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都曾被坑过

时间:2022-03-11 01:13:07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不是我们当代人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的玉器文化,有长达尽八千年的漫长历史。在各种工艺中,玉器独特而杰出的手工艺,在器形纹饰上更融合了各种文化与工艺技术,发展出震古烁今的杰作:如红山(内蒙赤峰)、良渚(浙江良渚)、齐家、龙山(时期名称设定考古地名来命名。地域不同而设定的名称)……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夏商周三代玉器、春秋战国玉器、汉代玉器、唐代玉器、清代玉器等。除了有中国本土的风格演变史,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域外文化),展现出中华文化极大的包容性。

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社会的变迁,比金、银、铜、铁器不知要早多少年。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玉器的佩带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从碾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玉的文化随之更加丰富――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的工匠陆子冈所制作的玉佩,开创了图文并茂、构图新颖、做工精湛的玉佩饰物之先河,至今仍被推崇备至,俗称“子冈佩”。它为玉的文化添增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玉最初使用阶级是部落(国家)最高权力者。如:古玉器形制中之一的圭。圭,可以说是礼器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它除了礼器中的六器之一外,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瑞器“圭的形制来源,学界普遍认为是源自稀”,代表部落首领的权柄。古时玉使用最多是被用于皇家祭祀、丧葬使用(普遍认知:玉最开始由皇家祭祀或“巫师”使用)。同时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周礼》中记载的:“六瑞”是代表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礼器,分别是镇圭、桓圭、信圭、躬圭、毂璧、蒲璧,就是琢饰“蒲纹”。

古玉,因浑然天成、无以复制、精贵稀少而被视为无价之宝。而“完璧归赵”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同时,古人对玉的认识和赋予不仅仅限于价值,更多将玉赋予到了一种精神信仰和祈福文化中,譬如:“含蝉”之礼是古代葬礼中,特别是汉代,亡者口中含物。寓意,往生升天,获得更大福报;古时更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彼德焉”。而玉的温润色泽象征仁慈,坚硬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民间相信玉能护身、驱邪,代表着正气和灵性。

张骞通西域时,将新疆的和田玉引进,又因后来的民间经济发展与八方道路的通畅。玉量逐渐增加,渐渐的玉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皇家权贵,和身份地位阶级。更多的民间富商、市井也开始慢慢可以拥有玉。

古玉传说

白玉发展更为多民间使用,玉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真情实意。台湾著名女作家,钟玲女士更著有《玉缘》一书,将自己与玉的每一个缘分、情感、故事一一记录。

玉的经典典故“完璧归赵”家喻户晓。当时,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有资料显示其制材即为现代被称为“蓝田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后来发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这块和氏璧雕琢成为皇帝玉玺。玉玺上面的文字是由鸟虫篆体而写“寿命于天既寿永昌”。此玉玺后来成为中国历代皇位争夺的“传国玉玺”。

东汉时期,这块“传国玉玺”被孙权的哥哥孙坚,意外得到并传给孙权。所以东吴孙权当时称自己为最正中的皇帝继承者,正因为手中的传国玉玺。当然,传奇的和氏璧有着传奇的缘起,更有传奇的过程。据传说及野史资料记载:后唐的李后主抱玉玺而跳火自尽,后梁后暂没有秦国传至的玉玺。直至多尔衮时期,才找到秦国玉玺,有了真正的传国玉玺,顺治才敢真正且顺理成章的称帝建立满清帝国。

另有经典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语出唐代史学家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景皓)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玉是灵性之物,从古至今盛传着无数的玉器与人相互气场的关系。女人是世上具足的灵性之体。女人与玉更是不解渊源。如:现代安阳“妇好”幕出土,殷商墓地玉器“凤鸟纹”。妇好是文武双全的王后,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名好,“妇”为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然而,妇好不幸早逝,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自己的王宫旁边。妇好即使文武双全的大将之才的奇女子,更好柔情似水的帝王妻。

