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时间:2022-03-09 11:53:48

白沙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 要】在热带海参中,白沙参因其价值高,分布广,养殖密度大、摄食成本低、生长速度快等特点突显出独特而优良的特性。为了更好地推广养殖,提高人工养殖成功率,开展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白沙参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了白沙参的生长习性,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并记录相关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量、密度等)对白沙参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确定了白沙参生长环境因子的适宜参数。长期观察并发现白沙参的生殖习性特征,并探讨了白沙参增殖特性。以期为今后热带海参的育苗和养殖及科研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白沙参;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

基金项目(广东科技计划项(2013B20415006,2014A010101239,2015B020202011);

湛江科技计划项目(2013A03008,2014A03006,2015A01007);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4C26214402640);

白沙参(Metriatyla Scabra)是一种热带海参,在分类上属于J手目、海参科、海参属,又名糙海参、明玉参,俗称白参。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海南沿海,栖息于海藻丛生、沙泥底质的滩涂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食用海参之一。海参作为人类的食品,不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补肾壮阳、益气补阴、通肠润燥、止血消炎之功效,主治肾虚阳痿、肺结核、肠燥便秘、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症[1]。

1 形态特征与食性

白沙参(糙海参)是我国南海易见到食用海参。我国多称为明玉参,广东宝安地区亦称“白参”,澳洲称秃参。白沙参体大肉厚,活体表面粗糙,加工后骨片多,品质佳。白沙参生活时,体长一般为30~40cm,最大可达70cm,体重一般在一公斤,个别会到达5公斤。从形态特点看,沿着腹面中央有一条明显的纵沟,加工后这条纵沟仍很明显。身体背面有无数小疣足,各疣足的基部,常围有白斑,顶端带黑色,个别背面伴有白色条纹,腹面管足退化,散生在整个腹面[3]。

白沙参的食性:白沙参常栖息于沙泥底,海藻茂盛,饵料丰富的滩涂海区,主要以其角手摄取底质表层泥砂中的硅藻、海藻碎片、微生物、原生动物、细菌、贝类的幼贝、虾蟹蜕皮的壳等。研究发现,白沙参也能暂养于硬质的水泥池中。据报道,沉积物中底栖硅藻和细菌是白沙参的重要饵料来源。

白沙参在白天一般活动少,躯体喜欢埋于沙中,摄食量很少,夜间则比较活跃,摄食量也很大。水温可影响白沙的活动与摄食,幼参摄食、生长的最佳水温为27℃~30℃,日摄食量、吸收量均较大,生长也较快;当水温低于20℃时,日摄食量减少,活动量较少,从而导致其生长速度降低;甚至出现日增重量呈现负增值。

2 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

2.1温度

白沙参是一种热带品种,地理分布,分布区温度范围变化也是很大,一般来说,白沙参的适温范围为20~30℃,在实验室,白沙参的耐低温为11~12℃。姚雪梅等(2007)认为,糙海参的适宜水温为20-30℃,最适合水温为25℃。白沙参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最适合水温是有一定的温度差,适温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域的白沙参,对水温的适应也是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别不会很大。本研究是在南方广东地区的研究观察数据,测试白沙参的耐低温能力。

本试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亲参10条,养殖于100L的玻璃缸中,每个玻璃缸养殖2条亲参,养殖两个月,试验选择在南方最冷气温的1、2月份进行。历经年最低温度,最低气温达6℃左右。水温也到最低11℃左右。期间观察和记录海参的生长活动情况:

结果分析,水温对白沙参摄食和生理活动的影响很大,耐低温为11℃~12℃,生长适温为20℃至30℃之间,最适宜的温度为26℃~29℃。浮游虫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6℃~29℃。成参的耐高温较幼参强。水温低于20℃时,白沙参的摄食量明显较少,活动减少,生长缓慢。当水温降至12℃以下时,几乎停止摄食与活动,出现烂皮肤,身体萎缩,严重时出现死亡。

