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理论述评

时间:2022-03-10 01:28:23

语义学理论述评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意义,应构成语言学范畴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层面。然而,由于意义无处不在,涉及语言的很多方面;语义研究还涉及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因此,很难界定语义学的研究范围。

语言学范畴内的语义学是个年轻的学科,直到1923年,专著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的发表,才开始发展,逐渐形成一个学科领域。本文将谈到的真值条件语义学、概念语义学和框架语义学。

一、真值条件语义学

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学在语言观和描述方法上以语言哲学和逻辑学为渊源,形成了形式语义学,也称真值条件语义学学派。

真值条件语义学是在逻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句义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

真值条件语义学义以外延论为其语义观,认为句子是真是假构成了句子的真值,而决定句子是真是假所依赖的客观事实是句子的真值条件。

真值概念可用来描述句子命题之间的蕴含或预设等语义关系。但真值理论在描述预设失灵时碰上了难题:即,命题q是伪时,预设失灵,命题p的真值难以捉摸,造成真值空缺。因此需借助语用理论来描述。

二、概念结构语义

Ray Jackendoff 是概念语义学的创始人,提出心灵主义假说,其核心原则是:描述意义就是要描述心里表征,句子的意义是概念结构。

在生成语言学的基础之上, 他独立发展出了一套以空间概念和认知为基础的语法学派,命名为“概念语义学”。概念语义的认知基础是人类特有的空间概念, 即任何语类(名词、动词、介词短语) 都是有所指的, 但人脑思维处理的不是如充要语义学所说的外部事物, 而是任何能投射进大脑的空间概念。。Jackenfoff的概念结构有自己的句法,其语义类别通过组合规则结合成句。比如动词enter,可分解为两个概念元: go 和into。Go 在事项概念结构中是一个基本概念元; into 又可以分解为in 和to 两个基本概念元; in 表示路径概念元, to 表示目标概念元。因此enter 的概念结构如图所示:

enter

enter v---< N Pj>

[Event go [ ]iPath [ in goal[N Pj ] ] ]

Jackendoff 是从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考察语义,提出了语义学就是认知科学的观点,对概念结构做了初步探索。作者的心灵主义的理论基础无疑会引起争议,但这种争议将会是有意义的。

三、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初期,从它的早期理论--格语法发展而来的,继承了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格语法理论的系统化、具体化。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于1982年提出框架语义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写词项意义及语法句式的方法。

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在语言及语言中的粗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

这个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语义框架出自经验主义语义学的传统,并通过框架来展现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研究成果。框架可以是任何一个概念体系,其中的概念之间相互联系,要理解这一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整个概念体系,介绍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所有其它概念。

Fillmore在格语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框架语义学。他和同事在英语习语的研究中提出构式语法理论,把框架语义学发展到了构式语法阶段。在Fillmore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Goldberg(1995)从功能主义出发研究了英语基础句式的论元结构,从而发展了句式语法理论;Fauconnier(1997)和Mandelblit(1997)等则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深化了词汇与句法关系的讨论。

四、结论

语义学具有多学科性,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科研究语义的目标和角度不同,却有其各自的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harles J. Frame Semantics [A ]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 C ] , ed.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Seoul: Hanshin, 1982.

[2]Croft, William and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Lakoff, Ten Lectur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by George Lakoff.

[4]Saeed, Semantics. [M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

[5]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 ]. 当代语言学,2008(1).

[6]程琪龙.语义框架和认知操作[J ].外语教学,2007(1).

[7]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 ].语言学研究,2006(8)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智能化防雷产品在通讯基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