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我国教学设计发展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时间:2022-03-14 10:26:44

1982~我国教学设计发展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文章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从年代分析、期刊分布分析、作者分析、研究主题分析等四个维度,定量分析了1982~2011年间我国教学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总体特征,以期为推动我国教学设计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教学设计 文献计量分析 发展现状

教学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教学设计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技术学科的稳定科学发展,为了避免和摆脱教学设计发展中的盲目与幼稚,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系统的分析与冷静的反思,从而使研究更加理性、规范和成熟[1]。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1982~2011年30年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文献的外部特征描述我国教学设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文章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和系统误差三个部分。

1.数据来源

文章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采用标准检索方式,检索控制条件中期刊年限从1982年到2011年共30年,内容检索条件为篇名“教学设计”,共检索到文献8212篇,删除期刊征文函研讨会以及会议征文等和研究内容无关的文献,实际统计文献数量8162篇。

2.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是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如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齐普夫定律等,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某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献研究方法[2]。本文主要从文献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主题分布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这些分析涉及到的变量包括文献数量、年均增长率、期刊数量、发文量、核心期刊、发文频率、核心作者、作者来源、研究主题等。

3.系统误差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会存在一些系统误差,主要表现在:在文献统计过程中,一些早期文献期刊的更名会对期刊分布分析结果带来误差;有些期刊文献不注明作者单位对作者来源分析结果带来误差;在研究主题分布分析过程中研究主题的确定以及文章所属主题的统计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二、数据分析

1.文献数量年代分布分析

某领域期刊论文数量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2]。1982~2011年间有关教学设计研究的论文按年代分布如表1,趋势变化见图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一直保持较快速增长趋势。一个学科的成长,要经历萌芽、发展、成熟和分化四个阶段,但是教学设计作为一个“舶来品”,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1982~1992年的引介阶段、1993~2002年的消化吸收阶段之后,2003年至今已经进入文章数量急剧增多的快速发展时期。下面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分析近30来年我国教学设计发展状况。

表1 1982~2011年教学设计研究论文的数量分布

图1 文献年代分布折线图

(1)1982~1992年——引介阶段

1982~1992年这个阶段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处于学科发展的引介阶段,也是教学设计在我国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文章数量很少,11年间共发表文章75篇,年均发文量6.8篇,年均增长率为6.15%,占论文总量的0.92%;第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多数文章都是在翻译引介国外教学设计理论,随着各校“电化教育专业”数量的增多和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本阶段后期有少量文章探讨电化教育专业开设《教学设计》课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三,应用研究性文章还处于探索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此时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还只是停留在朴素的教学描述上,规范性和科学性相对不足。

(2)1993~2002年——平稳发展阶段

1993~2002年这10年是我国教学设计发展的消化吸收阶段,也是平稳发展期。这个阶段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文章数量明显增多。1993年相关文章28篇,2002年文章数量增长为216篇,几乎是1993年的8倍,10年共发表文章1080篇,年平均发文量108篇,年平均增长率为18.9%,较引介阶段的年均增长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占论文总量的13.2%。

第二,经过引介阶段之后,引发了更多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探讨。比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多种教学设计模式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有关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的比较研究等。②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这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1993~2002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启动阶段,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准备阶段,新的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研究者对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讨。

第三,应用研究方面分布比较广泛,遍布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学以及远程教育等各层次。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研究方面教学设计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变化,1999年,教育部批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这一举措无疑促进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3)2003~2011年——快速发展阶段

2003~2011年是我国教学设计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文章数量较前期急剧增加。由2003年的390篇,骤增到2011年的发文量1292篇,9年间共有文章7007篇,而1982~2002年21年文章数量合计1156篇,可以看出快速发展阶段这9年教学设计文章数量几乎是前21年的7倍,年平均发文量778篇,年平均增长率为13.2%,占论文总量的85.8%。

第二,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并试图在引介吸收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个阶段正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阶段,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促使教学设计研究内容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个阶段的研究内容重点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各种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

