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的文化心理学理论解读

时间:2022-03-11 01:26:55

科尔的文化心理学理论解读

摘要:科尔是文化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尔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其生态文化观上。它是新兴的文化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有,人造媒介观、生态语境观、实践观和活动观、多元文化观与文化相对论。总的来说,科尔的理论思想很有见地,对心理学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建构都很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尔;文化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大众文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016-03

文化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心理学新取向。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它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流心理学的不足。不过,文化心理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学理论范式,而是由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组合而成。其中,科尔的理论是极具代表性且影响颇大的文化心理学理论范式。

一、文化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文化心理学是一个边界并不十分确定的新兴领域,对于“什么是文化心理学?它研究什么?”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科尔认为,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以人的创造物(工具或媒介)为中介的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的一门学科。对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科尔坚持的是一种实践观,即他认为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实践活动,是文化与心理的相互作用过程;(2)文化与心理是相互建构的;(3)这种建构过程是以人造物为中介的,由于人造物是由人来创造和使用的,因而它必然具有对人来说的意义。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尔所说的文化心理学至少必须研究三个方面:人造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心理;心理与文化的关系。在科尔看来,文化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文化与心理之间互动、互相建构的学问。因而,将文化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科尔本人也是赞同这一基本内涵的。

二、科尔生态文化观之主要观点与解读

科尔深受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影响,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和行为,是以文化为媒介的历史发展。具体来讲,科尔的生态文化观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造煤介观

科尔继承了维果斯基的思想,非常重视人造物(artifacts)、工具或媒介的作用。不过,他把工具改为人造物,并对人造物加以重新解读和理解。他指出:“人造物同时既是观念的,又是物质的。它们是观念的,是因为它们的物质形式是由它们参与到它们先前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作为媒介介入其中的相互作用中来形成。”依据科尔的观点,人造物是基本的文化要素,人的心理发展,必须被恰当地理解为人类活动和人造物的共同演进。人造物的存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选择性”的世界。

科尔认为,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间接的作用是文化作用或媒介作用,它通过人造物把主体与客体(环境或刺激等)联系起来,人类的思想是“经验的、直接的、自然的、个体发生的”和“间接的、文化的”两个方面融合的必然结果。由于人造物为人所创造并为人所使用,因而它们反映了人制造和使用它们时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科尔还引用瓦托夫斯基的观点。把人造物分为三个水平:初级人造物、初级人造物的表征和使用初级人造物的活动方式或方法、可以构成一个相对自主和独立存在的世界的人造物。其中,第三水平的人造物是一个想象的世界,是精神或心理层面的东西,它们似乎确实构成了一个非实践的或免受游戏活动影响的舞台。

(二) 生态语境观

科尔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不同的心理条件,从而诱发了不同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进而导致了不同的生物结构和心理结构。换言之,人不仅对自然有不同的主观建构,而且人的生物和心理结构也由此被模塑和改变。因此,科尔非常重视生态或语境的作用,认为不同的生态语境迫使人们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行为,制造出不同的人造物,对世界作出不同的解释,并因此赋予刺激以不同的意义。所以,文化心理学研究必须从具体的生态语境出发,在具体的生态语境中进行。由此其理论被称为“生态文化观”。

语境一词,科尔从其拉丁词源出发加以理解。他认为,语境的拉丁词源是“contexere”,它意味着“交织在一起”。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与此类似,它把语境解释为“给予其部分以凝聚力的有联系的整体”。按照这种语境观,目标、工具和环境同时构成了行为的语境,认知可被说成是与那一语境相关的方式。科尔这种对语境的解释与一般人们对生态的解释类似。由科尔的语境观来说明人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说人与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 实践观和活动观

受维一列一鲁学派的影响,科尔非常重视实践或活动的作用。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智力和思维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不断内化的结果。科尔继承了维果斯基的这一观点,也从实践和活动的角度构建其文化心理学理论。他认为,随着与文化有关的学科的发展,“活动”和“实践”这两个相关的术语被愈来愈多地使用,之所以如此,“部分是因为人们对把语境归结为环境和原因之概念的不满,部分是由于来自于一些社会和文化理论中的思想的注入。”

