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女“蛟龙”:父爱在海洋最深处

时间:2022-03-13 07:31:11

深潜女“蛟龙”:父爱在海洋最深处

6月20日16时55分,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了下潜任务,并圆满完成了海底冷泉区取水样、海底地形测绘和高清视频记录等多项科研项目。走出实验舱,一位身着橙红色上衣的女性兴奋地说:“我的感觉非常好,并带回了可贵的数据,对于我的人生来说,这是我最为梦寐以求的篇章!”

这次下潜1350米深海的科学考察,让杨群慧成为目前唯一乘坐过“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也成为中国海域内下潜得最深的女性……

倾心育女,海的深情与宽广

杨群慧的人生注定与海洋密不可分,而当时掬给她第一碗水的,却是她的父亲。

今年43岁的杨群慧是山东省泰安市人,父亲杨浩在当地的水文部门工作。学识渊博的他从小并不急着让杨群慧认字,而是只要有可能,就常常带着女儿去旅游和野外玩耍,捉昆虫、认树名、采标本、找药材。

有一次休假时,杨浩把杨群慧叫进厨房,用一块玻璃板放在正冒出蒸气的水壶上,玻璃板马上结满了水珠。杨群慧看了很惊奇地问道:“爸爸,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面对杨群慧渴望的眼神,杨浩顺势讲起了露珠和云雨的形成。杨浩告诉女儿:“水是生命的源泉,科学家到外星球上去寻找新的生命,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看那里有没有水。”见女儿听得津津有味,杨浩又解释起“海”字:“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大海,这是科学家的共识。这一点,我们的祖宗在造汉字‘海’的时候就似乎意识到了。你看,‘海’字由三个部件组成,拆开了,不就是“‘水’、‘人’、‘母’吗?这说明,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正是由于杨浩的悉心培养,杨群慧不仅有了健康的体魄,而且对神秘的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2002年7月,杨群慧获得了中国海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从2004年开始,杨群慧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及深海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厚积薄发的她还先后主持了一项国家863专题课题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

2006年6月,杨群慧受邀到德国汉堡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进行有关海洋底层硫循环方面的学术交流。赴汉堡交流之前,杨浩特地为杨群慧买了许多她爱喝的“六安瓜片”茶。看到满满的一大包茶叶,杨群慧有些不以为然:“其实在国外也有茶叶,你不用这么费心的。”白发已生的杨浩却叹了口气:“国外的茶叶怎么能和咱们的相比,况且你每天早上冲上一杯,就能感到爸爸离你并不算远。”听父亲如此一说,杨群慧的眼睛湿润了……

进入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之后,杨群慧发现这里处处弥漫着创新的学风,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杨群慧打电话给杨浩:“在这里顶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而父亲却一反常态,只是提醒女儿多吃蔬菜水果,睡前喝牛奶,一定注意劳逸结合。

细心呵护,海的女儿在成长

就这样,在父亲的殷殷关怀之中,杨群慧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学术研究。其中,她觉得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就是有幸参与考察了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涌泉”现象。在400多米深的太平洋海底,炽热的海水裹挟的矿物质被溶解并形成一缕缕漆黑的烟雾,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海底“涌泉”。更妙的是,“涌泉”的周围还栖息着种类繁多的蠕虫,这些蠕虫似建筑师一般精心创造的自然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涌泉”考察结束后,杨群慧的研究任务非常繁重。她每天在化学分析室里呆六个小时以上,对取回的各种矿物与生物样品进行筛选与分析,查阅德文资料。每天都要忙到下半夜后才能休息,这一切给杨群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由于电话书信都不是特别方便,于是,网络成了这对父女沟通的重要纽带。每天晚上22时过后,杨群慧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而此时正是国内凌晨三时,床头的闹钟一响,忙碌了一天的杨浩不管多累多困,都要准时坐在电脑前。为了让女儿消除在异域他乡的孤独感,杨浩还特地在虚拟的个人空间里,按照家里的结构与布局,搭建了一幢“父女小屋”,上线前打开壁灯、削水果、泡茶。与父亲谈笑风生的这一个小时成为了杨群慧最为放松的时刻。