古玉与礼

玉,与礼有不可分的关系。在儒家思想及服饰观中,“以玉比德”是十分重要的观念,儒家有“玉有五德”的说法。《礼记》中所谈到的关于玉的内容,主要是佩戴方法和君子佩玉的礼仪要求与意义。

《礼记・玉藻》是说玉的专章:“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近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闻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一段说,古时候(古指商周)君子身上都佩玉,以体现出周礼的威严庄重;君子是有修养的士大夫阶层。趋是走在寝门外至应门的路上,行是走在寝门内至堂的路上。行走时右边的佩玉发出合于五音中徵、角的声音,左边的佩玉发出合于宫、羽的声音。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中的五个音级。这里是说左右的佩玉在人行走时发出合于音阶之美的声音,而且玉佩碰撞的声音要有韵律,趋走时与《采齐》之乐节相应,行走时则与《肆夏》之乐节相应。君子乘车的时候,听到车上的銮铃、和铃的犹如音乐一样的声音;步行的时候,应听到身上玉佩碰撞的声音,因此一切邪僻的杂念就不会进入君子心灵中了。这样看来,虽说玉佩碰撞发出的声音很美,可陶冶性情,但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要沉浸在这种

韵律之美当中,例如士大夫在国君面前就不能发出玉佩碰撞的声音。所谓不佩玉,是把左边的玉佩用丝带结起来。在家居时可以两边的玉佩都悬挂着;上朝时却一定要把左佩系结起来。祭祀时佩爵色的辑,这时不但要把玉用绶结住,而且要把绶带向上折收起来,使玉佩不致碰击发声。平时,天子至士的革带都系有玉佩,只有服丧时例外。

君子没有特殊的原因,玉佩不能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不同身份的人,尽管属于君子士人,佩玉也是等级有差的,如天子佩白玉,用黑色丝带为绶;公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丝带为绶;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黑中带红的丝带为绶;世子佩美玉,用五彩的丝带为绶;士佩玟(一种次于玉的石),用赤黄色的丝带为绶。佩玉等级有差,才算贯彻了礼。

古玉鉴别

各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和特点

了解各时期的玉器特点,有助于分辨真假玉器。原始社会玉器形体大都是一些平面体,柱状体的兵器、礼器和一些珠饰、片饰等。具有对称、匀衡、整齐、光滑、实用的特点,器形均为素面,偶尔出现极简单的阴刻线纹。

夏商周奴隶社会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器形单纯简练,具有象征性,装饰性,花纹装饰趋于抽象化,几何纹化,平面化,其风格与青铜器相吻合,用线蜒劲、流畅、生动自然,能运用勾撤手法在一些表面上琢出很精致的深浅浮雕花纹。

春秋战国玉器造型基本突破礼仪器的形制,创造了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的高超艺术造诣,精致灵巧作风的新型玉器,较为自觉地运用对称,平衡,排列,紧凑等规律,由平面向隐起、由简向繁方面演变,采用隐起缕空、阴线,单面成双面的雕琢手法,其典型的春秋玉器有玉牌,战国代表作有:玉多节佩(精美绝伦),玉龙首璜玉兽面纹琮,和阗黑玉带钩(精美玉器)等。

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汉豪放博大的风俗,在造型、琢磨、镶嵌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缕空技艺普遍应用,构图打破对称的格局,成功地运用均衡规律,求得变化灵巧效果。大胆应用S形结构(尤其在纫虎身上运用广泛和成功,给人以无穷的动态美)。在雕琢手法上,如明人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刚卯上的刻字,其实钩字之细,其大小图书,碾法之工,宋人亦自甘心。

隋唐五代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隋唐玉器形体夸张、气韵生动。在琢制手法上大刀阔斧,与当时绘画、壁画、雕塑(石雕、泥塑)风格相一致,发展相吻合。在造型上,人物、动物,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面貌,夸张其形体的突出关键道听途说,颇有浪漫色彩,不失法度。在碾琢上,擅用较密集的阴线,装饰细部,类似绘画上的铁线描,有的隐起注重起伏,不加任何刻饰,浑厚自然,气韵生动。出现了金镶玉、金玉互衬托。

