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3-14 12:35:34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猪瘟一直以来是影响世界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分析了导致猪只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包括猪只因素、饲养管理的因素、疾病因素、滥用药物以及疫苗本身原因等,提出了应对猪瘟免疫失败的对策,从而为根除猪瘟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85-02

猪瘟是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中国兔化弱毒疫苗株,国外称为C株,因其具有免疫力强、保护率高且持久、遗传稳定、无残余毒力等优点,是国际上公认的效果最好的猪瘟弱毒疫苗,曾为我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猪瘟的防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近20年来,我国猪瘟的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妊娠母猪隐形带毒、仔猪先天免疫耐受等原因,临床表现非典型发病特点,造成免疫失败。探索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降低甚至消除猪瘟危害,摆脱疾病困扰,对于养猪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原因

1.1 猪只因素

1.1.1 品种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有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品种来源繁多,免疫应答各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猪,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猪只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1.2 生理状态 免疫接种前对猪只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免疫质量和降低死亡的关键环节。接种前应详细了解生猪病史情况,仔细观察生猪健康情况,必要时需进行临床健康检查。许多基层防疫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意注射,而导致体弱猪只死亡。

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其本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这种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吸允初乳,数日内病毒血症为一过性降低,但病毒存在于全身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感染猪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以至于对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

猪只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就会减弱猪只的免疫能力,使猪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从而降低猪只的抗体水平。

1.2 饲养管理的因素

1.2.1 环境因素 高温、寒冷、阴雨、温差过大、过度潮湿、噪音、异常响动、鼠类等小动物骚扰及各种有害气体都易造成猪只免疫失败。

1.2.2 营养因素 营养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供给、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谢,对抗体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营养的缺乏特别强调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免疫抑制(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是生物膜的组成部分之一,能保护生物膜,防止膜中的脂肪酸氧化,使细胞免受损伤)。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物质对猪只的免疫力有显著影响。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时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免疫反应明显受到抑制。

1.2.3 管理因素 密度过大、混群、通风不良、粪便不及时清理等都可形成应激反应。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栏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这些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免疫失败。饲喂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其中的霉菌毒素 (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呕吐素等)能使猪只的胸腺淋巴萎缩,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1.2.4 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场未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的时机不当,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过早(超免除外)免疫接种,受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有时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从而形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1.3 疾病因素

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可引起生猪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许多,如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等。这些传染性病原体主要是侵袭、损害动物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使其淋巴细胞生成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障碍,使动物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出现免疫抑制现象。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感、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弓形休病等均为免疫抑制性疫病。免疫抑制性疫病的病原作用于猪体的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损伤免疫系统的功能,造成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紊乱,致使猪体对各种病原体高度易感,易引发多种疫病的发生。

1.4 药物的滥用

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阿散酸、安乃近、磺胺类、抗病毒化学药物(如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盐酸吗啉胍)、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影响细菌性和病毒性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1.5 疫苗本身原因

1.5.1 病毒含量低 目前猪瘟细胞苗的国标是750RID,脾淋苗是150RID。目前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设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有的是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的则是中试产品,还有的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未经过严格检验的疫苗,难以达到规定的效价。

1.5.2 疫苗储藏运输不当 猪瘟疫苗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高温、消毒剂和阳光照射。普通的猪瘟活疫苗于-15 ℃冷冻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疫苗启封后,气温在15 ℃以下,应6 h内用完,气温在15 ℃以上,应3 h内用完。

实际生产情况中,一些养殖场没有冷藏设施或条件很差,在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养殖户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冷藏,严重影响了免疫效果。

1.5.3 疫苗接种方法不当 肌肉注射免疫时,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有的接种部位不正确,应该肌肉注射的疫苗进行皮下注射。

1.5.4 器械消毒不严格 有的防疫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一针一棉球。有的一栏一针头,甚至一个针头打到底或根本不消毒,极有可能诱发疫病或导致死亡,还会造成整瓶疫苗受污染或机械带毒接种,使防疫注射变成带毒传传播,注射后引起疫病流行。

2 应对策略

(1)杜绝近亲繁殖,避免或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2)优化生产环境,规范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猪舍做好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尽量消除、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特别注意消除有害气体对猪呼吸道的直接刺激。

(3)提供全价优质饲料,确保营养合理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4)不得饲喂霉变饲料,防止霉菌毒素的危害。添加高效霉菌毒素吸咐剂,消除霉菌毒素影响,确保猪群健康,具有重大作用。 此外,要采用正规厂家的预混料和添加剂,防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猪群的危害。

(5)禁止滥用易于产生免疫抑制的药物,特别是地塞米松。

(6)强化生物安全措施,防止或减少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生物安全是指能通过某些方式减少新病原体进入猪场以及能够避免这些病原体在猪场中持久存在和危害猪群的所有措施,是猪场最基本、最重要的兽医管理准则。其内容大致包括:设置病原入侵屏障,实施封闭式管理;制定防疫制度,规范防疫工作;做好免疫接种,保护易感动物;严格卫生消毒,防止病原扩散;实施药物预防,控制继发混合感染;全进全出管理,防止交叉感染;提倡自繁自养,避免病原入侵风险;及时隔离治疗病猪,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等。

(7)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养殖场(户)应在有的兽医技术人员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场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所制定的免疫程序还应根据疫情变化、疫病流行特点、猪群动态等情况,在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免疫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规模化养猪场要做到每一次给生猪免疫之前,做好抗体监测,以抗体水平的高低为依据,确定科学免疫程序。

(8)正确选择和保管疫苗。优质、安全疫苗是确保防疫质量和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选用疫苗必须

上一篇:浅谈官方兽医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的作用 下一篇:新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意义及应用的问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