2010年4月,杨群慧对深海“冷泉”周围的古菌群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离真正的深水采样还有一定的距离。

得知杨群慧心中的烦闷,杨浩开导她道:“在不断改善现实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修订自己的理想,就能既看到自己的成就,又有继续努力的动力。”父亲的话,给了杨群慧更多前行的动力。

2012年6月,国内深潜器“蛟龙”号研发成功。它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是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令杨群慧无比高兴的是,她被确定为“蛟龙”号的下潜队员之一。

杨群慧的优异表现,让杨浩喜上眉梢:“和爸爸当初的愿望一样,你不仅是我的好女儿,还成长为大自然的女儿……”

熠熠生辉,海底升起新“明珠”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女儿的工作,杨浩查阅了大量资料,得知全世界投入使用的载人潜水器约90艘,其中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仅有12艘,“蛟龙号”极有可能创造新的潜水器载人作业世界纪录。

出于对女性的保护,指挥组先期并没有安排杨群慧参加下潜。不过,“蛟龙号”的前十次下潜状态非常稳定。更让杨群慧兴奋的是,在第十二次下潜的过程中,作业组第一次在南海海域搜寻到了冷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贻贝、蜘蛛蟹等海底生物,为深海生物群落和冷泉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男同事们的深潜活动如火如荼,让杨群慧有些心急,杨浩安慰女儿:“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和步骤,我觉得此时的准备更加重要。”在父亲的提醒之下,杨群慧每天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进行四个小时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下午再进行五个小时对海底图片的筛选与整理;吃过晚饭后,她又一头扎进海底生物样品采集器的制作工作中。杨群慧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海底硫核采样笼”,主体好似一个铲子,上面有盖板,顶端有长长的把手和触发机关。在采集硫核样品时,机械手可以提着这个“笼子”将生物样品铲进去……

2013年6月20日清晨,“蛟龙”深潜器的母船“向阳红”来到了第二航段的深海海盆,在这片海域,杨群慧正式被确定下潜队员之一!突然得到这一消息,杨群慧的心不禁“怦怦”直跳。二十多年来,全世界各海域发现了几十个冷泉,但在中国已发现的冷泉只有一处,科学家都期望着在南海冷泉区发现新的物种。更加重要的是,由于这一冷泉区的发现只是近年的事情,科学家下潜到这个冷泉区则从未有过!

10时05分,杨群慧所搭乘的“蛟龙”号被放至水中,注水完毕后开始下潜。“蛟龙”号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下潜,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杨群慧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来到了1350米深的海域。虽然四周漆黑一片,但借助着高强度的深水探测灯光,杨群慧看到:由于冷泉溢出的流体富含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成分,这里的古菌群到处都是,大型的管蠕虫横七竖八地分布着,深海的贻贝星罗棋布,长达一米的蜘蛛蟹在海底的碎石之间若隐若现……

在冷泉区的中心地带,杨群慧还拍摄到了白茫茫一片,800多平方米的毛瓷蟹。不过,由于冷泉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它们的生活区域很小,甚至在一两米的范围内群落便迅速衰化。

经过7个小时的连续作战,16时55分,“蛟龙”号回到了母船,下潜器被打开的那一刻,身着红色上衣的杨群慧在舱门一经出现,母船上的所有人都为她欢呼起来。一名船员为她送上了一束黄灿灿的百合后,大家都拿着塑料桶,为她进行泼水祝贺!

9月,国内深潜作业第一名女性的杨群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逊地表示,虽然她的深潜带回了许多珍贵的科考数据,但南海的深水里还有很多未知的奥秘。“是父亲引领我走上自然科学的道路!海底永远对我充满了吸引力,充满了神奇。”

上一篇:梁子庚 创意源于行走 下一篇:12则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