宋辽金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宋辽金玉器着力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准确地进行细部刻划,细腻精练,真实自然,故以“形神兼备”概括这一时期玉器的特点比较适合。宋代玉器受绘画影响形成算了怕面貌牲,尤其是玉器装饰题材在写实主义花鸟画影响下,出现崭新面貌,适应现实主义方法的缕雕技艺进一步显示出生命力。如这一时期的“玉折枝花饰、花锁、双鹤御草饰件”等均达到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金石学的兴起,促使古玉的收藏和考证之风萌发,唐创新,宋模古,这是人们对唐宋两个时期不同艺术思潮的总评价。

元明清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与当时的画书法以及工艺雕刻紧密联系,全面继承了前代玉器多种碾工和技巧。并有显著的发展与提高,碾法,突出体量感,并追求工笔画功力。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清代碾法,要求严格,规矩方圆,线如直尺、圆似满月,姿角圆润光滑,无论是器物的内膛、侧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丝不苟,里外均花费大力气,作工十分讲究,缕空话其讲究。足以以假乱真,俏色玉各种色泽组合天衣无缝。

玉器的分级,各有不同的标准。有的业者是以四A、三A、B、C等级来分;有的是以精、奇、特、少来表示。不管何种分级,都要必须通过以下项目进行考量,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可供评比,依重要眭的次序可分:

独特性:独一无二,特殊历史背景的产物。

代表性:某文化或某年代的代表作。

纪念性:因特殊纪念或收藏者特殊的身份。

稀少性:传世数量稀少,甚至是“孤品”

文化性: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艺术性:造型工艺的创新与品相上(质、色、形、工)的精致度。

完整性:没有人残的现场、地残也不严重。

价值性:有公认的市场价值或是炒作题材。

历史性:有年代上的古物价值,特别是具年代意义者。

古玉收藏家认为,古玉的鉴定很难,业内目前状态有点“五十步笑百步”。虽有点悲观的情绪,但还是建议有玉缘之人:要多闻思通读历史书籍;要闻听专家、大家的点评;更要多走动看各类的博物馆,珍品出土地等。

古玉鉴别八察法

察织物纤维痕: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察昆虫的虫卵、残体多在古玉的缝隙中。察水渍: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察植物根茎印痕: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察碳化痕: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察“驱邪矿物”残留(古代葬俗):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察缝隙、孔洞内充填的碎石: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察钻痕: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

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

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

TIPS:古玉沁色

要分辨古玉,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看古玉上的沁色,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一般玉埋于土中,总会受到土的侵蚀,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土锈”,较重的称“土浸”、“土斑”,它们都是受地气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已经渗到了玉的肌理中,并与玉合而为一了。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一件老玉器不管怎么新,都有一定的老气存在。所以古和伪古玉器几乎件件有沁,俗话说:“无沁不成伪古。”最迟在晋代,人们已经掌握了染玉的方法。所以单纯依靠沁色来分辨古玉也不是那么容易。

古玉特别是新手更应该从形制和工艺入手。

玉器作伪的主要方法

煨头:将玉器用火烧烤,变为灰白色,仿“鸡骨白”沁色;古玩家称“伪古灰古”。有烧制的细裂纹。

羊玉:将优质玉器植入活羊腿中,数年后取出,产生血色纹理,仿传世古玉。

狗玉:将玉器放入刚杀死的狗腹内,数年后取出,产生土花斑纹。

梅玉:将质差的玉器,用乌梅水煮,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

风玉:玉器经浓灰水和乌梅水煮后,乘热取出,置风雪中一昼夜,产生冻裂纹,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

