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热”影响下的时代风尚

时间:2022-03-11 06:21:38

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热”影响下的时代风尚

一、影响大英博物馆藏中国外销瓷的关键人物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Huseum)是位于英国伦敦的综合性博物馆,也称大不列颠博物馆。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D0多万件。其中东方艺术文物馆藏有数量庞大的中国外销瓷器,称得上海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其中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各国博物馆所罕见。

这些馆藏的外销瓷是历经过去150年间的收集、整理,规模宏大,种类繁多,这都与一个人的努力和爱好密不可分,他就是弗兰克斯-奥古斯塔斯先生(1826-1897),他大约捐出了自己所藏三分之二的瓷器。1856年到1896年,作为大英博物馆中世纪古物和人种学馆(包括东方艺术文物馆)的馆长,他对藏品的搜集与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出身名门,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善于出谋划策,并且生活在一个众人沉迷于陶瓷艺术的时代。他于1878年捐献给大英博物馆大量的个人藏品(包括1000件中国瓷器在内),并于1884年正式移交。弗兰克斯不仅自己慷慨捐献,还积极鼓励他人进行捐献。居住于布莱顿的沃克・查尔斯先生也捐献出了76件中国瓷器,它们的装饰风格极具欧洲式,与博物馆中现有的陈列相映成趣。

这个时代是收藏家们踊跃捐赠的时代,他们希望看见通过自己捐赠的艺术品,令公众更了解这些瓷器。直到如今,大英博物馆仍然继续收集、整理着中国的瓷器。

二、馆藏“克拉克瓷”的中西合璧艺术特征

早在16世纪,中国就开始专门生产供应西方市场的瓷器,当时主要是满足葡萄牙人的订购需求。随着荷兰海上霸权的确立,荷兰人1602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密切了同中国在商业贸易上的往来,同时也获得了向欧洲出口瓷制餐具的航运贸易优先权。因此,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远东的陶瓷贸易滑坡,风光不再。荷兰人努力保护获利丰厚的海上贸易,甚至纵容海盗行为,他们夺取船只,拍卖抢夺的货物。1602年,葡萄牙商船“圣地亚哥”号,被“圣・海伦娜”号抢夺一空,1604年,“凯莎琳娜”号被掠至马来西亚海峡,上面载有中国瓷器近60吨,有10万余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

“克拉克(Kraak)”是荷兰人对当时葡萄牙的货船的称呼,从Kraak上缴获的瓷器,荷兰人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当时是最为普遍的,因为这些葡萄牙商船所运载的瓷器是中国明代万历时期应欧洲市场需要而生产的青花瓷。随着大量青花瓷外销欧洲市场,克拉克瓷也就成了外销青花瓷器的代称。克拉克瓷的造型有盘、碗、瓶、罐、壶等,纹饰布局分中心纹饰与边饰:中心纹饰常见有仙人楼阁、花鸟树石、麒麟瑞兽等:边饰一般分为二层八格或二层四格,内绘花果、八宝、书画、卷轴、几何符号等物。这种纹饰的画法虽然是中国传统方法,但纹饰布局已非中国风格,而是专为外销而专门设计的。画面纹饰洋溢着中国文化的浓郁气息,又蕴含了一些西方人所喜闻乐见的社会风情和艺术韵味。该博物馆中收藏有为数不少的克拉克瓷,现选取一些特色馆藏品加以介绍说明:

1.花口盘

为明代万历年间的菱口八开光花鸟纹盘,盘口直径为32cm。盘口部已经被磨平,盘沿外壁开光中绘有对称的杂宝、暗八仙、花卉纹等图案,主题绘画有万历民窑青花绘画的典型艺术风格:一对吉祥鸟儿在岩石和兰草、梅花的映衬下飞翔嬉戏,笔意流畅,不求形似,不重细节,大笔涂染。画面饱满、生动。在开光间隙和主题图画外有织锦纹、鱼鳞纹等纹饰。

2.菱口碗

为人物神兽纹开光菱口碗,弗兰克斯・奥古斯塔斯先生1878年赠。碗高约7.2cm,碗口直径为23.9cm,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碗内外装饰丰富多彩,碗壁开光内为两西方人驾驭一双头神兽,神兽回首顾盼,表情喜悦。这种神兽似乎是从中国早期的麒麟演变而来。人物,神兽四周被有拉丁风格的坠饰环绕。碗底圈足四周装饰有变形的云纹,与中国汉代的云气纹有一定的渊源和继承关系。这种碗的造型还基本上保持了“中国式”,但碗上所绘纹饰具有欧洲风格。这种碗流行于1635年到1700年间。

3.四方瓶

是三个四方瓶,有着倾斜的肩部和狭窄、突起的圆形颈。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景德镇烧制,伊丽莎白 巴雷特1962年赠。最右边方形瓶高35.4cm,绘有葡萄牙十字盾状徽章纹的瓶子属于博厄斯维拉和法瑞斯家族,瓶壁上装饰有鲜花和岩石,一只公鸡在园内嬉戏,构图简略,格调淡雅;中间的瓶子,则相对较矮,为30.5cm,但瓶身点缀着欧洲不同植物的纹样、岩石和水波纹,肩部开光中绘植物纹,对称、和谐;第三个瓶子,高约32cm,全身粗壮,在云朵和波浪之间,瓶身四周绘有战斗的神兽,场面紧张而热烈。到18世纪时,这些船舶瓶在印度被仿造成着色的釉彩玻璃瓶。这种瓶仿效的是荷兰玻璃的或陶瓷的船舶瓶,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能够捆绑得牢固,便于在船上运输杜松酒,它们制造的年代在1675年到1725年之间。

