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与免疫效果分析

时间:2022-03-11 09:57:30

不同种类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与免疫效果分析

【摘要】乙型肝炎疫苗(HepB)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手段,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因规格、含量及生产企业不同存在种类的不同,在实际接种工作中容易造成误解。本文就国内外HepB的接种免疫效果评价进行综述

【关键词】乙肝疫苗;不同种类;免疫效果

【中图分类号】R1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96

1引言

乙型肝炎(HBV)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潜伏期40-180天,一般60-90天,乙肝的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是威胁人群健康的严重传染病, 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慢性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每年因乙肝死亡约75万例[1]。

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 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2]。

近年来,由于不同HBV流行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HBV疫苗接种使人群对HBV免疫力提高;社会经济状况改变,医疗服务项目增多,增加了医源性传播;生活水平提高使家庭内传播减少;生活方式改变,如静脉内注射、性乱行为等增加了HBV水平传播;由于乙肝各种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导致HBV变异株的发生等因素,乙肝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明显改变[3]:人群HBV感染率和HBsAg流行率明显下降,据WHO估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的 感染率较未接种组下降77%[4],我国对河北、湖南、广东、广西、上海和北京6个乙肝疫苗观测点调查表明,接种组HBsAg阳性率1.1%,未接种组为15.8%,下降14.4倍[5][6][7]。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它不仅可预防急性HBV感染,还可降低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自1992年我国实施对新生儿乙肝疫苗的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2009年起对15岁以下人群实乙肝疫苗产补种。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2001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降低人群HBV感染率和HBsAg携带率,2009年全国补种2330万儿童,占补种儿童的31%。近10年来我国乙肝疫苗的免疫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两次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75%降至7.18%,即由高地方性流行区降至中地方性流行地区水平。HBsAg携带率下降更为明显,1-4岁儿童为0.9%,5-14岁为2.42%,15-19岁为7.21%[8],但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有1%-10%人群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达不到保护不平[9],出现无应答(抗-HBs

2乙肝疫苗(HepB)的种类

(1)第一代HepB:197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的Krugman和Giles将HBV灭活制成疫苗,但仅有1/3受试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以后Hilleman、Purcell和Gerin用HBV携带者的含有HBsAg小颗粒和少数Dane颗粒制成血源疫苗。1981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使用默沙东公司生产的乙肝血源疫苗。以后各国相继利用HBsAg携带者的血浆提取HBsAg,并经过纯化、灭活等一系列方法处理生产乙肝疫苗(HepB)。因其来源于人的血浆,故统称为血源性HepB,这是第一代HepB。由于血源疫苗为血液制品,在采集、运输、保存以及加工制造等各个环节均存在污染和生产人员受到污染的可能;同时可能含有除HBV外未知的致病因子等因素,目前已停止生产使用。

(2)第二代HepB:1982年Valenzuela等首次提出用酵母菌复制HBsAg蛋白并获得成功。1983年Miyanora研制成功酵母菌表达的基因HepB。1988年Merch Sharp & Dohme研制的重组酵母基因工程HepB被批准生产。不久Smith Kline Beechan公司和Pasteur研究所也相应研制成功乙肝基因工程疫苗。近年来 ,欧美等国分别用痘苗病毒、酿酒酵母、甲基营养型酵母、大鼠纤维细胞系、中国地鼠卵巢细胞等为载体研制出了乙肝基因工程疫苗,这是第二代HepB重组HepB是把HBsAg的基因插入载体(酵母、CHO)细胞,以DNA重组技术表达HBsAg,通过发酵收获载体细胞,经纯化提取抗原,再经半成品检定合格,加氢氧化铝佐剂和硫柳汞防腐剂分装成疫苗。制备第二代HepB的材料来源恒定,免疫原性优于血源疫苗,不含人源性质,无已知或未知的致病因子,易制备、产量高、成本低、无传播疾病危险,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3)第三代HepB:如人工合成HBsAg多肽疫苗、人工合成HBcAg多肽疫苗、黏膜疫苗、核酸疫苗、HBV佐剂疫苗等正在研发中[11]。

在我目前使用的均为基因重组HepB,国产的有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乙肝疫苗3种。根据HBsAg含量不同分别有5 ug(微克)、10 ug(微克)、20 ug(微克)等;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研制生产出每支1.0ml含HBsAg60ug(微克)的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乙肝疫苗每支1.0ml含HBsAg10ug(微克)或20 ug(微克);汉逊酵母乙肝疫苗每支0.5m1,含HBsAg10 ug(微克)、20 ug(微克);进口有DSK生产的安在时和瑞士博尔纳公司生产的益可欣(汉逊酵母)重组HepB,均有每支0.5m1和1.0m1分别含HBsAg10ug(微克)和20ug(微克)两种规格。

