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从科普作家到纪实文学家

时间:2022-03-12 07:17:23

叶永烈:从科普作家到纪实文学家

著名作家叶永烈又完成了一部新作《傅雷画传》。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全国书市”,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此书将于2005年5月份问世。《傅雷画传》还未与读者见面,叶老就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因为在这本书中,年逾花甲的叶永烈首次披露了傅雷的死亡档案。在这本书中,他用充足的证据证明:傅雷是上吊而死,而非民间传说的服毒自杀。

化学系走出的科普作家

叶永烈从小爱好文学,早在11岁时,他就发表了第一首诗。高中时,受儿时同伴的影响,叶永烈的梦想是当一名新闻记者,成为“无冕之王”。虽然他的成绩非常优秀,但由于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下的新闻专业全国只招25名应届生,考虑到条件太苛刻,叶永烈选择了北大化学系。

1958年10月,当时许多北大化学系的学生到湖南支援炼钢事业,叶永烈也跟随大部队去了邵阳。在那里实习的3个月里,他向《邵阳日报》投了第一篇科学散文――《两种矿物肥料》,不久印刷成了铅字。可以说,这是叶永烈发表的第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他从事科普文学的起点。从邵阳回到北大后,叶永烈发表的科学散文越来越多。他把这些文章合订成集,寄给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幸运,这本书被编辑看中了,于是叶永烈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于1960年2月出版问世了。“其实在这之前,我还写过两本书。一本叫《湖南民歌选》,是我在邵阳支援炼钢时采集的,不过很快被退稿了。另一本名叫《科学珍闻三百条》,记录了当时一些比较新的科学见闻,也被退稿了。第三本书《碳的一家》终于通过并印刷成册了。”可见,叶老的创作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碳的一家》不仅仅是叶永烈写的第一本书,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不久,一位名叫曹燕芳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了当时21岁的叶永烈,邀请他参与编写《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因为当时化学分册由许多中学化学老师撰稿,内容写得比较枯燥,编辑考虑到叶永烈有着不错的文字功底,这一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这本书一共有173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个人就承包了163个。之后,《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又出了农业、生物等分册,叶永烈也参加了编写。1961年,当这套书问世时,他才发现他著的“为什么”占了三分之一,而那时,他还是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当时这套书出版后,非常受读者欢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转载了这套书的内容,我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报纸上,仿佛一夜成名了。”叶老回忆起当年的情况,仍然十分为自己骄傲。“但我不敢招摇,因为我出身不好。有同学看到我的文章问起来,我都推说是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叶永烈写的,连我宿舍的室友都不知道真相。”

叶永烈出名了,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报酬。很多年后,叶永烈才得知:当时写一篇“为什么”的稿费是十元,但给他的钱却打了对折,因为有人提出,叶永烈还是个学生,稿费给多了不好。之后,叶永烈的写作生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打算写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长篇小说,以圆我的文学梦。”

小灵通的故事

一天,无意中他翻到了以前被退稿的一本《科学珍闻三百条》,忽然间明白了退稿原因。“这本书中的材料还不错,但这些材料如同一颗颗珍珠,虽然光彩夺目,却散在那里,没有组织起来。如果我把这些珍珠都串起来,不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吗?”于是,1961年秋他开始了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的写作……仅仅一个月,一个挂着大相机、拿着自来水笔、坐着会飞翔轿车的记者“小灵通”诞生了。

1978年,当时在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的叶永烈应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邀请,到一所小学给孩子们做了一次讲座,题目是“2000年是怎么样”,他把“小灵通”中畅想的内容部分透露给孩子们,结果反响极其强烈。“可能是符合时代主旋律吧,中国人那时抬头往前看,渴望探求未来世界的秘密。”之后,许多学校向叶永烈发出了讲座邀请,在上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时,叶永烈又一次搬出了被退稿的《小灵通畅游未来》(原名《小灵通奇遇》),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印刷出版了此书,竟然在全国一炮打响,被指定命名为“重点书”,总印数达到300万之巨!叶永烈这个北大化学系走出来的毕业生,成为了科普界一颗新升起的明星。

之后,叶永烈又创作了“小灵通”三部曲,为中国现代科幻小说奠定了基础。“小灵通”于1983年被中央电视台搬上了屏幕,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更有意思的是,几年前,美国一个企业集团在中国推出“无线市话”手机,简称PHS,为了打开市场,这个集团想到了“小灵通”这个名字,于是,在叶老的同意与授权之下,“小灵通”成了“无线市话”手机的代名词!

