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气体造成的蔬菜生理病害及防治

时间:2022-03-13 07:58:15

有害气体造成的蔬菜生理病害及防治

在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的条件下,由于每天的放风换气时间很短,保护地内空气与大气的正常交换受阻,一些有害气体容易在室内积累,并造成蔬菜气体为害。温室内的有害气体主要来自于有机肥料分解和化肥挥发过程中释放的有害气体。在室内加温的情况下,因排烟管道漏气,也经常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这些有毒气体严重地为害蔬菜的生长发育。蔬菜保护地中常见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氨气为害

1.瘟状

氨气中毒是保护地蔬菜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生理障碍,轻者使叶片形成大块枯斑,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产量下降,重者全株叶片在很短的时间完全干枯。氨气从叶片的气孔进入,在作物体内发生碱性为害,主要破坏叶绿体。受害部位初期呈水浸状,干枯时呈黄白色或淡褐色,严重时,可以造成全株枯死。施氮肥可直接引起氨气中毒,表现为植株由下往上叶片呈水浸的程度逐渐加重,茎呈褐色,植株生长缓慢。

2.发生原因

保护地内积累的氨气主要来源于追施的铵态氮化肥和大量未腐熟的厩肥、人粪尿、鸡粪和饼肥等。铵态氮化肥在土壤中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挥发。一次性施肥量过大、表施或覆土过薄、土壤呈碱性反应都将加剧氨的挥发。如果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或酸化,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受到抑制,产生铵态氮积累时,氨的挥发也将加重。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也能产生大量的氨气,并向空气中挥发。当室内空气中氨气的浓度达到0.1%-0.8%时,就能为害蔬菜。在晴天气温高的条件下,氨气浓度达到0.1%以上,1-2h就可导致黄瓜植株死亡。

3.防止方法

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在蔬菜保护地施肥上应提倡多施充分腐熟的厩肥、鸡粪、牛粪、饼肥等有机肥。禁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尤其是生鸡粪。追施尿素、碳铵和硫铵时每次的施用量不要过大,追肥方法应采取开沟深施,施后用土盖严,并及时浇水,防止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和酸化。

经常进行棚内氨气检查是避免蔬菜造成氨气严重中毒的有效措施。检查方法很简单,即在早晨用pH值试纸蘸取棚膜水滴,然后与比色卡比色,读出pH值,当pH大于8.2时,可认为要发生氨气为害,应及时采取换气通风等措施预防。

二、亚硝酸气体为害

1.症状

蔬菜受亚硝酸气体为害的症状与氨气为害的症状极为相似,不同的是氨气主要为害叶肉,叶片以变褐色为主;而亚硝酸气体为害叶绿素,受害叶片变白,受害部位下陷并与健康部位界限分明。茄子和黄瓜易受亚硝酸气体为害,受害叶片一般首先发生在中部活力较强的叶片上,而心叶和活力较弱的叶片后发病。受害叶片在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呈水浸状斑纹,2-3d后叶片变干,并呈白色。

2.产生亚硝酸气体的原因

大气中的亚硝酸气体一般来自于煤和天然气的燃烧,而温室内积累的亚硝酸气体来源于土壤中亚硝酸气体的挥发。在一般农田土壤中,通过施肥进入土壤中的铵和有机质分解释放出的铵,可以逐渐被土壤微生物氧化为硝酸态氮。铵被氧化为硝酸态氮,首先要由亚硝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态氮,然后再由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态氮氧化为硝酸态氮。当蔬菜保护地土壤出现盐分障碍和微生物生理群失去平衡时,硝化细菌的数量减少,硝化作用受抑制。然而,即使在土壤盐类浓度高的情况下,铵和亚硝酸也是按比例地生长。这样造成铵和亚硝态氮在土壤中积累,并逐渐气化。亚硝酸气化的条件与氨挥发的条件相反,在土壤呈碱性条件下,积累在土壤中的亚硝酸,将以亚硝酸钙的形式积累在土壤中,不会产生亚硝酸气体,只有当土壤的pH低于5时才能使亚硝酸钙变成亚硝酸气体挥发到大气中去,而铵是在碱性条件下才产生氨的挥发。由于这个原因,可以通过测试棚内水滴酸碱性的办法来判断是氨气为害还是亚硝酸气体为害。棚内出现亚硝酸气体为害时,棚内水滴表现为微酸性,而出现氨气为害时水滴为碱性。

3.防止措施

亚硝酸气体为害在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的低温条件下发生较少,在地温高,尤其是在地温急剧变化时容易发生。这是因为在低温时微生物的活动较弱,氮素的分解往往停止在中间阶段。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温度急剧上升,由于微生物开始剧烈活动,就会发生铵和亚硝酸过剩。相反地,如果最初温度就高到能使微生物顺利分解有机质的程度,发生的气体障碍就少。气体障碍多发生在温度急剧上升的场合,特别是把大量的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当作基肥使用时。为了避免气体为害,施用的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并在种植前提早施用,而且还要与土壤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土壤盐渍化、硝化细菌数量减少和土壤呈酸性反应是亚硝酸气体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施用稻草和其他未腐熟的秸秆,在恢复土壤微生物平衡和改良土壤的同时,也避免了亚硝酸在土壤中积累。连作多年的蔬菜保护地土壤经常出现盐基离子减少,土壤酸化的特征,施用适量的石灰,既能补充土壤钙素的不足,又可中和土壤酸度,避免亚硝酸气体的挥发。