3不同种类HepB免疫效果、评价方法、检测指标

目前我国对不同种类HepB的使用进行大量的研究,主要从新生儿初免疫后低应答后的免疫策略、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阻断情况以及疫苗对人群免疫后持久性效果观察分析3个方面来阐述不同类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3.1对新生儿初次免疫采用5ug(微克)HepB,选择0、1、6个月程序分别接种完成一个月后采取静脉血2-3ml,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抗-HBsAg,低应答者(10mIU

山东省对成人筛选乙肝HBsAg、抗-HBs和抗-HBc全阴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分别接种20ug重组酵母疫苗和20ug重组CHO疫苗,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抗-HBs,结果显示20ug重组酵母疫苗无应答率、低应答率、正常应答率、高应答率分别为14.22%、15.57%、29.09%和41.12%,20ug重组CHO疫苗分别为9.35%、19.08%、33.97%和37.60%,两组四项指标间差异有计学意义;两组抗-HBs几何平均浓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成人接种20ug重组酵母疫苗、20ug重组CHO疫苗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抗体应答,而20ug重组酵母疫苗略高于20ug重组CHO疫苗[15]。

3.2大量的研究表明,HBV母婴传播有三种方式,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而出生后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HBsAg阳性母亲新生出生时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儿童HBV感染为12.05%,高于完成基础免疫的HBsAg阴性母亲新生儿的HBV感染率[16],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完基础免疫后抗-HBs阴性儿童,采用20ug重组CHO乙肝疫苗再免疫一剂,抗-HBs阳性率上升到95.44%,明显高于再免疫前的71.49%。表明对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实施再免疫血清学效果良好[17]。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如果单纯接种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5.4%,单纯接种5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保护率为62.6%,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 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保护率为94.1%,5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保护率为80.0%;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与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最好,且两者的阻断效果无差异,5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的保护率次之,最后为单纯接种5ug重地酵母乙肝疫苗[18]。王建等对624例HBsAg携带母亲的婴儿进行分组究,一组按0、1、6月用20ug乙肝疫苗,另一组出生时注射HBIC100IU,再接1、2、7月注射20ug乙肝疫苗,随访结查表明:HBIC联合疫苗使1岁时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出生时HBsAg阳性婴儿1月时阴转率由26.4%提高到58.8%。说明HBIC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母婴阻断,减少慢性HBV感染率[19]。

3.3乙肝疫苗的免疫持久性:白红英等对1998、2000、2002、2004年出生儿童,随机抽取1119名出生时初免5ug重组酵母HepB按0、1、6程序接种完整记录的儿童,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同时对血清抗-HBs浓度进行定量测量,结果提示新生儿初免后抗-HBs阳性率从第一年的94.4%逐年下降到第7年的56.76%,第3、5年阳性率分别为82.54%和64.8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抗体定量检测的几何均数(GMC)也呈下降趋势[20];山西、青海对国产5ug重组酿酒酵母HepB免疫后15年持久性和1―12年免疫效果研究,随着时间的延长,抗-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及GMC逐年降低,15年后分别下降为65.66%、40.40%和5.24 mIU/ml,免疫前5年各项指标的下降速率相对较快,而后10年的下降速率相对较慢,前5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是后来10年的7.56倍、11.96倍和5.81倍[21]。接种5ug重组酿酒酵母HepB12年,随免疫年限的延长抗-HBs及GMC在下降,但抗-HBs阳性率仍维持>60%,可有效预防接种人群HBV感染[22]。

3.4成人流动性大,对于按0、1、6个月免疫程序的依从性较差,目前有不少关于缩短接种间隔时间或减少接种剂次免疫程研究,如Najibul-Haq等对15―50岁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10ug(微克)和20ug(微克)采用2剂次0、1个月免疫程序,免疫后3个月和6个月检测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1%、95%和96.3%、97.2%。10ug(微克)和20ug(微克)汉逊酵母HepB在无HepB接种史的(15岁在校学生中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表明,20ug组和10ug组的抗-HBs阳性分别为99.41%和98.03%,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1511.88mIU/ml和1398.32mIU/ml,成人接种20ug和10ug汉逊酵母HepB的免疫学效果良好,接种20ug的免疫效果更好[23]。 另有研究表明,成人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剂10ug(微克)或20ug(微克)两个剂量组的重组HepB(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后, 抗-HBs阳转率>85%,20ug(微克)组高于10ug(微克)组[24];且国产HepB与国外HepB在成人免疫中能达到相同的免疫学效果[25]。

上一篇:运用PDCA降低中风病人跌倒发生率 下一篇:现代工艺与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