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麻诱导及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应用

时间:2022-03-10 06:42:11

小儿全麻诱导及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观察组采取丙泊酚联合氯胺酮, 对照组采取氯胺酮, 比较两组麻醉前后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躁动、呛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丙泊酚;氯胺酮;小儿;全身麻醉

小儿与成人比较, 无论是解剖、生理、药理, 以及临床麻醉各方面, 均存在一定差异, 年龄越小, 则差异越显著。因此, 小儿麻醉的难度颇大。小儿身体尚未发育完善, 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 甚至较年长儿童也有明显不同[1]。因此, 从事小儿麻醉者必须熟悉各年龄段与麻醉相关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结合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全身状况做出稳妥而正确的麻醉选择与处理。氯胺酮是在小儿麻醉中常用的药物之一, 但因患儿体重及时间原因增加药量, 造成不良反应增多, 所以不宜单独使用[2]。为了寻找更安全的麻醉方式, 本文观察50例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2~8岁择期拟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儿100例, ASAⅠ级, 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气道高反应性疾病、张口度过小、心肺疾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50%的小儿, 术前向家长说明本试验的内容, 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男36例, 女14例, 年龄3~7岁, 平均年龄(4.83±1.11)岁, 体重10~30 kg, 平均体重(19.47±3.28) kg, 手术种类:疝气22例, 扁桃体切除15例, 其他13例;观察组男38例, 女12例, 年龄2~7岁, 平均年龄(4.53±1.41)岁, 体重10~35 kg, 平均体重(19.54±3.42)kg, 手术种类:疝气25例, 扁桃体切除15例, 其他10例;所有患儿无任何遗传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手术种类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术前患儿需禁食禁饮, 进入手术室后, 建立静脉通道, 并给予面罩吸氧, 连接麻醉监护仪后, 行无创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 选用6.0(ID)金属弹簧丝的气管导管。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呼吸频率12~14次/min, I:E=1:2, VT8~10 ml/kg, 维持PETCO2 4.5~5.5 kPa, 气道内压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各时点MAP、HR比较 两组患儿各时点MAP、HR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药物用量及恢复时间比较 手术结束时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躁动、呛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身体尚未发育完善, 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 甚至较年长儿童也有明显不同。因此, 从事小儿麻醉的医务工作者必须熟悉各年龄段与麻醉相关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结合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全身状况做出稳妥而正确的麻醉选择与处理[3]。丙泊酚的脂溶性很高, 在肝内代谢迅速, 代谢产物主要自尿中排泄。对个别患者可引起血压下降, 周围血管阻力降低, 呼吸抑制, 注射部位疼痛等副作用[8]。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 由于其血/气分配系数低, 诱导苏醒迅速, 停药后能尽快恢复呼吸和肌力, 是声带息肉摘除术理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由于儿童中央室容积较大、清除较快, 儿童诱导时ED95较高, 为2.0~3.0 mg/kg[4]。

5岁以内小儿, 血压下降比5~10岁者更为显著。与成人不同的是, 现认为小儿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与诱导剂量无关[5]。临床剂量的丙泊酚无直接抑制心肌作用, 如有心率减慢, 给予阿托品即能恢复。丙泊酚诱导后呼吸幅度明显减浅, 小儿诱导剂量可引起持续20 s以上的呼吸暂停, 其发生率为20%, 且与年龄和剂量相关。使用低剂量1.5~2 mg/kg可保持自主呼吸和正常极限内的呼气末CO2分压(PETCO2)。诱导期在面罩供氧自主呼吸情况下,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可降至94%~96%。所以, 使用丙泊酚麻醉的小儿, 一定要对其呼吸功能密切监测。通过本临床研究, 发现两组患儿各时点MAP、HR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说明丙泊酚对生命体征无显著影响。

年龄对丙泊酚的量―效关系密切, 丙泊酚的成人剂量对儿童常显不足。

综上所述, 在小儿麻醉中丙泊酚和氯胺酮联用可有效缩短苏醒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伍宝. 靶控丙泊酚、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3):495-497.

[2] 孙鼐.无肌松下丙泊酚联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在小儿气管插管中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1):169.

[3] 陈斌. 丙泊酚、芬太尼配合喉罩在短小手术麻醉中的运用. 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4(6):1015-1016.

[4] 任秋生, 王均炉, 倪剑武.七氟醚与丙泊酚在神经外科麻醉恢复期效果比较.医药导报, 2008, 27(2) :193-195.

[5] 李庆臣.丙泊酚复合镇痛剂量氯胺酮持续泵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4):189-190.

[收稿日期:2014-06-20]

上一篇:盐酸氟桂利嗪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下一篇:依诺沙星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91例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