姚雪梅等(2007)认为,糙海参体重的增长与水温的变化密切相关。糙海参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0~30℃,在25℃时生长最快,日增重量和日增重率分别为7.667g和1.48%,而且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在水温15℃时,日增重量和日增重率分别为0.1g和0.022%,有时会出现负增长。当水温达到15℃时,糙海参摄食活动减少,停止摄食,体重不再增加[4]。

2.2盐度

白沙参与多数棘皮动物一样,属狭盐性动物,不耐低盐,盐度生存范围为20~35‰,盐度最适宜范围为27~32‰。白沙参适宜水温为20~30℃,在水温20℃以下时,由于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水温越低白沙参对低盐的忍耐力变弱。相反水温在20℃以上时,对低盐度忍耐力变强。浮游幼虫和稚参的适宜盐度为26.2~32.7‰。

不同地区海域的白沙参的最适合盐度可能因水域不同而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是白沙参生活的水域要求盐度保持稳定,避免盐度变化过大,陡然升降对白沙参的影响较大。选择白沙参养殖的海区要远离河口,避免因河水注入,导致盐度下降过大,对白沙参的造成影响。在池塘养殖的地方,在遇大雨季节,要注意池塘水质盐度的变化,做到及时换水,保持池塘水质盐度的稳定。

2.3耗氧量

白沙参耐低氧性强,一般水体溶氧量维持在5mg/L为宜。成参在水中溶氧量降至1mg/L,幼参降至3.3mg/L以下时,会呈现缺氧反应,表现为丧失附着能力,躯体萎缩,腹部朝上,呈现麻痹状态(王兴章和邢信泽,2000)。在正常活动下,海水中的溶解氧,幼参在3.6mg/L以上,成参在1mg/L以上,成参的耗氧量为0.4~0.8ml/h[3]。人工池塘养殖,水体的溶氧一般保持着5mg/L以上,多为6-9mg/L(杨秀兰等,2005)。

由于白沙参是底栖动物,池底是残饵和粪便堆积的地方,容易出现上下水质不均匀,饲料含有有机质也会溶解部分氧气,造成水体含氧量下降而使水体溶氧量不足维持正常呼吸。所以在培育和养殖过程中应该充气,一般以1~1.5m2一个散气石为宜。既可以增加溶解氧,又可以形成上下对流。

2.4光照

白沙参喜好弱光,回避强烈的光照,有白天潜伏,摄食活动减少,夜间活动频繁,摄食活跃的习性。一般光照强度在800-1500lx 为宜[5],光照过强,对白沙参造成刺激,影响白沙参的生活习性和摄食,导致生长缓慢。而光照过弱,影响海藻的生长,导致生物饵料量偏低,未能给白沙参提供充足的生物饵料,不利于幼参的生长。所以池塘养殖的时候控制光照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光照过强的地方,可以采用太阳网局部遮光,起到调节作用。既有利于海藻的生长,又有利于海参对喜好弱光的环境的生活习性。

2.5密度

白沙参的生长速度在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个体的生长速度也跟培育的密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密度越大,个体生长速度慢,研究发现,主要跟摄食的饵料量、溶氧量、活动空间以及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容易引起病害等有关系。一般养殖密度为:

浮游幼虫的培育密度:初期小耳状幼体的培育密度一般控制在0.3粒/mL, 可根据水质条件和饵料生物条件适当增减, 但最大不能超过 1.0 粒 /mL,到大耳状幼体后期培育密度可达 0.2 粒 /mL~0.4 粒 /mL[6]。

稚参的培育密度:稚参的附着密度以0.1 头 /mL~0.3头 /mL为宜,培育密度过大影响稚参的生长发育,个体生长缓慢,也将影响幼参的出池规格。密度过低则浪费过多的水资源和附着基,增加人工管理的工作量。

