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评新

时间:2022-04-03 06:57:14

增加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评新

摘要: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来,对财产性收入的考察日益受到重视。核心的问题是,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的增加会扩大还是缩小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财产性收入的本质是社会劳动剩余,其分配的主要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因此,居民之间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必然导致其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同,而财产性收入又具有较强的马太效应,所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不能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反而会使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马太效应;财产性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7—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来,对财产性收入的考察日益受到重视。核心的问题是,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的增加会扩大还是缩小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产性收入是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应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居民能够拥有财产性收入,从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另一种观点认为,财产性收入具有马太效应,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可能不但不会缩小收入差距,反而会使其进一步扩大,因此,在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总量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调节财产性收入差距,防止其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负向影响。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

二、财产性收入的性质

首先应当弄清财产性收入的概念。一方面,应将财产性收入与财产区分开。财产是一种存量的概念,是居民拥有的动产与不动产的总和,包括存款、有价证券、房屋、车辆、土地、知识产权等等;而财产性收入是一种流量的概念,是居民凭借其拥有的私有财产而获得的利息、租金等形式的收入。使用财产的概念可以从整体上考察居民拥有财产总量的情况,衡量不同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使用财产性收入的概念则可以考察居民财产量的变化情况,并了解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另一方面,财产性收入的概念是与工资收入相对应的,从一般意义上的财产性收入概念来看,财产性收入是指居民因拥有私有财产而获得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车辆、收藏品等)、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人。按照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方案的定义,财产性收入包括的条目有: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其他投资收入、出租房屋收入、知识产权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分配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的背面,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决定了应当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我国财产性收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被法律保护,它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配情况直接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水平。那么,财产性收入是如何得来的呢?

众所周知,商品的价值由c+v+m组成,其中c是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v和m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v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即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而m则作为劳动剩余被分配给不同的资本所有者,即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因此,财产性收入来源于社会剩余,而不是财产所有者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劳动报酬,所以,财产性收入差距同劳动收入差距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劳动收入差距是存在于普通劳动者或居民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由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劳动者本身的差异和不同地区之间劳动者生活费用的差别造成的;而财产性收入差距则是发生在不同的财产占有者之间,特别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人们在财产(包括生产资料、房地产、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和经济资源等)占有上的差别,特别是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造成的。由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必然存在着差异,在按劳分配条件下,劳动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劳动者所能提供的劳动数量差异又是有限的(劳动时间最长也不能超过一天24小时,提供的活劳动数量也不能超过单个劳动者全部脑力和体力之和),因此,劳动收入差距也就不会被拉开到过大的水平上。财产性收入虽然也会由于个人拥有的财产数量不同,以及不同类型财产的收益率不同,造成居民间收入差距的存在,但与劳动收入不同的是,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没有界限,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只要拥有的财产数量不断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就会相应的增加,财产的差距越大,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就越大。显然,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可以远远超过劳动收入的差距并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

三、财产性收入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不可否认,财产性收入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财产性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可以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居民为了获得更高的财产性收入,往往会增加民间投资的数量,从而提高投资需求;财产性收入可以调节民间资本的走向,使资本得到有效配置,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让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还能使全社会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财产性收入差距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也会随之缩小,等等。但不容置疑地是,财产性收入还存在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首先,一部分居民将未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收入积累起来形成了私有财产,从而拥有了财产性收入。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劳动分工的劳动者获得的收入水平不同,其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也不同,所以,居民拥有的财产数量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财产还可以在代际间进行转移,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税,因此,通过代际转移获得的财产数量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导致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

其次,将财产用于不同形式的投资,其收益率是不同的。财产收益率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第一,财产的种类。例如,以实物形式持有房屋或机器设备等并用于出租即可获得租金收入,将财产用于经营或商品生产就可以获得经营性收入,将财产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收入,将财产转化成有价证券就可以获得红利、股息,等等。显然,财产的形式不同,财产性收入的形式和数量就不同。第二,财产投资领域的市场情况。例如,房屋或机器设备的租金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生产经营的收益会受到相应商品市场情况的影响,银行存款的利息受央行规定的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的影响,有价证券的收益率也会受到金融市场的情况影响,等等。即使持有同种类型的财产,也不一定会获得等量的财产性收入。第三,财产所有者的经营能力、知识结构、掌握的信息数量、对风险的好恶等个人特征也会影响其财产性收入的数量。例如,风险偏好者会将其财产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而风险厌恶者则倾向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领域,二者的财产性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又如,经营能力强又拥有相关知识的经营者会比普通经营者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等等。

