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广适大葱新品种新葱2号选育

时间:2022-03-13 09:44:12

摘要:新葱二号是通过采用多亲本、多重杂交技术,综合众多亲本的优良性状,经多年系统选育培育出的大葱新品种。株高110~138cm,生长期功能叶5~6片;葱白长50cm左右,粗3~4cm,平均每667m2产量5000kg。具有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的特点,适合南北方种植。

关键词:新葱二号;多重杂交;逆境选择

中图分类号:S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49—1

新葱2号是新乡市农科院利用“山东大梧桐”长白大葱的优良株系为母本,用品质优良、生长势较强的“新研80”疙瘩葱为父本,人工去雄杂交,再用“山东大梧桐”ד新研80”的F1代做母本,用抗风、耐寒、耐高湿能力较强的日本2号为父本,人工去雄杂交。然后,从多重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进行多次定向系统选育的高抗病毒病、紫斑病、高产、优质大葱新品种。葱白长50cm左右,粗2~3cm,平均产量75000kg/ha,具有适合南北方种植。目前已在河南、陕西、河北,内蒙等地大面积种植。

1 选育经过

1989年用“山东大梧桐”长白大葱的优良株系为母本,用品质优良、生长势较强的“新研80”疙瘩葱做父本,人工去雄进行杂交,1991年再用“山东大梧桐”ד新研80”的F1代做母本,用抗风、耐寒、耐高湿能力较强的日本铁杆大葱为父本,人工去雄进行杂交。而后,从多重杂交后代中,经过8年4代定向系统选育,到1998年秋季98—18株系表现符合育种目标,各项综合性状基本稳定。1999年春季开始繁种。2000年将种子一部分通过调整播期、改变栽培措施,充分利用逆境条件进一步选择。2001年3月进行混合授粉,6月进行小株原种扩繁,定名为新葱二号。2002年一边继续进行逆境混合选择,一边参加所内的品比试验,同时进行生产示范推广。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002、2003年在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春播3月15日播种,播种后盖地膜,6月25日定植,小区面积14m2,4次重复,随机排列,11月18日收获。以大梧桐为对照,两年结果平均新葱二号比大梧桐(CK)增产20.05%,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表1)。

2.1.2 生产试验和示范推广 经在河南、河北、广西、辽宁、四川、山西、陕西客户试种,新葱二号比对照章丘大葱增产7.9%~34.5%,亩产5000~6000kg。适合我国南北方种植,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反映良好。

2.2 抗病、抗逆性

在2002年所内品种比试验中,在经历11月7日的大雪和3天零下6℃低温调查,新葱二号折叶率比大梧桐少13.7%、霜霉病病株率低5.2%。2003年所大葱品比试验,霜霉病病株率比大梧桐低6.3%。在11月15日进行的枯黄叶率调查中新葱二号比对照大梧桐低14.7%,松软葱白株率比对照大梧桐低17.0%。新葱二号表现长势强、抗病、抗早衰。可见新葱二号在抗逆、抗病、高产都存在很大的优势,适宜做冬贮葱栽培。

2.3 生物学特性

新葱二号株高110~138cm,生长期功能叶5~6片,叶形管状,先端细尖,直立或稍斜伸,叶色深绿,表面披有腊粉;葱白(假茎)圆柱形,长50cm左右,粗3~4cm,洁白脆嫩,辛辣味中等,口感好,生熟食俱佳。高抗病毒病、紫斑病,具有抗风、耐寒、抗旱、耐贮运的特点,平均每667m2产量5000kg。

2.4 品质特性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郑州)检验,100g鲜葱含:粗蛋白质1.91g,总糖8.92g,维生素C7.58μg,比一般大葱总糖高1.92g,粗蛋白质高0.21g。

3 栽培要点

新葱二号春秋播皆宜,秋播于9月下旬~10月上旬露地播种育苗,6月中旬定植;春播于3月下旬~4月上旬露地播种育苗,6月中旬—7月上旬定植于露地。春播要适当早播,播种量不超过3g·(m2)—1,出苗后加强管理培育壮苗。苗床要做好葱蓟马、蚜虫防治。定植时要施足底肥,每667m2施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或腐熟的鸡粪3000~4000kg,加50kg三元复合肥或20~30kg的硫酸钾和20kg磷酸二铵混撒,精耕细耙,按行距60~70cm,株距4~5cm进行定植,定植密度22000~24000株·(667m2)—1。前期要多中耕松土少浇水,遇雨排涝及时中耕放墒,促进快生根、深扎根。中期(立秋后)要保证水肥供应充足,结合培土每667m2施尿素25~30kg,速效硫酸钾15~20kg,进行培土两次。后期要结合浇水667m2施尿素20—30kg或碳铵50kg,一般追一次肥浇两次水,保持地面湿润,期间再培土一次,软化葱白,提高葱白品质和耐贮性。

作者简介:张国进(1973—),男,河南新乡人,本科学历,助理研究员,从事大葱育种研究工作。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