叩锈:用铁屑拌玉器坯料,用热醋淬火,放入潮湿地下十数天,取出后再埋入交通要道地下数月,取出,产生橙红色桔皮纹。

提油:用硇提之法使玉器上色。如硇砂提。

老提油:北宋,用一种红光草汁加少许硇砂,腌于玉器纹理中,再烧烤,使玉器纹理内产生鸡血红。

死玉:埋入土中的玉器,遇金,变黑滞干枯,像水银沁。

造黄土锈法:将玉器涂上胶水,埋入黄泥土中,产生黄土锈。

11)造血沁法:将玉器埋入猪血和黄土混合的泥中,较长时间后,产生黄土锈血沁色。

12)造黑斑法:水煮、火烤、抹醋等,产生黑斑。

应对方式

玉器玉材。造假玉器常用岫岩玉、南阳玉做玉材来冒充古玉,往往和仿古玉用料不同。如民初时多见有岫岩玉料仿造的汉玉翁仲,同汉代玉翁仲所用的新疆和田玉料不同,从玉器玉料上就可分辨。

看玉器玉质。看玉器是否为出土玉,熟旧程度怎样,是自然熟旧还是炝色作假。凡属自然熟旧或受自然土浸的,玉质结构就紧密。凡人工做旧的光亮发涩,玉器表细看有炸纹,玉质疏松,有的嗅之有酸味。这是玉被做旧时受浸、高温、酸腐的结果。

看玉器雕琢技法。因时代不同,玉器留下的工具痕迹和表面光泽、纹饰内容都不同,造假者往往顾此失彼,忽略小的细节。有的为了美观磨去工具痕迹;有的为使玉器达到一定光泽就涂上腊光。若将玉器放入热水中,涂上的腊光就会脱落,露出本色。

看玉器造型纹饰。各代的经济、文化、在玉器上都有所表现,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用玉做为剑饰的较多。明代晚期道教盛行,玉器上就出现有阴阳八卦、花罐鱼肠等图案。我们辨伪时,就是要通过对细小部位的审度,去发现问题,辨伪取真,把众多传世品中真正的古玉鉴选出来,把仿造的赝品剔除出去。

盘玉须知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白干坑的,多数古玉的土蚀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干燥。由于土吃水蚀,加上千湿不同的经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丽丰繁的色沁,亦会隐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浅色,同时亦侵积了不少污浊之气。我们若不加以盘之玩之,便玉理不显,色沁不出,污浊之气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显出宝石之色,必须讲究、盘功。古人还有一种盘玉方法:即用一布袋里面装上适量麦麸,然后把玉装入盘玩,这样可以保护古玉免受外伤磕碰,另外可以把古玉表面的污物吸收,麦麸的养份也可使古玉尽快恢复原始面貌,是一种不错的盘法。

我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先说急盘法。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佩带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来擦。不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我们愈擦,古玉便愈热,所以不可间断。愈擦得多,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能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之外,我国古玉的第二种、盘功是缓盘。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腰问,借人气来养之。缓盘+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易鲜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不过,据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有些战国时代咐厶古,出土后也要缓盘二十年,方易为功。故古人说,上佳宝玉可通灵,宜终生佩带。以笔者自己经验,不论急盘和缓盘二法,总之古玉入土年份愈久,愈难盘出原色原质,原因就是受地气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精光要慢慢才露出。过于急功近利的人,日署学玩古玉;只要佩系三两件,日夕盘之,可训练修养与耐力,因为盘玉这门功夫,欲速则不达。第三种为意盘法,这是笔者个人喜爱之方法,因为最多直接接触,以示珍惜与爱意。古代文人雅士,亦爱此法。此法可与缓盘法互相配合。意盘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谓、时时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气质,善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纯正而无私欲之蒙蔽,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而玉自能复原。这种方法犹如写画的意笔,人多不解,但是必须面壁工夫,能够做到的人就少了。

上一篇:阿坚:打造第二张脸 下一篇:林松:爱艺术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