第三,应用研究略有变化,教学设计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异军突起,成为教学设计应用研究的重要领域,有极少数研究者研究教学设计在组织培训中的应用。由这样的趋势推断,未来几年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将大致维持一种新的平稳,教学设计的研究开始由热情趋向理性。

2.文献期刊分布分析

对某领域研究论文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为文献的收集管理提供依据,为研究者提供指导。1982~2011年间共有1456种期刊刊载有关教学设计的论文,教学设计研究广泛分布于各种类型期刊,其中30年发文量在100篇以上的期刊如表2所示。

表2 期刊发文量分布

从表2可看出,11种期刊发文2068篇,占所有文献的25.32%,它们是教学设计领域的核心期刊。这些期刊汇聚了高质量的论文,便于相关文献的查找和管理,有利于文献的进一步利用。表2中核心或CSSCI源期刊六种(带*期刊),它们都具有弘扬学术精神、跟踪理论前沿、注重新技术、追求理论精品的特色。《教学与管理》、《语文建设》、《生物学通报》是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这说明教学设计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识,其中《生物学通报》早在1987年就开始刊发教学设计研究相关论文。其中,《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既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又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期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三种期刊所被引频次和转载率在国内相关期刊中比例很大,发表文章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高、观点新。因此,在1456种期刊中这三种期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始终站在理论的前沿。

其他1445种期刊中,载文量合计6094篇,平均载文量仅4.21篇,但累计发文占文献总量的74.68%,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关注教学设计研究。在这些期刊中,其中高校学报686种,占整个期刊数量的47.1%,由此可见,国内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拥有着以高校为坚强后盾的理论阵营,但是如何创新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高教学设计研究的专业水准,切实将理论研究有效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这是现有研究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3.作者分布分析

(1)发文频数分析

根据对第一作者的统计,30年来发表教学设计研究文章的作者共7089人,最多产的作者发文19篇,最少1篇,人均发文1.15篇(见表3)。其中发文6篇以上的作者15人(见表4),只有1篇的作者6371人,占89.8%,根据比洛卡特定律Y(X)=C/x2,发表6篇以上的作者应该有176.5人,数据表明我国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多产作者的比例亟待进一步提高。

表3 作者发文频数

表4 发表6篇以上作者

(2)核心作者分析

对每门学科来说,都有一个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即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的集合。对论文作者分布分析的意义在于确定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作者,以及核心作者对领域信息的吸收能力和创作能力,他们是一个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教学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开拓创新具有重大的影响[3],对进一步了解国内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公认的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N=0.749(nmax)1/2,其中nmax为统计年限内最高产作者发表的论文数,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总文献量的50%,本研究中,将nmax=19代入公式,计算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3.26,N取临近最大整数为3篇。30年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教学设计研究文章在3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共有186人,如表3所示。本研究每篇论文只统计第一作者,在8162篇文章中,共有7089位作者,核心作者占作者总数的2.62%,发文合计718篇,占30年发文总量的8.90%,从数量上看远远低于普赖斯提出的50%这一指标。这说明教学设计领域还未形成自己的核心作者群。

(3)作者来源分析

作者来源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机构或团体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关注程度以及教学设计研究队伍的人员构成情况。参考国内相关研究,将作者来源分为5类:高校、专业研究机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统计结果为:高校1795所,发文量4166篇(57.0%);中小学1752所,发文量2011篇(27.5%);专业研究机构57个,发文量69篇(0.80%);中等职业学校604所,发文量738篇(10.1%);其他288个,发文量316篇(4.3%),另有862篇文章没有署名单位。以上数据表明,高校是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主要阵地和主力军,中小学是我国教学设计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太弱,期望更多的教育研究院和研究所以及培训中心参与到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来,从而加快教学设计在国内的发展速度以及丰富教学设计理论的实践应用。

