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复制框架视角下翻译对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影响

时间:2022-03-09 08:20:12

编码复制框架视角下翻译对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影响

摘 要:基于编码复制框架理论,借助历时双语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考察20世纪前半叶被动语态在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中的历时发展,研究翻译在现代汉语发展变化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总体上,翻译汉语中含“被”的被动语态呈降低趋势;而原创汉语中,却先升高,后降低。(2)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减少欧化成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习惯;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复制了译文的处理方式,造成了汉语的欧化。(3)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编码复制框架理论;现代汉语;被动语态;翻译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3012905

一、引 言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除了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外,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Heine & Kuteva\[1\];Thomason & Kaufman\[2\];Weinreich\[3\])。对于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研究者多关注双语或多语社区中,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语言变化,而对以书面语翻译为载体的间接语言接触却很少谈及。翻译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归结于词汇借译(Loan Translation)。实际上,翻译是语言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目标语原创语言的发展(Kranich et al\[4\](P11))。翻译作为诱因(Trigger)、通道(Gateway)、导管(Conduit)等,在改变目标语原创语言的语法系统和交际规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Koller\[5\](P113));Becher,House & Kranich\[6\](P147-148);Baumgarten\[7\](P2);Baumgarten & zetin\[8\](P293);Cary\[9\](P3)认为翻译承载着发现的作用(转引自Mohamed)。然而,翻译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形式,在语言学和翻译学领域的考察都欠充分(Kranich,et al\[4\](P3))。House\[10\](P36)在研究中明确指出翻译对目标语原创语言发展变化的作用。她认为英语对世界很多语言的影响将是下个世纪研究的重点。

近些年,国外学者考察翻译对目标语原创语言影响的研究逐年增多,考察的文本类型集中于经济文本和商业文本,考察的语种多集中于相近语种之间,如英语翻译对德语原创(Baumgarten & zetin\[8\];Steiner\[11\];Becher,House & Kranich\[6\];Braunmüller & House\[12\],2009;Kranich,Becher,Hder & House,et al\[4\])、法语原创(McLaughlin\[13\])和波斯语原创(Amouzadeh & House\[14\])等的影响。但针对其他文体和语言对(Language Pair)的对比研究相对比较缺乏(Becher,House & Kranich\[6\](P26) )。

国内学者一直都很重视翻译对目标语原创语言即现代汉语影响的研究,尤其是五四时期提倡欧化,借助翻译改造汉语。但对如何欧化及欧化的程度,译者有不同的见解。如傅斯年提出,欧化就是直接用西洋文的款式、方法、词法、句法、章法和词枝(Figure of Speech)(转引自胡适\[15\]);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理想的汉语白话文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过多次试验,翻译正是其中的“试验田”。如赵元任\[16\]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时,力图译得“得神”,从而“这个译本亦可以做一个评判语体文(白话文)成败的材料”。而王力\[17\](P334)指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欧化的语法只是文法上的欧化。他进一步强调,欧化的来源是翻译。并在《中国现代语法》的第六章专门谈论欧化的语法。总之,不同程度的欧化主张,对于初步形成和快速发展的现代汉语影响很大。诚然,五四之后欧化句式的逐渐增多和文言文句式的逐渐少用,受多方面的影响,但本研究只聚焦于翻译这一内部因素。即最先由译者引入译文中频繁使用,逐渐由目标语原创作者吸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欧化语法的表现有多种形式。王力\[17\]认为被动语态的运用最甚。谢耀基\[18\](P18)指出,欧化句式的使用中,最明显的是表示被动的“被”字句普遍使用起来。关于被动语态的欧化,学者(Kubler\[19\];Xiao,McEnery & Qian\[20\];贺阳\[21\];胡显耀、曾佳\[22\];王克非\[23\])论述颇多。上述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语料。被字句的翻译研究离不开英语原语。英语原创中被动语态并非都译成汉语译文中的被字句,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因此,本研究基于编码复制框架理论中的频率复制理论,借助双语平行语料库辅以历时类比语料库,考察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欧化的被字句在英译汉翻译及汉语原创作品中的表现方式,研究汉语白话文初步形成和快速发展时期,翻译可能发挥的作用,即翻译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月第12卷第3期 董元兴,等:编码复制框架视角下翻译对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影响——以被动语态为例 本研究的具体问题有:

1翻译文本和目标语原创文本在被字句的使用中是否有差异,如果有,是原语的渗透(Shining Through)还是受目标语原创语言规范(Normalization)的影响?