最后,初始财产的数量和财产收益率会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财产性收入。初始财产的规模决定了财产所有者可以投资的领域。例如,一些投资领域具有进入门槛,较大规模的投资需要有大量的初始财产,财产数量较少的人就不能在该领域进行投资,不同的财产形式具有不同的财产收益率,从而导致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由于财产性收入还可以转化为财产进行再次投资,因此,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决定财产数量增长的速度,进而决定着下一期初始财产的数量。财产性收入的数量越多,其边际消费倾向就越小,就会有更多的未被消费的财产性收入转化为财产并进行再次投资。由此可见,财产性收入具有马太效应。财产性收入的这种马太效应会使居民的财产和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成螺旋式的不断扩大,并且随着部分居民财产的不断增长,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会远远超过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从而造成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扩大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由此可见,财产性收入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及其马太效应决定了财产性收入差距必然存在并且会不断扩大,这是由资本所固有的本质决定的。资本的本质是追求价值增殖,这种内在动力决定了资本不断进行积累,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扩大再生产。财产性收入正是源于这一价值增殖过程,并且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因此,拥有大量资本的富裕阶层的财产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存在于富裕阶层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这种财产性收入差距就会随之不断的扩大。所以,让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从根本上缩小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

从增加普通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角度看,为使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所需创造的条件不外以下三种:一是通过增加居民劳动收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减少税收负担等手段帮助低收入阶层积累财富;二是完善投资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为低收入阶层投资提供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三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合法产权及财产性收入。这三方面的措施都不能有效地起到提高低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有可能为高收入阶层创造更多的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条件,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首先,居民拥有的初始财产数量是难以通过政策来调节的。我们不能给每个居民或每个家庭平均分配财产,而只能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减轻居民生活负担等措施来增加居民的财富,因此,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财产差距,不同收入组之间的财产差距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居民初始财富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造成了居民财产的不合理差距,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是低收入阶层最为不满的。财产差距一旦形成就会通过财产性收入的形式不断扩大,而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又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这是财产性收入的本质决定的。

其次,等量财产获得等量财产性收入的状态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由于投资房地产需要一定数量的初始财富,很多家庭的财产甚至连购买一套住房都不够,因此,在房地产上的投入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消费,因为其购买的住房不是用于出租或出售,而是用于居住。类似的投资门槛也会出现在其他市场上,例如,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多在3%~5%之间,而针对高端客户设计的投资门槛在100万元以上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则高达10%左右,这就使拥有少量财产的居民被拒绝在高收益市场的门槛之外。我国首次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的数据显示,财产超过100万的家庭金融资产和家庭经营资产的比重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金融市场和私有资本经营正是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显然拥有财产越多的家庭就有越多的机会获得更高的财产性收人。因此,我国中低收入家庭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收益率远低于高收入家庭,农村居民低于城镇居民。并且一般高收入阶层有机会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而低收入阶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收入阶层更容易凭借其具备的知识从投资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即使我国的投资市场得以完善,从中获益更多的也可能是高收入阶层。

最后,保护合法产权等法律手段主要是一种保护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辅助手段,它不能直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拥有财产多的人从这项措施中收益最多,而拥有少量财产的低收入家庭则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

由此看来,使越来越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虽然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增加居民收入,但其对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却很难起到正向的作用;相反,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会使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让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是调节我国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

四、财产性收入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两种主要形式

实际上,目前我国个人财产分布极不均衡。按五等分组计算,目前人均财产最多的20%人口拥有59.3%的财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人口仅有2.8%的财产,二者的比例为28.18:1。如果用拥有财产最多和最少的10%的人口来计算,这一比值将为60.89:1。个人财产的不均等必然会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从流量上来看,财产性收入差距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从存量上来看,财产性收入差距则造成了居民财产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拉大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第一,财产性收入差距直接扩大了财产所有者和无产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财产所有者通过投资或经营的形式增加自己的财产性收入,这直接增加了财产所有者的总收入,拉大了其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这种直接的扩大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得以实现。