图2 排名前15位的作者来源单位

另据对具体研究单位发文频数统计,1982~2011年间发表的8162篇教学设计研究文章来自4496个单位(只统计第一署名单位),排在前15位的研究单位如图2所示。华东师范大学以101篇的绝对优势位列榜首,北京师范大学以79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以57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三,而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都以40篇左右的发文量分别位居第四至第九,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发文量都在20余篇,旗鼓相当。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突出优势说明其对教学设计领域有较深的研究,他们在教学设计的引介、发展、推动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教学设计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引领和带头作用。

4.研究主题分布分析

对论文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确定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从而认清现有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文章借鉴李芒[4]、钟志贤[5]、梁林梅和希建华[6]等研究者有关教学设计研究内容的观点,将1982~2011年间我国教学设计相关研究主题分为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研究、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应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应用、高等教育教学应用研究、网络和远程教育应用研究、组织培训研究、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开发等7大类,如表5所示。

表5 研究主题分布

从表5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最多,相关研究发文量3507篇,占论文总数的42.9%,这说明高校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重点体现在某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某章节课的教学设计。但是研究中发现,多数高校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不全面,课堂的教学设计五花八门,大多高校教师基本是凭着朴素地理解在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是规范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实现利用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提高高校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论的认知程度显得非常迫切。

基础教育教学应用相关研究发文量3299篇,占论文总量的40.4%,由此可见中小学也是国内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从现有发文来看,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也存在教学设计的规范性问题,但是从发文时间来看,最近几年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计地掌握和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前些年,这说明2004年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和实施,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研究发文量716篇,占论文总数的8.7%,与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相比国内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显得有些薄弱,且表现出2009年以后理论研究文章数量渐减的趋势,理论引介之后国内研究者试图实现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实际上理论研究创新不多,只是在一些新的概念上咬文嚼字。

中等教育应用研究现状和高等教育一样存在对教学设计“是什么、如何进行、意义和功能是什么”等基本问题的不统一和不理解的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作为一个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间桥梁的联系学科,“教学设计”的这一使命完成的并不出色。网络和远程教育应用与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开发应用一样发文量恰好都是127篇,占文章总量的1.6%,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对教学设计在网络和远程教育应用中的应用研究重视不足,而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开发作为教学设计“三种层次”中的“产品层次”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应用。排在最后的组织培训应用30年发文量共19篇,占论文总量的0.2%,且相关研究内容重点是教育领域的培训应用,企业和商业领域的培训几乎没有。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是1982~2011年30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论文的数量直线上升,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确立其独立的学术地位,教学设计的研究经历了引介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将逐渐步入成熟阶段,教学设计实践应用的需要是推动教学设计研究的强大动力。二是国内教学设计研究文献分布比较广泛,表现出较高的文献分散特性,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以及教育技术类核心期刊在教学设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高校校报也是教学设计研究的主要阵地。三是通过作者分布分析发现,我国多产作者数量太少,还未形成教学设计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高学术水平的教学设计研究团队是迫切的而且是急需的。四是高校是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主要阵地,中小学是我国教学设计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太弱,因此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加强专业研究机构参与到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来。五是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是理论研究表现出引进之后消化不良、研究后势不足、自主创新不够等问题。研究重点在实践应用上,应用的主要领域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上,组织培训作为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教学设计层次来看,“产品层次”的教学设计研究匮乏。

————————

参考文献

[1] 黄维,陈勇.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研究.教育与经济,2010(3).

[2] 侯海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科学管理,2009(1).

[3] 史慧丹,谭黎娟.1985~2006年我国科技查新领域研究论文文献计量分析.现代情报,2007(5).

[4] 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李芒,周玉芬,李子运.论教学设计学研究的十个方向.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6] 钟志贤.论教学设计的发展走势.外国教育研究,2005(5).

[7] 梁林梅,希建华.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和问题——访教学设计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罗伯特·瑞泽教授.开放教育研究,2008(2).

[作者:卜彩丽(1981-),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

上一篇:如何加强大学生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下一篇: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