2不同阶段,译者是如何处理被动语态的?这种处理是否对目标语原创作家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3被动语态在汉语中的扩大使用,翻译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编码复制框架理论

翻译引起的目标语原创语发展变化研究中,Johanson\[24\]\[25\]\[26\]\[27\]的编码复制框架理论(Codecopying Framework)有很强的解释力(Steiner\[11\])。编码复制框架理论包括整体复制(Global Copying)和选择复制(Selective Copying)。整体复制指的是基本编码语言(Basic Code)会全部复制模型编码语言(Model Code)的某些词或某类词的语音、语义、搭配和频率,它主要指词素方面的复制,如一些外来词或音译词。选择复制指基本编码语言有选择的复制模型语言中的语音、语义、搭配或频率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复制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全部复制和选择复制图示

选择复制在语言接触中运用得更频繁。选择复制包括词形复制(Material Copying)、语义复制(Semantic Copying)、搭配复制(Combinational Copying)和频率复制(Frequential Copying)。其中频率复制(Frequential Copying)通常呈现为某些结构的使用频率增加或减少;或保留原有结构,功能或语境发生了变化。频率复制总是伴随着某些语言学标记的过多使用或过少使用;如果某一创新的语言形式经过长期频繁的使用,这种语言形式会固定下来。翻译引起的语言变化通常也遵循这一轨迹。首先,译文中大量使用原创中的某些语言学特征(这些特征通常有别于目标语原创语言,有时被看作一种创新的语言学结构),目标语原创语言会借鉴、吸收(Adopt)译文中这些高频出现的、创新的语言学结构,进而扩散(Diffuse)到整个目标语原创语言中,最后作为目标语原创语言的一部分固定下来。上世纪前半叶的大多数译者既从事翻译,也进行大量创作,如巴金、鲁迅等,因此他们更容易在创作中频繁复制译文中各种创新的语言形式,如被字句的使用即是一例。

三、研究方法

学者Lindquist\[28\](P98)、Steiner\[11\](P336)指出:频率变化是语言变化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语料库研究最有意义的成果也在于研究语言变化(Leech\[29\])。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首先建立文学文本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文本集中在1930—1948年。平行语料库如:《呼啸山庄》、《鲁宾逊漂流记》、《红字》等,共计383 403个字/词,所有语句经人工校对后都达到句子平行,英语采用CLAWS进行标注,汉语采用中科院ICTCLAS2008标注。汉语原创文学语料库,共计2 979 113个字,包括《生死场》、《创世纪》、《四世同堂》等文本,也采用中科院ICTCLAS2008标注。为了更好地比较汉语原创语言的发展,我们建立了晚清汉语原创文学语料库,主要涵盖晚清时期作品,如《儿女英雄传》、《红楼梦》和《浮生六记》等,代表欧化前的语言特点,库容为3 400 614个字。

根据Quirk\[30\](P160-161),英语中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be+动词过去分词和get+动词过去分词两种形式,但get+动词过去分词的情况大多用于非正式英语中,出现频率也远远少于be+过去分词的情况。同时,其他半被动语态,如remain、turn等动词加过去分词,出现的比率更小。Leech\[29\](P164)的考察表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be+分词有减少的趋势,而get+分词略有增加。基于此,本研究首先考察be和get表被动的情况,结果发现所考察的语料中get+分词表被动的例子较少,整个语料库仅出现了5例,且译文中都翻译成主动语态,因此,这种方式的被动语态忽略不计。本研究只考察be+分词表被动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对比被动语态在汉语译文和汉语原创文本中的发展,本研究历时考察了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据收集的语料,分为三个阶段,即1930—1934年、1935—1938年和1942—1948年;晚清时代的文学作品语料库作为参考库,对比考察汉语原创文学受翻译语言影响前后的变化频率。

本文中首先运用正则表达式\S+_VB\w*\s(\S+_R\w*\s)*\S+_VVN\s,查找英语原文中所有涵盖被动语态的句子,考察它们的翻译方法;其次,查找译文中含有“被”的被动语态(去掉“被”做名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对被动语态的历时考察,总结不同阶段,原创作家使用被字句与译者处理被动语态的关系,研究翻译可能在目标语原创文学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四、结果和讨论

(一)频率考察

首先,考察英汉平行语料库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英语原创、汉语译文中被动句的比例,以及英语

原创中被动语态翻译为汉语被字句的比例/千字

时代 库容 英语原创

中的被动

比例/千字 汉语译文

中被字句

比例/千字 英语被动

语态翻译

成被字句的

比例/千字

1930—1934 23 342 141 180 086

1935—1938 21 877 170 137 087

1942—1948 63 214 145 082 033

考察历时类比语料库,可得出汉语原创作品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如表2所示)。

表2 汉语原创作品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

时代 库容 汉语原创中被字句比例/千字

晚清 3 400 614 049

1930—1934 484 250 056

1935—1938 822 167 107

1942—1948 1 672 696 069

将表1、表2制成柱状图,如图2所示。

图2 译文中被动的比例、英语原创翻译成被字

句的比例和汉语原创中被字句的比例

注:系列1汉语译文中被字句比例/千字,系列2英语被动语态翻译成被字句的比例/千字,系列3汉语原创中被字句的比例/千字。

从柱状图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汉语译文、汉语原创以及被字句翻译的历时变化。总体上说,译文中被字句的使用呈下降趋势。1935—1938年,汉语译文中被字句的使用甚至超过了英语原创中被动语态的比例,可能是译者过多地复制了英语原创中的被动语态。被字句的过多使用,导致译文中出现大量不地道的用法;但被字句的比例在40年代大量减少,表明译者有可能在不断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原创语言规范。汉语原创中被字句的比例为:先升高,后降低。40年代初,汉语原创与译文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最为接近,逐渐走向一致。表明汉语原创作家复制了译文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根据目标语原创语言的规范,不断调整;这与Kubler\[19\](P93-97)考察巴金《家》的发现不谋而合。初版的《家》中有272处被动句,1957年修订版中修改、删除了116处之多,其中的被动句或删除,或省略,或改为主动句。从某个层面上说明了,为了更好地适应目标语原创语言的写作规范,译者和原创作家都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形式,既保留了传统,又促进了创新。