幼参的放养密度:幼参的池塘养殖密度一般以0.1头 /mL为宜,过密将影响幼参的成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加,成活率趋于下降。

成参的培育密度:保持合理的成参培育密度是提高成活率和培育质量的关键措施。亲参培育密度不可过大,否则亲参的活动空间较小,不能摄食到足够的饵料 生物,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和生长速度缓慢,体质弱。一般情况下,规格20头/kg一 24头/k g的亲参培育密度为20头/m3一25/m3,规格14头/kg一18头/kg 的亲参培育密度为15/m3,规格6头/kg一10头/kg的亲参培育密度为10头 /m3。

3 生殖习性

3.1雌雄特征

白沙参和刺参一样为雌雄异体,在外形上无第二性征。因此在外形上难以区分其性别,在繁殖期观察生殖腺,其雌雄性生殖腺为橘红色,雄性为乳白色或是浅黄色。生殖腺位于食道悬垂膜的两侧,为一呈多歧的管状分支结构。

3.2产卵季节

白沙参在一年内的产卵期很长,可以在人为限定的条件下产卵,卵子发育速度快,幼体生长速度快等特点。白沙参产卵盛季为10月份下半月至次年2月份,白沙参的排精产卵多在晚间,一般产于晚上20:00-23:00时段内,但有时也有少量的个体在提前或者下半夜产卵。在行殖细胞的排放过程中,几乎都是雄的先排精,然后雌的开始产卵,两者相隔的时间为10-60分钟。产卵排精之前,雌雄个体活动频繁,身体上翻,当头部抬起,左右摇摆,当出现这种现象后不久,即可见到排精和产卵。一般排精的时间也持续20-30分钟。白沙参产卵可分1-3次进行,每次时隔5-15分钟左右。据实践发现,大个体的亲参平均每头一次产卵量为200万-300万粒。产卵量的多少与饲育条件、性腺发育及刺激产卵的效果有关。

为了提高产卵成功的机会,需要50-200头亲参同时一起进行,受精卵的获得方式包括自然排放,解剖法,温度刺激法,阴干流水刺激。国内生产中常用的诱导方法有: (1) 升温诱导法。用人工方法提高海水的温度,使水温较原水温升高3~5°C ,亲参在温度的刺激下即可排精、产卵。(2) 阴干、流水刺激法。将蓄养池内的水排干,使亲参阴干0.5~1.0h ,再用流水缓慢冲流40~50 min ,之后注入新鲜海水,经流水刺激后约1.5~2.0 h ,亲参即开始沿池壁向上移动,活动频繁,不久即可排精、产卵(张群乐等.1998) 。

在国外,控温也是诱导热带种常用的手段之一。James等(1994) 发现将白沙参先在低于周围环境2℃的温度下暂养2d ,然后升温刺激可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2]。

4 结语

随着海参医疗药用和保健价值逐步被人们认同和应用,全球海参需求量大增,带动了海参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海参养殖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为我国渔业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新途径。而白沙参作为我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品种,其营养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成本低,养殖密度大等特点,却迟迟未见大规模人工养殖。本文探讨了白沙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白沙参的生物学特性,为白沙参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养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应加大研究力度开展其相关内容的基础研究,使该领域的技术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廖玉麟. 中国动物志 棘皮动物门 海参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15-117.

[2]张春云,王印庚,等.国内外海参自然资源、养殖状况及存在问题[J].海洋水产研究,2004,25(3):89-97.

[3]田传远,李琪,等.刺参健康养殖技术[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

[4]姚雪梅,王红勇,等.不同水温和水质理化因子对糙海参摄食、生长影响研究.水产科学[J].水产科学,2007,26(5):292-295.

[5]林焕阳.南方刺参人工育苗技术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1):31-32.

[6]张安国,赵凯.北方地区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简介.[J].中国水产,2008,8:58-59.

上一篇:浅议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与机制 下一篇:畜禽疾病治疗用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