一片空白,增加了让对方说出“YES,I DO”的胜算。

惊奇让你更保守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一些意外之事。意外的财富、意外的邂逅、意外的失败,或者意外的苦难。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这些意外会让你在以后的生活决策中更加保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希斯·德马里(Heath Demaree)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不断重复进行的游戏中,意外事件发生后,参与者在游戏中会变得更加保守。让人惊奇的是,不只是意外的输钱会让参与者的策略更保守,甚至是意外的赢钱也会让参与者的策略更保守。

意外的坏事发生让人变得更保守,这比较好理解,可为什么意外的好事也会让人更保守呢?这就要追究到人为什么会产生惊奇之感了。惊奇的产生,特别是在重复的任务和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来源于人们对未来预测的失灵。由此看来“惊奇”事件的出现可以定义为一种“失败”的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积累,必将会导致自我怀疑的上升,让一个人在做决策时变得更加保守。

惊喜让人又爱又恨

关于大脑的研究告诉我们,它似乎不大喜欢惊奇的出现;关于决策的研究告诉我们惊奇会让人变得更加保守。惊奇似乎不太讨心理学家的喜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惊奇的种类有很多。有突然的变故和打击,也有无关痛痒的诧异,更有从天而降的喜悦——惊喜。毫无疑问,很多人都喜欢惊喜。当面对生活的平淡,爱情火花在风中摇曳时,人们也常常为制造惊喜和浪漫而煞费苦心。

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惊喜呢?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和贝勒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在2001年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刺激,例如食物和药物等会激活大脑的奖赏区域,从而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如果这些刺激是“不可预料”地出现时,奖赏区域激活的程度更大。也就是说,本身就能激活奖赏区域的刺激如果再出乎意料地出现时就会增加人的愉悦感。

那么,是不是人人都喜欢惊喜呢?这可不一定。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喜欢惊喜,这一类人对周围的环境控制欲比较强,喜欢事情按照自己预测的方向发展,讨厌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尽管这个“意外”有可能是你为取悦他而精心布置的。当你的惊喜给别人的生活造成困扰时,或者给对方造成压力时,也许就像以上的两个研究结果所说的那样,你就会把对方吓蒙,或者让对方敬而远之。其实,我们不用为制造惊喜而抓耳挠腮。有时候,抛弃虚无的浪漫,去认真了解身边的那个人,知道他的喜好,然后“对症下药”反而事半功倍。

亚洲人更少感到惊奇

是否喜欢惊奇存在非常大的个人差异,研究者发现,对惊奇的喜欢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东方文化,特别是我国的古代文化,讲究阴阳调和,辩证思维。所以在面对生活中那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时,会很快地接受矛盾的存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西方文明比较“一根筋”,西方人似乎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矛盾,并且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去适应。

真的是这样吗?2000年,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就韩国人和美国人在感受“惊奇”和“矛盾”上的不同进行了跨文化研究。

他们设计了四个实验来研究,韩国人和美国人是如何感知“惊奇”的。在实验一,研究者给实验的参与者一个情境:预测一个有着虔诚的的人在面对一个急需帮助的人时,会因为时间问题而不帮助别人吗?毫无悬念,韩国人和美国人都选择:那个人一定会伸出援手。然后再告诉参与者说,这个人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帮助别人。即造成了参与者预测和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这时让参与者自我报告“惊奇”的程度。结果发现,美国人报告了更多的惊奇并且非常困惑,韩国人则报告较少的惊奇,并且很快就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实验二,研究者给参与者提供了这样的情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会去帮助他人吗?和实验一的结果一样,不管自私的人最后帮助还是没帮助他人,韩国人的表现没什么差异;而美国人,当他们被告知这个人帮助了他人时表现出了更多的“惊奇”。在实验三和实验四中,研究者直接给参与者呈现互相矛盾的概念,让参与者报告自己的惊奇程度,结果发现美国人的惊奇程度显著高于韩国人。

这个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相对于美国人,韩国人更少地表现出自己受到了震惊,并且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震惊能快速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理解并接受矛盾。也正是因为这样,东方文化的人们表现出了更多的事后诸葛亮现象。

特别是在我国,“喜怒不形于色”成为很多人走向“成熟”后追求的状态,大惊小怪则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孩子气的一面。淡定是很多人追求的状态,虽然确实利于社会的和谐,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和学生来说,正是对世界好奇的年龄,正是激发创造力的年龄,面对生活他们应该更多地去感受惊奇,享受探索的乐趣。

上一篇:尽情嘲笑我的梦想吧 下一篇:“值得”的各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