1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居民拥有经营性的私有财产,通过创办私人企业的形式获得财产性收入。据数据显示,有经营活动的家庭的财产明显高于无经营活动的家庭,前者是后者的3.7倍。私有企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小规模的私有资本经营,这种私有经营者大多只是做些小本生意以维持生活,经营者自己出资,自己劳动,劳动产品归自己所有,或是几个人共同出资,共同劳动,按出资额和劳动贡献分享劳动产品。因此,他们获得了自己劳动创造的全部剩余,由于雇佣的劳动数量较少,因此其劳动剩余数量也有限,这种情况下的财产性收入并不会出现过大的差距。另一种是大规模的私有资本经营,大多是以民营企业的形式存在,这种私有资本的所有者可以成为民营企业家,他们自己出资或几个人共同出资创办企业,并雇佣大量的劳动者,经营所得先提留一部分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财产性收入和企业扩大生产的公积金,其余部分按雇佣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这种情况下的财产性收入同普通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相比差距较大,且企业规模越大雇佣劳动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其财产性收入越高。这种私有资本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会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是加深我国贫富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2010胡润百富榜》的统计,我国的富豪数量在迅速增加,富豪们财富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国民财富迅速向富豪手里集中,由此造成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是劳动收入差距难以望其项背的,也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之一。

2 由未用于消费的收入积累形成的私有财产可以通过金融投资的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例如,投资到股票、外汇、期货、基金等领域。这种由投资形成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也是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将其私有财产用于收益较高的有价证券投资,从中取得较高的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再形成新的私有财产扩大投资数额,从而取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样高收入阶层的财产性收入就会成倍的增长;另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没有资本用于投资,则不能取得财产性收入。由此形成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也会不断扩大。2010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91万人,股票投资者的开户数为18858万户,仅占人口总数的14%,基金账户数为3404.24万户,仅占人口总数的2.5%,这些投资于金融市场并获取财产性收入的人群主要集中于城镇高收入阶层。随着高收入阶层财产性收入的不断提高,其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第二,财产所有者的投资行为还可能影响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从而提高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使其在原有的收入水平下购买力下降。由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而高收入阶层则不然,因此生活成本的提高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更大。这种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存在不仅直接地扩大了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且从实际购买力水平来看,也间接地扩大了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下两种渠道的投资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

1 一些富裕阶层的私有资本会选择投资到房地产行业,购买的房屋并不是作为耐用消费品用于消费或是固定资本用于生产,而只是当作投资品不断进行交易,使房屋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低收入阶层负担不起高额的房屋价格而无法购买住房,低收入阶层就会选择贷款或限制现期消费进行储蓄等方式存款买房,导致低收入阶层相对贫困程度的加深。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住房的平均价格为25000元,按照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和估算,2011年北京职工平均工资在54000元左右,按照这种工资和房价水平计算,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收入的双职工三口之家,想要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即使将全部收入都用来为买房做储蓄也要18.5年。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购买住房则不需要如此长的储蓄周期,并且一些家庭有能力购买两套甚至更多的房屋用于投资,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同时也使房屋的价格不断上涨,财产性收入的这种差距无疑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

2 高收入阶层的一些成员还会把一些生活必需品,如食物等当作投资的对象,炒作小宗商品,进而引发物价上涨。这几年相继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等现象就是很好的例子。高收入阶层的剩余收入转化为私有资本却无处投资,这些资本流入到小宗商品市场,造成了大蒜、绿豆、生姜、糖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大幅上涨。2009年,全国大蒜价格半年上涨了40多倍,一些城市的大蒜价格从几毛钱一斤上涨到了10元钱一斤;几乎同一时期,绿豆的价格也一年之内翻了好几番;2009年,白糖的价格增长超过了20%;继大蒜、绿豆和白糖之后,2010年,生姜的价格飙涨了近5成。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大涨的背后是各种游资的炒作,这种高收入阶层的投机行为的结果,一方面是高收入阶层借此渠道取得了高收益,另一方面是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这其实是低收入阶层手中的钱流到了高收入阶层手中。这种财产性收入差距不仅是等量地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且使实际收入差距比名义上的更大了。

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因拥有动产或不动产而获得的利息、租金等形式的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是社会的劳动剩余,因此,财产性收入差距没有上限,只要财产占有量的差距扩大,财产性收入差距就会随之扩大。财产性收入具有马太效应,是由资本追求积累和价值增殖的本质决定的。目前在我国,财产性收入差距比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主要存在于拥有财产特别是拥有大量财产的居民和拥有少量财产甚至是无产的居民之间。“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设想是好的,希望通过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人来缩小居民收^差距,但居民获得私有财产的渠道有限,除继承大量财产或原本拥有一定量财产之外,普通劳动者只能通过积累未用于消费的劳动收入。所以,居民间的财产数量差距是很难控制的,由财产投资所形成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就更加难以调控。因此,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不但不能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反而会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违反政策制定的初衷。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扩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居民劳动收入,防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上一篇:长沙市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下一篇:浅议农村土地纠纷问题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