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前景与中欧经贸合作展望

时间:2022-03-14 03:29:31

欧洲经济前景与中欧经贸合作展望

一、欧元区经济形势判断

(一)欧元区经济复苏态势不容乐观,存在持续衰退的隐忧

欧元区经济复苏状况令人失望。2014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在持续中减缓。一、二、三季度GDP环比分别增长0.2%、0和0.2%;同比增长0.9%、0.5%和0.8%。失业率仍然高企。欧元区失业率由2008年的7.3%上升至2013年的峰值12%,2014年10月仅回落至11.5%,青年失业率仍高达23.3%,仅略低于2013年同期的23.9%。

核心国经济增长乏力,不利于欧元区整体复苏。德国经济形势并未完全体现出欧元区增长引擎的特质。年初由于暖冬推动建筑活动,一季度GDP环比增长达0.8%。但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萎缩0.1%,三季度有微弱回升,GDP环比增长0.1%。法国一、二、三季度GDP环比分别为0、-0.1%和0.3%,经济增长接近停滞。而波兰、匈牙利、卢森堡、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及爱尔兰经济增长情况较好,一、二季度GDP环比增长在0.6%至1.1%之间。

通缩压力持续增大,欧洲央行实现略低于2.0%通胀目标面临很大难度。欧元区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年率自2011年9月的3%逐步下降,2014年由1月份的0.8%逐步收窄至10月份0.4%。HICP指数已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

(二)欧元区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问题

1、欧央行的宽松刺激政策未能有效推动银行信贷扩大,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2014年以来,欧央行已经连续两次降息,并推出购买资产担保证券(ABS)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等计划以促使银行增加信贷、提振经济,但仍未显现出明显效果。虽然欧央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货币环境,但欧元区企业足够的信贷需求才是宽松货币政策成功的关键。欧央行的货币政策必须与各国的结构性改革以及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的政策相配合,其所提供的流动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前各国银行对于欧央行提供的低息贷款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受乌克兰危机以及欧元区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各国银行放贷意愿不强。从实际效果看,欧央行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

2、欧元区实体经济未恢复活力,增加了陷入新一轮衰退的风险

欧元区2014年11月综合PMI终值降至51.4,降至16个月新低。制造业及服务业均表现不佳。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降至50.1,亦创16个月新低,新订单增长15个月以来首次下滑,服务业活动增速和新业务增长均创6个月以来新低。

实体经济情况最好的德国三季度工业产出也出现下滑。德国2014年11月制造业PMI终值49.5,创17个月新低。11月制造业产业增长为2013年6月以来最弱,新订单也以两年来最快速度下跌。有观点认为德国整体经济的增长趋势正在下滑。法国制造业也陷入疲弱,新订单以近一年来最快速度下滑,商业活动连续7个月萎缩。

3、欧元区结构性改革阻力重重,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欧央行在出台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敦促各国政府推出配合央行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措施。然而欧元区各国的结构性改革推进仍然缓慢。政府希望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支出来改善财政状况,但是改革欧洲的高福利政策难度非常大,往往会引发民众的抗议与游行。柏林、布鲁塞尔和罗马2014年均出现出租车司机罢工、警察罢工和公共交通运输人员罢工,以抗议政府在福利和税收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意大利在2012年实行的增加税收改革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效果并不理想。

欧元区的结构性改革关系到经济恢复动力,企业扩大投资,政府财政状况好转的根本性问题。然而总体看,欧元区各国推行结构性改革的难度都比较大,推动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效果有限。

4、德国与欧央行以及法意等国家在财政纪律与灵活性方面的意见存在分歧

当前欧元区各国财政政策在削减支出与刺激经济间的矛盾凸显。在经济疲弱的压力下,欧央行强调财政政策应与货币政策齐头并进,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刺激投资,包括给小企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以及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尤其是对德国这样仍有财政调整空间的国家,欧央行呼吁其提高投资方面的公共支出。

德国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欧盟委员会、美国和欧元区成员国都希望德国利用自身健康的预算状况扩大公共投资,刺激需求以提振欧元区经济增长,敦促德国使用“财政空间”,通过减税和投资老化的道路、铁路、能源和电信网络来刺激经济。

然而德国的“财政空间”可能不如外界理解的那么大,德国存在人口老龄化、人口下降的问题,需要通过预算盈余来满足未来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开支。德国政府已表示要坚持预算平衡的策略,坚持财政紧缩,强调财政纪律。认为通过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养老金和社会福利的结构性改革来提升竞争力是欧元区实现可持续经济复苏的唯一途径,而通过负债来实现更多公共开支会减轻各国政府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欧元区各国在财政政策上也存在明显分歧。法国、意大利希望扩大财政支出,加大政府投资,但这样会带来更多负债。法国预计2015年财政赤字率达4.3%,远高于欧盟规定的3%赤字率目标。而基于法国疲软的经济现状,政府仅计划削减占GDP 0.2%的支出,也不符合此前法国与欧盟达成共识的0.8%标准。德国批评意大利和法国,指责两国不断推迟削减财政赤字的目标。欧盟表示,法国此举使得其财政预算与欧盟的赤字紧缩政策“极不一致”,欧洲委员会可能将此预算驳回并要求法国修正。

这表明欧盟虽然希望各国能够有力量增加公共投资,但在财政纪律方面也不会一再放松。在财政纪律与灵活性方面的平衡是欧盟面临的难题。欧元区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的分歧使得未来财政政策走向不明朗,也使得财政政策配合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实现。

5、乌克兰危机对于欧元区市场信心构成负面影响

乌克兰危机以及其后欧美对俄的制裁对于欧元区市场信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商业市场信心、金融市场以及政治压力等方面。从俄欧的经贸关系来看,欧盟对于俄罗斯的出口仅占欧盟出口总额的3%―4%,对俄罗斯的制裁不会对欧盟的总出口构成明显影响。

