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缘 第11期

时间:2022-03-10 12:48:02

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我留着的馒头会被大哥吃了。原因很简单,他用讲故事来交换我的馒头。随着读书多我发现,读书不仅节省馒头,同时还给自己带来和大哥一样的收获。所以那时我读书的劲头十足,找书的劲头更足,所有的亲戚家只要去一定会问别人要书。

进入初中之后,除了自己读书还得给我赋闲在家的爷爷找书。当时班里一位同学的妈妈是中专学校的图书馆馆长,我于是经常去同学家淘书。爷爷每次看书的时候都非常遗憾地告诉我,当年他年轻的时候,他们家里藏书多么丰富,光线装书就有数百册。

进入大学之后,阅读的空间一下子加大了。我读的大学是一个刚刚成立的新校,刚入学时全校不到300人,图书馆的老师几乎认识每一个同学,借书从来不需要借书证也不限定数量,所以那个时候每天下午除了打球就是一头扎进书海中。

到了二年级时开始了书籍收藏,到大学毕业,我和其他同学相比成绩非常一般,但书籍的阅读是其他同学的若干倍,尤其是那时已经有200余本自己喜爱的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的书籍,而真正买书是工作之后。

到了工作单位,新书是可以到单位的图书馆去看,但到地摊会发现有众多非常好的旧书,曾经是自己中学尤其是大学时,读过想买而没钱买的书,于是象征意义的收藏从此开始。

在单位工作十年,除了积累了众多的人生阅历懂得了很多社会知识以外,另外的收获就是有数千本各种版本的我喜爱的书籍。而真正开始有系统的书籍收藏是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下海在北京经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我成了北京琉璃厂的北京书店的常客,像在哈尔滨养成的习惯一样,我会把精力投向旧书。

宋版书是看不到的,但是第一次接触线装书后就会被那种无法形容的优雅,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带来的一切所震撼,而且当时线装书还非常便宜,于是购买了非常多的明刊本、清刊本的线装书。几年下来总共买了有近百套明刊本、清刊本的书籍。

之所以投向旧书收藏还有一个原因,当时出版的书让我感觉更像是商品,传统意义上的书籍概念越来越弱化。传统的、前的书,尤其是民国期间的书,学术及文化氛围极浓,当然线装书就更不用说了。

真正增加我的藏书量是5年前在香港,非常偶然的从朋友的口中得知,香港在柴湾的工业区有一个老书店,藏书众多。去后发现果然如此。这个隐藏在工业区33层厂房中的书屋,仅民国版本的书和前的旧书就有将近30万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于是每次小鸡啄米似的在那淘自己喜爱的书,时间久了老板对我优待,我是唯一可以进他书库随意挑书的人。几年下来民国版本的书从那淘回了有数万册,加上以前自己的收藏已经有了7、8万册的民国版本书籍,自己还是非常开心有如此规模的收藏。

但随着书籍的增多,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是谁还爱读书?而且如何阅读。我发现众多的明刊本线装书,翻起来依然不会有任何损伤,而民国版本的很多的书因为是化学纸浆反而发脆,很容易就破碎。所以很担心这7、8万册的民国书用不了多久就只有收藏的价值,很难有阅读的价值了,那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另一个问题,缺少存放的地方。直到我在草原的牧场会所建成之后,因为会客厅过于空荡,所以随手将几千册的民国书籍存放在那,这让我有了惊喜的发现。几乎所有客人到了以后都会乐意去翻看那些民国书籍。

我知道这十余万册的书籍真正的归属会是在哪,尽管这种归属很遗憾,不是在最需要读书的都市,而是在草原,在一个休闲度假区,但能发挥书的作用也足以让我开心了!

上一篇:《私人飞机》独家对话海丝腾亚太区总裁郑旭光 下一篇:探寻长白云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