科尔认为,社会现实由社会实践构成,社会实践提供了主体间的心理媒介。实践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有助于我们克服“个体和社会相对立”的二元论。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说语境是社会实践系统,其中的各成分或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观点与生态世界观基本一致,强调系统中各因素或部分的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并都把活动看作被称为语境的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人们想要解释的部分被从语境中删除后的残留部分的产品和结果。由此,科尔指出,心理学研究应在自然发生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中进行。

(四) 多元文化观与文化相对论

科尔认为,文化是多元的而非同一的,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的文化,文化间存在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异。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独特的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依据其研究结果,他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不是表现在本质上而主要表现在运用它们的情景或场合及其表现方式上。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与当地人所处的语境和经常从事的活动相一致。我们不能主观片面地说何种文化先进,何种文化落后,仅对文化作主观的价值判断。科尔指出:“由于存在被认识的和体现在不同社会的文化实践中的问题种类之差异,人们必须在逻辑上采取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一非普遍性的单一的一般的心理特征之观念。”

在对科尔的生态文化观基本观点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理论比之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确实有很多进步之处。第一,科尔的文化心理学以重视人性、重视文化研究范式为特色,重拾了心理学原有

体系中的人文主义取向,使得以往靠单条腿走路的心理学体系更加完整;第二,其理论看到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复杂性关系,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心理学理论更加切合社会实际,增强了心理学的应用性;第三,将文化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文化在心理与行为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文化或文化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

当然,科尔的文化心理学理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相应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过分强调文化的可变性,忽视了文化和文化心理的质的稳定性;其次,从科尔的文化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可以确认科尔持文化相对主义立场;再次,科尔的文化心理学理论在方法论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其人文性,不利于对人的心理的客观性部分和刺激的客观性反应的研究。

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一点思考

尽管科尔的文化心理学理论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但该理论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 大众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如何应对

大众文化是源自西方的文化术语。何谓大众文化,金元浦教授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作为一种现代通俗文化、一种消费文化、一种现代传播文化和一种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凭借其世俗性、娱乐性、时尚型、技术性和颠覆性,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着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一致性的一面,二者在目的上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同向互补作用。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大众文化凭借其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舆论误导、信息对流等优势,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继续发挥它对主流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引领作用,必须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在其教育工作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通过文化透析人们的思想状况。文化心理学正是研究文化与心理之间互动的科学,借助文化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看到其思想问题的文化根源,进而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最终对症下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科尔的文化心理学理论提出活动观和实践观,这对于适应时展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大众文化之所以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这一点,走进生活、走进实际、寓教于活动,在实践和活动中对人们的思想达到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作用,进而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二) 中国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的建构问题

鉴于心理学在旧、新中国近百年来的曲折发展,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于8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了“我国心理学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那么,何谓“中国文化心理学”?杨中芳在其《中国人,中国心:文化、社会与个人》一书的绪言中阐述到: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指将心理学由非本土状态转变为本土状态的过程;而本土状态的心理学就是本土心理学,这是心理学本土化的目标和终极状态。她肯定地表示,现在中国的“心理学”(主要指港台心理学)只不过是对于西方心理学的搬运和贩卖。我们的任务是走本土化的道路,使现在的中国“心理学”变成“中国心理学”,即把“中国”这两个字搬到引号中来。

的确,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在西方、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我国的心理学经过长期而艰难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水平仍然停留在对西方心理学的介绍、引入和分析的基础上,离“靠自己走路”还有相当的距离。同时,从基本理论、科学体系到实际应用等方面,西方心理学都还不成熟;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总是为特定条件下的社会生活服务,而每一种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要研究的特殊心理问题。因此,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正好为我们建立本土的心理学提供了契机,使得本土心理学的建构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文化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的独立学科,其研究方法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实验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而是以人文性为倾向。这样一来,长期存在的中国心理学与西方主流心理学由于研究条件、实验设备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研究水平上的距离就大大缩小了。同时,文化心理学以语境研究、生态研究、主体研究和文化研究为研究策略,强化本体论解释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这些研究方法正恰和了中国社会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并存的、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家。因此,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学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这样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学体系一旦建构起来,不仅能真正反映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更好地为中国人的存在和优化服务,促进中国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能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上一篇:关于马克思学说中现实的人的问题梳理管惠娟 下一篇:简论康德的理性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