保护地气体为害还容易发生在土壤水分少,呈干燥状态的时候。土壤水分充足时,即使产生气体,也会有―部分溶解于水中。因此,要避免把肥料追施于土表,追肥后要及时灌溉。

三、二氧化硫为害

1.症状

二氧化硫主要为害蔬菜的叶片。二氧化硫遇水或在空气湿度较大时,就转化为亚硫酸,它能直接破坏蔬菜的叶绿体。二氧化硫还能随空气一起从作物叶片的气孔进入叶肉,并转变成亚硫酸及硫酸。当二氧化硫达到一定浓度时,两者对植物体都会造成毒害。受害的叶片在气孔多的部位呈现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呈水浸状,并逐渐褪绿。当二氧化硫浓度达到0.2uL/L时,经3-4d,对二氧化硫敏感的蔬菜就可出现受害症状。当达到1.0uL/L时,经4-5h,有些蔬菜表现出明显的受害症状,达到10-20uL/L时,大部分蔬菜受害,甚至死亡。

因蔬菜种类不同,受害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别。番茄、黄瓜、芹菜、甜椒等所表现的症状是:叶缘及叶脉间变白,漂白部分随接触二氧化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扩展至叶脉,叶片逐渐干枯;豆类、莴苣、茄子和萝卜等蔬菜被害后其症状先呈水浸状,逐渐叶缘卷曲、干枯,同时叶脉间出现褐色病斑。花是抗性比较强的器官,常常在叶子已严重受害的情况下保持完好。在蔬菜作物中,对二氧化硫敏感的有辣椒、菠菜、南瓜、胡萝卜、油菜;中等的有菜豆、黄瓜、茄子、番茄;抗性较强的有洋葱、芹菜、马铃薯、甘蓝等。

2.发生原因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途径有室内加温时泄露的煤烟、生鸡粪和生饼肥分解时释放的二氧化硫,在工厂

附近建的大棚可能还要受到大气污染带来的二氧化硫为害。蔬菜对二氧化硫的抗性与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适宜于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充足的水分供应,较高的大气相对湿度等都容易导致二氧化硫为害。因为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气孔开放和二氧化硫转化为亚硫酸和硫酸,气孔开放容易使二氧化硫进入叶内产生为害。气孔关闭时,不论黑夜或白天,都使作物对二氧化硫具有一定的抗性。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光照不足,使气孔关闭,因而可增强蔬菜对二氧化硫的抗性。

3.防止措施

保护地蔬菜的二氧化硫为害要以预防为主。避免在炼油厂、化工厂和热电厂附近建温室,尽量不在温室内明火加温,燃烧干柴,不施生牛粪、生鸡粪,并避免室内出现高湿条件。温室中发生二氧化硫中毒症状后要及时放风,在温度不影响作物正常生育的条件下,尽量加大放风量。

四、塑料薄膜挥发的有害气体为害

1.症状

如果保护地覆盖的塑料薄膜选用不当也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从气孔进入叶片后,叶缘与叶尖最先表现症状,幼嫩的心叶最先受害。多数蔬菜受害后表现叶片褪绿、变黄、变白,严重时叶片干枯直至全株死亡。辣椒产生黑褐色坏死斑,地上部受害严重时,根系变褐枯死。蔬菜中黄瓜最易受毒害。在有害气体中最常见的是乙烯气体为害,聚氯乙烯薄膜在使用过程中,气温偏高时可能挥发出一定量的乙烯,乙烯中毒表现为叶片下垂弯曲,褪绿变黄或变白,还可引起落叶、落果、偏向生长或幼枝弯曲等现象,对蔬菜产生较严重的毒害。

2.发生原因

农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两种,在生成过程中还加入了一定量的增塑剂或稳定剂,有些低质量的产品往往加入增塑剂或稳定剂不当,产生有害气体。如使用磷苯二甲酸异丁酯作增塑剂时,气温在10℃以上挥发出的这种气体足以使温室蔬菜受害,温度越高挥发越多,为害也越重。

3.防止方法

使用安全无毒的塑料薄膜。新产品应经过试用和鉴定,浇水塑料管子也应是无毒的制品。温室内不要堆放塑料管子及其他塑料制品。如果不能及时地把有毒塑料薄膜换下来,则应晾晒一段时间,让有毒的增塑剂挥发后再定植菜苗。已经发生为害者应加强通风。白天阳光充足温度高时,将薄膜全部揭开,夜间再盖上。有毒薄膜不能作育苗床的覆盖物。

上一篇:“万斤料产万斤白灵菇成套技术”研究及推广应... 下一篇:棚室西红柿发生早衰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