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从 不迷失

时间:2022-03-09 08:37:37

全媒体已不是什么新词儿,国内不少省级以上媒体纷纷追求全媒体转型,甚至连地市报也在赶潮,做着全媒体的梦想。最早喊出“全媒体”、喊得最响亮的就是一家地市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何谓“全媒体”?全媒体应有三个含义:一是全媒体集团,指一个报业集团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介形态;二是全媒体平台,指报业集团进行流程再造,组成一个内容共享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多个出口的采编流程;三是全媒体记者,指一名记者拥有多种功能,既能写稿,也能拍照,还能摄像、出镜,什么都会。[1]

全媒体能否成为全体媒体竞相追逐和实践的目标?全媒体真的是媒体转型、发展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对于一般地市报来说,它并非具有神奇功效,如若不慎重,盲目贪大求全,不仅不受其利,反受其害。

地市报追求全媒体无可厚非,但对它必须有深入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追求全媒体是一个砸钱的玩意儿。它的门槛有多高?全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大而全”,吸纳众多的其他形态的媒介,既要办报,又要办网站、视频(电视)、音频(广播),还要办手机报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介的创办、运行、管理需要多少资金?仅建一个网站没有几亿元资金,市场都推广不下去,更何谈赢利。其他形态媒介的引进、建设,形成影响力,同样需要投下大量的资金。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预期的回报往往也是遥遥无期。北京青年报创办北青网,十年后的2009年才实现赢利,况且国内为数众多的媒体办的网站没有赢利甚至亏损。一般地市报的影响力本身有限,其网站往往图个存在的形式或虚名,办好且有影响的就要砸钱,办得一般的没有什么影响力,藉此赢利只是奢想。

追求全媒体往往是一厢情愿的事。地市报所处地域有限,受众有限,不要企望和贪图媒体“大而全”、遍地开花,就能产生正态聚合效应,大而不灵,全而不精,反受其累。近十年来,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不少媒体(包括一些地市报)在追捧中迷失,什么3D报纸、有声报纸、卫星报纸、报纸二维码、电子纸,只是独自迷恋、自娱自乐,最后草草收场,赔钱买教训。

追求全媒体是吃力难讨好的事。地市报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原本有限,办好报纸是头等大事,不可分心做其他可做又难做好的事,创办自己并不熟悉的视频、声频等新媒体,一是没有这方面的渠道优势和人才优势,往往做不到办不好,二是消耗有限的财力和人力,三是跨入“陌生地带”,与熟手、强手竞争,胜算不大。

追求全媒体是回报不太靠谱的事。全媒体现在还多为一块望而充饥的画饼,从全国情况看,全媒体能带给媒体实惠(经济效益)的微乎其微。一则是全媒体渠道建设需要投入,二则是全媒体现在多在转借传统媒体的内容,不仅不能借此赢利,而且还分蚀了宝贵的广告蛋糕。地市报在全媒体建设上没有优势,要实现全媒体真正赢利现在还是纸上谈兵。

既然当下全媒体还不能给地市报带来可靠的赢利模式和实际效果,因此,对于全媒体发展应持审慎的态度,要消除对全媒体盲从化迷恋,简单化模仿,创办了几份媒体或新媒体就简单地认为这就是全媒体,给记者每人配发一个iPhone4,这就是全媒体记者。特别要规避因盲目跟从、头脑发热、不加认证发展所谓全媒体带来的投资风险,对于那些明摆着只是烧钱、不赚钱的所谓“全媒体”行动应缓行或放弃。

“报纸是理性的媒介,电视是情感的媒介,互联网是情绪的媒介”。[2]在当今全媒体还是理想化媒介形态,地市报人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用理性看待和利用正在兴起的全媒体热潮,分辨其利弊,善借其优势,实践证明为优势(优点)的为我所用,其隐含的风险应主动规避和远离。同时大胆引入经过实践检验的全媒体所释放出的全新、快捷、立体、有效的传播形态、渠道和手段,整合人力资源、新闻资源和管理资源,加快媒体自有媒介形态的有效融合,在守好、抓好和做好报纸新闻本业、主业前提下,注重吸引、借鉴、消化、利用全媒体独具的科学、积极、有利、有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加强媒介形态、渠道建设,推进地市报人力资源有效利用与管理、新闻资源有效整合、媒体经济效益最佳化和最大化。

注释:

[1]陈国权:《新媒体拯救报业?》,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2]王正鹏:《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黄冈日报)

上一篇:如何让工作远离情绪化 下一篇: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