科幻小说需要世界级精品

作为科普科幻作家,叶老同样关心当今网上风靡的玄幻小说。但同时叶老又指出,“我个人更提倡青少年读科幻小说,因为后者不仅更激发想像力,还有利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过不能否认的是,玄幻小说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前景, 只要它坚持走健康的文化路线。”

叶老为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三个应该”,即“应该形成中国风格,应该出现国际级的科幻小说作家,应该给予科幻小说一定的地位。”叶老认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所以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出现精品文学。尽管有些书非常卖座,但大多还是属于通俗文学,“好的书应该畅销,但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关键是要出现世界级的精品。”

中国科幻小说家应具备怎样的科学素质?叶老说:“当然,作家本来的科学素质固然重要,理工科出身的作家写起科幻小说来可能更有利一些,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科幻小说家,不一定要对科学了解很深,但科学知识面必须很广,应有预见性。”看得出,科普科幻作家出身的叶老,虽然已经离开这个领域二十多年了,但对于我国的科幻小说前景,还是非常憧憬的。

走进纪实文学

20世纪80年代初,在科幻小说路上走得一帆风顺的叶永烈,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幻想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一心从事纪实文学的创作。

7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不会忘记当时叶永烈出版《传》时的火热情形;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也一定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兴业路78号》那篇散文,这就是1980年后的叶永烈,一个纪实作家。“成为一名纪实作家,要求你深入调查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位历史人物,然后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真实面目,让读者来评价、褒贬。因此调查、采访都是很重要的环节,所谓‘七分采,三分写’,纪实文学一定意义上也圆了我幼年的记者梦吧!”

叶老的纪实文学生涯走得很辛苦,全国上下、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足迹。叶老说,写纪实文学,关键就是要真实。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跑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1987年,叶老准备写一篇名为《傅雷之死》的报告文学,为了搞清真相,叶老跑遍了所有与傅雷有关的地方,采访了许多有关人士。“当时,我和傅雷家的保姆交谈,她告诉我,傅雷是服毒自杀的。由于保姆是第一个发现尸体的人,可信度最大。”然而,当这篇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杂志》上准备发表时,叶老的一个朋友告诉他,上海市档案局保存着傅雷的死亡档案,叶老一听,马上赶到市档案局,请求调阅这份死亡档案,发现验尸报告上明确写着“颈部显马蹄形索钩”。后来他才知道:傅雷是上吊自杀的,尸体掉落在地上,保姆一进房间看到后吓坏了,连忙叫来户籍警。当保姆再看到尸体时,发现傅雷脸色发青,而且有尸斑,就以为是服毒自杀。傅雷的尸体在解剖后就送去火化了,因此人们都误以为傅雷的死因是服毒。“我当时查清楚真相后,连忙打电话给《人民日报》,在印刷前的最后时间更正过来。”叶老说:“要不可就犯大错误了,这是对读者不负责啊!”

叶老写纪实文学除了真实,还追求一个“客观公正”。他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在后期犯了大错误就对其一生全盘否定。“人总是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关键是评价要客观!”写《传》时,叶老对她前半生投入革命的行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说:“(当时的蓝苹)放弃了大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生活,到延安投身革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后来有人说她当时这么做就是为了给自己领功,这样说太偏激了。”从事纪实文学的创作,还给叶老的一大爱好带来了用武之地,那就是摄影。由于叶老是北大化学系毕业的,因此能轻车熟路地驾驭光谱、定影、暗房等摄影技术知识。同时,在电影厂当了多年的导演,使他有机会接触摄影工作。每次出国,叶老总是带着他心爱的照相机“采风”。“我的视角和一般摄影师不同,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总是更喜欢捕捉注重反映事件的瞬间。”叶老戏称自己的摄影角度为“纪实文学的角度”。

