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盒饭打造成亿元“大餐”

时间:2022-03-14 10:00:26

“吃了么”是熟人见面时常见的问候,张旭豪领头的“饿了么”公司却以它为商机,把盒饭成功搬到网上卖……

2008年4月,张旭豪还是上海交大的在读研究生。一天晚上,他和同学康嘉打完电脑游戏已经晚上10点多。感觉肚子饿了,张旭豪便给餐馆打电话订餐。但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没订上。“这外卖,为什么不能在晚上送呢?不如我们包个外卖吧。”

一句话,把两个人的梦想激活了,他们决定开发一个网络订餐系统,把盒饭搬到网上卖。

12万元的启动资金是他们东拼西凑来的。刚开始,他们一边承揽餐饮店的送餐服务,一边做市场调研。为扩大业务,两人在宿舍里安装了热线电话,既当接线员又当调度员。

几个月下来,已有17家饭店愿意将外卖业务承包给张旭豪。为了让这17家店入伙,张旭豪和康嘉受尽了折磨——第一家餐厅让他们上门跑了20趟才谈妥。两人还花费数万元,自行印制了1万本“饿了么”外送的广告小册子,内容囊括了17家餐厅的菜单。

在广告的推动下,“饿了么”业务量猛增。那段时间,他们每天要接150份~200份订餐单。

2008年9月,“饿了么”团队开始研发订餐网络平台。为了更专业,张旭豪先通过校园BBS招来软件学院的叶峰入伙。用了半年左右,他们开发出了首个订餐网络平台,在网址注册上,他们没有用“www.省略”,只由“ele.me”(“饿了么”的汉语拼音)组成。网站订餐可按需实现个性化功能,比如顾客输入所在地址,平台便自动测算周边饭店的地理信息及外送范围,并给出饭店列表和可选菜单。

网络订餐系统网站初运营时,有30家加盟店支持网络订餐,日订单量500单~600单。那段时间,张旭豪和康嘉因为过于奔忙劳碌而“后院起火”:先是一名窃贼光顾了他们宿舍,将电脑、手机等财物一掠而空;接着一位送餐员工在骑车送外卖途中与一辆大巴相撞;随后公司一辆配送外卖的电动自行车被偷;接着公司核心成员中有两人选择退出,引起团队动荡。

重重压力之下,张旭豪不得不取消热线电话和代店外送,让顾客与店家在网上自助下单和接单。

为了给网站造势,张旭豪不停地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以扩充创业本金。2009年10月,“饿了么”网站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和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合主办的创业大赛中,获得10万元的全额贴息贷款;12月,网站在欧莱雅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上获得10万元的冠军奖金;当月,网站再次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提供的最高额度奖金25万元。

到2009年年底,订餐平台已有50家餐厅进驻,注册会员达到了5000人,服务范围也迅速扩张到交大闵行校区附近的居民区,日均订餐交易额突破了8000元。

为了网站的发展,张旭豪招来了网站技术总监汪渊。汪渊专门为“饿了么”编写了一个小软件,可在校内BBS上给每个会员用户自动群发站内消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了6万条,“饿了么”网站因此访问量大增。

靠线上和线下广告吸引学生订餐容易,但吸引更多饭店加盟却绝非易事。多数店家的态度是:“我在你的网上开个页面、放几份菜单,凭什么就要抽8%?”对此,张旭豪的策略是:“谈,不停地谈,谈到老板不想跟你再谈,也许就谈成了。”他们每天出门“扫街”,最忙时一天要“扫”100多家饭店,最难谈的饭店,“谈”了40多个回合才拿下。

2010年5月,网站2.0版本成功上线,“饿了么”不仅攻下了华东师大,连附近的紫竹科学园区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顾客群也从大学生拓展到企业白领。仅隔一个月,“饿了么”就推出了超时赔付体系和行业新标准。9月,“饿了么”全上海版上线,合作餐厅超过了1000家,单月最高交易额达到了100万元。

2010年11月,“饿了么”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订餐业务不仅覆盖了全上海,目标还直指杭州、北京等大城市。

2011年3月,“饿了么”注册会员已超过两万人,日均订单3000份,年交易额高达上千万元。这一战绩,很快引起了美国硅谷一家顶级投资公司的高度关注。接洽数次后,“饿了么”成功融得风险投资100万美元。

2011年7月,“饿了么”相继在北京和杭州成立分公司,预计不久订餐业务就会覆盖上海、杭州和北京3大城市中所有的高校和主要写字楼。立志把盒饭生意做成餐饮业的“淘宝网”的张旭豪,带领团队把“饿了么”打造成亿元“大餐”的梦想已触手可及。

(阿门摘自《时代青年》)

上一篇:偷个成功的小懒 下一篇:上司不会告诉你的成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