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力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

时间:2022-03-11 07:15:51

再谈力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

力学实验在高考中是“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使用人教试用版新课标的省份,由于热学、光学等实验内容也随相关章节纳入了选修部分,力学实验在高考中的重要性相应提高,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如江苏自2008年以来高考实验考题总分均为18分(满分120分),电学8分,力学10分。但许多考生往往重电学轻力学,虽然力学部分总体难度不大,考题常是原实验题或其改型,但每年的得分情形却很不乐观。那么,复习中该注意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一、注重物理思想的挖掘,注重物理规律的复习,注重实验模型的构建。

1.力学实验考查的本质是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的运用,综合性要求较高。

近几年许多高考电学实验题的考查突出了灵活性和技巧性,考出了能力,一直是高考实验考查的大热门。但从知识的结构来说,很多实验题体现的还是单一的伏安法的“大思想”[1],加一些函数分析、数据处理等数学方法,再加一些如“等效电源、等效替换、转换测量、半偏法”等物理方法,使电学实验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相比之下,力学实验体现的多是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所以对力学实验的复习,其实是以对力学知识、力学规律的牢固掌握、综合运用为前提的。如在验证“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只有对连结体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从立式中熟练分析加速度和小车质量、砂桶重力、摩擦力(当出现未平衡或平衡不足或平衡过度等情形时)相互之间关系,才能对诸如图线为何弯曲、如何弯曲、何时不过原点、与哪个量成线性等问题加以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很多时候考题中出现的不是课本上的原型实验,而是其变型或拓展。

2.注重力学习题与实验模型的转化。

近年来的许多力学实验题,总是和力学习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更是直接由习题变化而来。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力学实验出新题很容易,其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很容易做到,许多题目都可以转型为实验题,一样可以考出能力。(如2008年江苏高考第11题)

3.挖掘实验中的物理思想,总结实验方法。

2008年高考第11题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所体现的是转换测量的方法。其实与之相似的物理模型有很多,如图1所示装置,为了测定在光滑桌面上的被压缩了x的弹簧中储存的弹性势能,同样可通过平抛运动规律测出离开桌面的动能,进而可知弹簧中储存的弹性势能。

再如图2,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时,体现的依然是转换测量的物理思想,不过这里需要的是碰后速度(动量)而不是速度平方(动能),故最后表达式中只有OP、ON、O′M等代表碰前或碰后速度的位移量,这里不再一一展开。

二、重对比、重扩充,在对每个实验巩固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同一器材去扩充不同的实验,同一实验去用不同的器材(或不同的设计)。

物理解题中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其实,在力学实验的复习中也要注重这种思想,不过在形式上稍有不同。针对高考中力学实验有许多是原题的改型,复习中可让学生思考同一器材可开展多少实验?并加以区别、对比。

例如:图3为探究牛二定律实验的装置图,但这一装置还可以用来做其他很多实验,命题人可以多角度多方位来考,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M和m构成的系统)、测定动摩擦因数等。

在不同的实验中,看上去相似的东西有许多不同的本质,如图4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时画出的a-F图,图6为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画出的v-t图。两图都发生了弯曲,且实验装置图也一样,许多同学在分析弯曲原因时就可能搞不清楚二者的区别。图5是该实验在研究某一次匀变速(即一根纸带)时的情形,v-t图告知我们后来a在变小,主要原因是滑轮高度不适当,从而使小车在末端时拉线与板不平行,合力变小,使a变小。这样的对比训练,必然使学生受益匪浅。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江苏高考卷中,这个装置又被用来探究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三、对力学分组实验的复习应注重实际操作,熟悉过程,把握细节。

在力学实验的复习中,许多老师为了节约时间,热衷于“纸上实验”,以为这样做是省时高效的,其实不然。让所有同学进入实验室,亲手做一下,重温过程,体验细节,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1.力学实验的遗忘甚于电学实验,由于力学实验是学生在高一时所学,再加上较多同学平时不重视,进入高三,已时隔两年,遗忘是必然的事情,而亲手操作、亲历过程是最好的记忆重现手段,这些时间是值得“浪费”的。当然,可以将实验进行某些归类,如按器材分类有:打点计时器类、平抛类、单摆类,可以几个实验一起做,分类复习。

2.有利于细节的把握。有许多实验题其实是实验中细节的重现,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要选取起始步骤操作(即先开打点计时器后释放纸带)不一定能得到满足条件的纸带。这一点,不亲历,是不会体会的,只有去实际操作,才会发现有多条根本不接近2mm,其实这是由于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针不容易恰好和手的动作同步,所以实验中要求多打几条,所以才有了挑选纸带这一步骤(当然还要挑选点迹清晰的低带)。

3.有利于互动合作,有利于培优补差。由于个体的差异,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良好的实验复习效果,进入实验室后的分组实验,有利于他们取长补短,合作探究,互相促进,大面积提高复习效率。另外,实验中的小组分作、互动探究也有助于物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合作探究思想的养成,而这正是我们物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政.电学实验大思想与小方法[J].物理教师,2009,7,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如何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基于PBL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