欧盟与俄罗斯紧密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天然气供应方面,尽管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紧张,但欧盟并不希望在能源领域与俄罗斯矛盾彻底激化。能源领域的制裁对于俄罗斯和欧盟双方而言都十分不利,只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

(三)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黯淡

综合来看,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表现出在持续中减退的趋势。虽然目前尚未看到欧元区出现日本式通缩,但不排除欧元区有再次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

从各国情况看,目前欧元区经济虽比2012年最低潮时期有好转。葡萄牙、希腊等一些重债国推行了部分结构改革措施,逐渐走出危机,欧元区也走出了解散的阴影。但核心国经济乏力,尤其是法国与意大利已出现停滞与衰退。2014年10月德国经济部将2014、2015年的GDP增长预测分别下调至1.2%和1.3%,低于4月预估的1.8%和2%。意大利政府也大幅调低经济增长预期,预测2014年意大利经济将萎缩0.3%,2015年增长率为0.6%。

欧元区各国推进结构性改革进展不明显,高福利导致的财政赤字问题难以解决,德国与法意等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仍有较大分歧,导致各国财政政策出现不一致,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有限。在金融层面,欧央行采取了多种措施以降低信贷成本,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但在实体经济层面,市场信心不足、私人企业投资下滑、消费疲弱。欧元区仍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

在未来政策走向方面,欧洲央行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复苏,与当前美国退出QE以及升息预期加强步调不一致。欧央行的宽松措施将使欧元贬值趋势增强,有利于出口贸易和经济复苏。未来若欧元区经济复苏仍乏力,不排除欧央行由当前采取的信贷宽松政策转向量化宽松,通过购买国债来刺激经济增长。

10月IMF展望报告将欧元区2014年GDP增长下调为0.8%,2015年为1.3%。

二、中欧贸易投资合作的前景

(一)中欧双边贸易环境总体趋好,仍存在不同诉求

欧盟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际金融危机前中欧贸易强劲增长,年增长率达19.5%以上。2013年中欧双边贸易增长2.1%,贸易额达5590亿美元,超过中美贸易38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双边贸易占中欧贸易额的28.9%,以下为荷兰、法国和意大利。

未来中欧贸易关系将更加密切。中欧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尤其在机电、音像设备及零部件、附件等中国对欧的主要贸易领域。全球产业分工国际化的加深将使欧盟有更多产品在进口基础上加工再出口。未来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和中欧投资关系的快速发展,中欧产业内贸易增长仍有较大潜力和空间。

在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欧间贸易摩擦趋缓,贸易环境好转。2014年中欧间光伏、多晶硅、葡萄酒、移动电信通信产品与关键设备等一系列贸易争端均通过双边协商得以解决,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磋商解决争端表明中欧双方正步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基本平复也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推进扫清了障碍。

中欧在双边贸易关系中仍有不同诉求。欧盟重视中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希望中国尽快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同时希望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竞争政策方面进一步改善。中国则希望欧盟放宽科技产品出口、尽快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关于中欧自贸区,欧盟方面认为应首先完成中欧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在中期内予以考虑。中方则希望尽快启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

(二)中欧投资合作前景广阔,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稳步推进

中欧双边直接投资未来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美国和瑞士。2012年美国和瑞士合计占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5%,其余国家所占比重均低于5%,中国仅占2%,尚不及巴西、俄罗斯。2013年欧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德国仅列中国吸引外资的第7位。

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盟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地位快速提升。危机为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9年以来,中国对欧各年直接投资流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比重均超过5%,2011年甚至超过10%。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重也不断提升,2012年达到5.9%。

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科技、可再生能源、电力网络、电信、交通基础设施、电动汽车、中高端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制造业等领域都有良好的投资机会。2014年7月,中国国家电网买下意大利能源网络控股公司35%的股权成为中国在意大利的最大投资之一。目前意大利正筹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包括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筹资,这将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更多机会。

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正在积极推进中,已进行4轮谈判,但尚未进入协定文本内容的实质性谈判阶段。虽然中美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均在谈判中,但仍是两个独立的协定。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中拟采取的负面清单模式,在中欧双边协定中不一定必然采用,仍需双方进一步协商。另外,不排除在中欧双边协定中纳入可持续标准的条款,即对企业和生产的一系列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标准。欧盟在此方面对所有成员国有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指令。可持续标准条款的纳入将可能成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焦点之一。

三、相关建议

(一)推进丝绸之路建设,使其成为中欧经济合作的战略平台

目前欧委会已推出欧盟互联互通项目(CEF),在2014―2020年间将拨款260亿欧元用于建设9条交通走廊,以建成欧盟核心交通网络。未来应积极推动欧盟CEF项目与丝绸之路对接,进而建设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和通信网络组成的亚欧综合互联互通网络。该网络将有助于推动中欧市场、要素和产业整合,推进中欧双方贸易投资合作、技术交流及人才往来,成为未来中欧经济合作新的增长点。

(二)加强贸易政策协调,推进中欧双边贸易健康增长

未来应充分利用现有双边机制,加强贸易规则领域的协调与合作,优先采取对话磋商处理双边贸易摩擦。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增长以及相关国际规则的协调与对话。加强政府采购政策交流,促进中国《政府采购协议》谈判进程。在双边贸易中鼓励使用人民币支付结算,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开展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共同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三)尽快签署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为扩大双边投资提供保障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路线图明晰的条件下,中欧投资协定将更有利于国内机构投资者对欧投资,包括证券投资、实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未来中欧在中小企业并购及合作方面有很大空间。中欧双方可在双边投资协定框架下,在农业、教育、环保、城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探索合作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扩大双向投资。

上一篇:诌议高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体会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