“9・11”之后不久,叶老赴美探亲,发现纽约大街小巷处处可以看到星条旗:路上小姑娘会穿着星条旗的上衣,男孩会戴着一个星条旗的头巾,华尔街上有卖星条旗的蛋糕,就连飞机上,空姐都系着一根星条旗的领带。原来,“9・11”之后,布什强调爱国主义,号召全国开展“国旗运动”。叶老把这些景象一一囊入镜头中,拍出了一组“星条旗”照。“这些照片都不是风景照,却反映着一个个历史事件,具有人文价值。”叶老笑着说。至今,叶老已经出版了《叶永烈目击历史》《叶永烈目击美国》《叶永烈目击俄罗斯》《飞天梦》等六部摄影作品集。

叶老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音乐。熟悉叶老的人都知道,他能演奏好几种乐器,如二胡、笛子、箫、口琴……叶老在忙碌的创作之余,还会来上一段音乐,给紧张的生活平添几分色彩。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叶老笔下,有很多传奇人物都是从事音乐事业的,从马思聪到傅聪--原来叶老把对音乐的爱好发展为对音乐家生平的探究兴趣,于是乎,也就“迷”上了音乐界的传奇人物。

美满的家庭生活

叶永烈和夫人杨惠芬同是浙江温州人,都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之间很有交情,算是“门当户对”。叶永烈大学毕业后,和杨惠芬结了婚。他们共同在上海漕溪路上的一间小房间度过了十六个春秋。杨惠芬成了叶永烈写作上的好帮手,她为丈夫抄过无数篇稿子,为他翻译过许多外语资料,也在丈夫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在生活上,杨惠芬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直到两个儿子都出国留学定居后,她仍然是这个家的“总管”。提起这位贤内助,叶老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可杨惠芬却说:“我只不过是料理了家务,其实家里有很多电器坏了都是老叶修的,他是家里的‘三脚猫’。”

叶永烈和妻子有两个令他们自豪的儿子,用叶老的话说,一个是“万宝全书缺只角”,一个是“小计算机”。大儿子从小喜欢看书,那时家里条件不好,什么都不多,但藏书却很多。于是大儿子就经常沉浸在书的海洋里,饱览世态万象。1990年,大儿子通过GRE,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应聘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当时二十多个应聘者中就他一个中国人。主考官见到他后,也不急着问专业问题,只问了他一句:“你知道巴顿将军吗?”大儿子乐了,因为家里就有一本《巴顿将军传》,他小时候读过。于是,大儿子信心十足地介绍了巴顿将军的一生,末了还加了一句:“巴顿将军死于车祸,这和汽车有关,也就是和通用公司有关。”主考官一听,当即拍板录取这个机智博学的中国青年。后来,大儿子回忆说:“多亏了爸爸的藏书。”叶老的小儿子在上海中学读高中时,就获得了奥林匹克数学一等奖,后来直升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1993年也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赴美国留学,现在硅谷从事电脑工作。

教育孩子有何秘诀呢?叶老笑说:“哪有什么秘诀啊!我们做父母的只不过是鼓励他们多读书。其他都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呀!”叶老夫人在一边插话:“如果非要说秘诀,那就是我们家文化气氛很浓。孩子们小时候,我们带他们去公园玩,回来布置写作文,然后我们一家四口就在灯下交流文章,比比兄弟俩谁写得更好。另外就是家里藏书多,书看多了,知识面也就广了,这样自然学习也好。”

在叶老的客厅里,挂着几张全家福。“这是大儿子、大儿媳及孩子的全家福。”叶老指着照片一脸笑容。接着说:“大儿媳是在台湾出生的,后来全家移居到美国。在美国,她认识了我的儿子。”夫人杨惠芬在一边乐呵呵地笑着,看得出,叶老的家庭十分美满、和睦。

上一篇:失落的京剧如何重振? 下一篇:河南“作秀大王”告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