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里“茶博士”

时间:2022-03-11 05:25:15

文殊院里“茶博士”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计》中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手自京茶,口通茶名。茶罢,李公博士……”此篇文字首先出现“茶博士”的雅号。“茶博士”首先要具备识辨茶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好茶,什么是坏茶,明白什么茶应用什么水泡。其次必须有提壶掺水的硬功夫,可以一只手提十来斤,掺水掺得滴水不漏,而且还能一只手四平八稳地拿十余副茶具,摆碗、掺水、扣盖子如行云流水,还要有“雪花顶”、“二龙戏珠”、“金蝉脱壳”等掺水的招式,才能让茶客看得眼花缭乱,佩服不已。

丙戌年冬,历经绵绵阴雨和大雾锁城的成都终于迎来艳阳高照,心情无端由地舒畅,在家再也坐不住了,约上朋友,去文殊院喝“坝坝茶”。

文殊院坐落于成都西北角,是市区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到了禅茶园,我才发现从前庭到后院,从场坝中到亭榭里,再到屋檐下,摆满了矮桌竹椅,坐满了喧嚷的茶客。逢上农历初一、十五,或是阳光明媚的周末,这里一天能卖茶千碗。走进竹椅阵中,我正寻觅着座位。一位穿着黄色马夹的掺茶师立即笑脸来招呼:“客人,喝茶呀,那边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假山背后,果然还有一张石桌两张空椅。

安顿我坐好了,掺茶师轻声问道:“是香片还是甘露?”我说一碗香片好了。掺茶师应了诺,提着铜壶进了茶房。不一会儿,见他将八副茶碗、茶盖、茶船叠成扇状,用左手五指扣着,右手依旧提着铜壶,走了过来。到了桌前,他左手轻轻一抛,茶船“哗”的一声,干净利落地“梭”到我的面前,再把茶碗摆上,碗里已装上茉莉花茶。随后,他右手高高举起茶壶,一条滚烫的白色水柱直冲碗底,那壶越掺越高,后来居然距茶碗两尺有余。水龙高泻,把墨色的茶叶和雪色的花朵冲得翻腾起来,它们争先恐后地涌上水面,又旋刻沉入碗底。水刚到碗沿,掺茶师手中铜壶一点一顿,水龙戛然而止,居然是滴水不漏,分毫未溢。掺茶师麻利地盖上茶盖,说:“慢用呀。”我尚在惊叹之中,他已转身去了另外一桌。照例是天女散花般地梭碗,依旧是高山流水样地掺茶,那确是一道绝妙的艺术呀,让邻桌的茶客也看得目瞪口呆。

我一边轻啜香茶,一边看着掺茶师像鱼一样在竹椅间游梭,手中的茶壶似乎总是满的,他一桌一桌地不停地为茶客续水,嘴上或唱着诺,或送着客,或者在“我给!”“我拿!”的抢着买单的声音中,大声回答“茶钱某某给了!”那声音拖得长长的,让给钱的与没给钱的都听得脸上绽花、心若品饴。

文殊院的广悟法师告诉我,那位掺茶师名叫代明守,在此十余年了,掺茶的技艺十分高超。在成都,为茶客掺茶续水的人被称为掺茶师,也被称为茶堂倌、堂倌什么的。一些技艺高超、知识渊博的掺茶师,还被人尊称为“茶博士”。好些年前,成都的茶铺茶社都有掺茶师,而今却大多省去,改为直接在每桌放置一个温水瓶,要茶客自己续水了。在成都,只有文殊院等少数地方还保留着掺茶师的角儿。

我想与代明守聊聊,但茶客太多,代明守和其他数位掺茶师都忙碌地在茶客间穿梭,他们蜻蜓点水似的续水,天女散花般地摆碗,唱戏似的收钱唱诺,竟没有半点闲时。

茶碗续过三次水了,代明守走了过来为我续了水,又在自个儿面前放了一套茶具,为自己掺上水,坐了下来。我也终于有机会和他摆茶相叙。

代明守今年四十二岁,在文殊院禅茶园掺茶十余年。谈到“茶博士”的雅号,我才从代明守口中知道“茶博士”之“博”非指学术,而是指对形形的人物的认识阅历,茶社茶铺至少有几十张桌子,众多茶客穿梭其间,都是先吃茶后付茶资。掺茶师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停地掺茶、收碗和收款找补,做到不错不漏。

川人爱面子,自古好摆阔气,总是争着给茶钱。进茶馆就有人争着叫“拿碗茶来”、“我给了”,尤显得很有面子。所以常常满茶园都是“收这里”的叫喊声。究竟收谁的,全看掺茶师了。资深的掺茶师一眼便能看出谁是真正的东家。收东家的钱,让茶客都能高兴而来,尽兴而去。或者是这次收这个,下次收另一个的,以求得人人心悦。

在茶客眼里,掺茶师也算个角儿,但掺茶却并不是轻松的工作。掺茶用的茶壶是纯铜制的(因为铁壶易生锈),一壶水至少有十斤重,遇上好天气,掺茶师得从上午十点忙到下午五六点。代明守入行之初,掺茶时手总要抖,只敢把壶嘴贴近茶碗,小心翼翼地掺水。在茶客间穿梭,总要把壶嘴朝后,小心地左移右挪,以免碰到茶客烫了茶客。一天下来,腿脚酸痛,双手发肿,倍感辛劳。旧时成都有顺口溜云:“从早忙到晚,两腿跑到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米钱。”由此可见掺茶师的辛劳与贫苦了。

虽然每月收入微薄,但代明守说,他知足了。他说,在文殊院掺茶,这既是工作,也是修行。禅茶园白天的热闹和文殊院夜晚的清静,他都喜欢。

才坐下一会,代明守端起茶碗大喝一口,便要起身告辞了。看他为前园的茶客续了水,又引着几位茶客走向后院,我便把茶船放在桌子上,压好茶资,悄然离去了。

上一篇:茶至灵来:饮茶之上上境 下一篇:水上茶馆 波光中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