4.圆腹壶

另外,该博物馆还藏有一件荷兰制造的用作餐饮具的青花瓷――侍女花卉纹圆腹壶。在“中国热”盛行的欧洲各国,饮茶之风在英国勃兴,上至皇室和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爱好饮茶,由此也带来了餐饮器具的革命。是一件侍女花卉纹咖啡壶,制造年代大约在清代康熙时期,约高28.3cm。它有着高而笔直的壶身,浑圆的壶腹,短小、水平的壶口。四位婀娜多姿的中国古代美女,面容娇美,手持萱草,翩翩起舞;顽童穿梭期间似乎在伴舞,动作夸张,一股调皮、可爱的感觉迎面扑来。人物上部装饰有四种不同的花卉纹饰,茶花、、牡丹、梅花点缀其间。

这些被订烧的有着西方装饰纹样或造型的青花瓷器,在巴特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被保存下来,日后被征集至大英博物馆。可以想见,欧洲人对中国青花瓷器的爱好与需求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爱好“克拉克”瓷、争相购买“克拉克”瓷,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享受生活、品味时尚,“克拉克”瓷的对欧外销由此达到鼎盛。

三、馆藏纹章瓷

这一时期运往欧洲各国的订烧瓷通常绘有纹章盾徽,或者购买者的姓名字母缩写;也有依欧洲流行版画绘制的,更有为欧洲各皇家、教会、贵族订烧的。纹章瓷烧制大约始于16世纪时的明代。17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命首相马扎兰建立“中国公司”。该公司在广东定制了大批带有法国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洲流行起来。17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烧瓷器的主要客户是公司、团体、职员、商人及贵族所需的徽章瓷。这类瓷器需求量日益增大,许多原先地位低而没有特定纹章的富贵人家,也开始创造自己的纹章盾徽。英国伦敦甚至出现种专门为人订制有特殊纹饰瓷器的商人,号称“瓷人”。

大英博物馆藏有许多苏格兰、丹麦、瑞典、俄罗斯、普鲁士、荷兰、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地区皇室、团体、教会、个人的纹章瓷器。这种纹章瓷是欧洲现存比较典型的外销瓷门类,该纹章瓷器类多为盘和碗,纹饰多为中国传统的釉下彩和欧洲灰色装饰画法。据1974年英国出版《中国纹章瓷》一书记载说,纹章瓷在外销瓷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烧制却极为精美。

图5展示的是粉彩人物徽章纹鸡尾酒碗,烧制时间大约在1768-1775年,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出品,碗高8.3cm,碗口直径26.1cm,弗兰克斯先生1880年征集。碗口为撇口,镶嵌金边;在碗的外壁上,绘有两个英国政治人物肖像,人物脸部晕染层次分明(暗示了这将是一个公平、爱憎分明的审判),被金黄色盾形微章纹所环绕。该碗由班克斯・约瑟夫先生(1743-1820)设计,他1778年成为闻名于世的皇家总管,1781年成为男爵。

四、馆藏珐琅彩瓷

最初景德镇只制作青花纹章瓷器,到18世纪上半叶,珐琅彩瓷开始出现,这种风尚迅速在欧洲传播,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期,珐琅彩是在康熙时期由西方传人,引进西洋珐琅彩料(深亮蓝、浅蓝、深亮绿、浅亮绿、松黄色等),接受欧洲装饰技巧的某些手法创制而成。珐琅彩瓷器以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白瓷由御用画师,或聘请欧洲画师,以油画技法作画,然后再次入窑焙烧形成,格外精湛,为清代景德镇白瓷的高度成就和西洋绘画艺术的成功结合。由于它色彩丰富、淡雅柔丽,逐渐为世人喜爱,后发展成清代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大量销往欧洲、日本等海外市场,西方人誉之为“玫瑰族瓷器”。而当时广州海岸的通商,更进一步加深:随着海内外贸易往来,外销瓷中出现了表现英国皇室狩猎场景的狩猎纹大碗和以“圣经”为题材的西洋人物盖杯、瓶等。大英博物馆所藏珐琅彩瓷器多为碗、盖杯、瓶,也有少量鼻烟壶。

珐琅彩狩猎圈碗,烧制时间大约在1755年,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出品。碗高8.7cm,碗口直径25.4cm。画中内容大致为英国皇室成员在自己庄园、围场内集体狩猎的情形、虽未出现猎物,但把狩猎前准备的情形描绘出来。画中人物,或溪边饮马,或扬鞭前行、或田园休憩,远处树木葱茏,一片迷人秋色。构图紧凑、丰满,釉彩丰富、颜料莹润,色彩醇厚、丰富而不杂乱。碗口和圈足底镶嵌环绕十字纹金边。该碗巧妙地将西方的透视技法、珐琅铜胎画法与中国传统彩绘技术完美结合起来,使整幅画面具有强烈的油画效果。

五、后记

远东和欧洲,最初的贸易围绕着香料、纺织,以及能够和银、铜相交换的稀有金属展开,到了17世纪中叶,中国的茶叶和陶瓷逐渐成为贸易的核心。1640年,英国康沃尔郡的作家曼迪・彼得拥有的一份有关中国陶瓷的第一手资料上写着“中国瓷器可以装饰任何一座房子”,可见中国陶瓷在当时的欧洲大受欢迎,其贸易额节节攀升。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种贸易平衡被打破,中国陶瓷大量出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上一篇:艺术市场三大症结 下一篇: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历代书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