图3可以更清楚地表明译文和汉语原创中被字句的发展趋势。

图3 不同阶段汉语译文和汉语原创被字句的比例

检索发现,总体上,不同时期,汉语译文中被字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30年代前半期使用最多,达到每千字180;1942—1948年间,使用最少,几乎与原创文学持平。晚清开始,原创文学中被字句的使用大致呈上升趋势。1935—1938年间,使用频率最高。一方面,表明创作过程中,汉语原创作家不断复制译文中被字句的频率,过多使用含“被”的标记。在英语原文的渗透(Shining Through)下,译文复制原文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进而,汉语原创复制译文中的使用频率。同时,译文中被字句的使用也要适应汉语原创的规范(Normalization),因此,译者和作家都在不断调整语言形式,40年代左右,译文和原创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趋势和频率基本上达到了一致,表明经过一段时间,这一语法标记已经逐渐被现代汉语接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了。

(二)翻译对被动语态使用频率的影响

我们通过考察发现,无论哪个时代,汉语原创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都超过了晚清,总体上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诚然,这与汉语自身的变化有一定关系,而社会因素也有可能导致被字句出现增多的趋势。在现代汉语初步形成,还未定型的发展初期,翻译作为一种“改良”汉语的催化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发展。译文中被动语态的减少,表明译者作为一种双语使用者,在介绍和引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尽量使之更加符合译语的规范。因此,译文中被字句使用下降的趋势持续到40年代末期,直至使用频率基本上与目标语原创一致。而目标语原创文学作家,大多都受到翻译的影响。即模仿或复制翻译中的表达形式。

翻译过程中,如果译文中被字句使用的少,表明译者有可能更注重目标语原创的写作规范,尽量与目标语原创的写作规范一致;反之,则表明译者有可能更注重英语原创的规范,更倾向忠实于原文,注重忠实翻译。翻译是新兴语言方式的试验田,但新兴语言方式是否能够成功,还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大众是否接受它。

五、结 论

本文主要考察了20世纪前半叶被字句在翻译文本和汉语原创文本中的使用情况,通过考察,发现:(1)总体上,译文中被字句呈下降趋势。表明双语使用者,既引进创新的表达方式,又尽力促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原创语言的规范。(2)汉语原创中被字句先升高,后降低。表明创作中,原创作家在符合目标语原创写作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复制译文中创新、高频出现的表达方式。

五四时期,目标语原创语言汉语白话文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即初步形成和快速发展时期,翻译的作用更加凸显。同时,20世纪前半叶,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翻译就更值得关注。在现代汉语的初步形成过程中,翻译起了诱导作用,引进了新的语言形式。尤其是在频率的使用上,汉语原创作家复制了译文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在原创文学中进一步促进了它的使用和发展。本研究验证了House\[31\]、Neumann\[32\]等的观点,翻译在目标语原创语言的发展变化中,起着通道(Gateway)的作用。本研究仅限于20世纪前半叶的文学文本,其他阶段的其他文体的语料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 Heine,B.,T.Kuteva.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M\].Cambridge Univ.Pr.,2005.

\[2\] Thomason,S.G.,T.Kaufman.Language Contact,Creolization,and Genetic Linguistics\[M\].Univ.of California Pr. on Demand.1991.

\[3\] Weinreich,U.Languages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M\].NY.1953.

\[4\] Kranich,S.,V.Becher,S.Hder,J.House.Multilingual Discourse Produc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Co.2011.

\[5\] Koller,W.bersetzungen ins Deutsche und ihre Bedeutung für die deutsche Sprachgeschichte\[A\].In W.Besch,A.Betten,O.Reichmann,S.Sonderegger (eds.).Sprachgeschichte:Ein Handbuch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 und ihrer Erforschung(pp.112-129)\[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

\[6\] Becher,V.,J.House,S.Kranich.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communicative norms 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in translation\[A\].In K.Braunmuler,J.House(eds.).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Language Contact situations(pp.125-151)\[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7\] Baumgarten,N.The Secret Agent:Film Dubb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on German Communicative Preferences.Towards 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use in Visual Media\[D\].Unpublished PhD Thesis,Hamburg:University of Hamburg,2005.

\[8\] Baumgarten,N.,D. zetin.Linguistic variation 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in translation\[A\].In P.Siemund,N.Kintana(eds.).Language Contact and Contact Languages(pp.293-316)\[C\].John Benjamins Pub.Co.,2008.

\[9\] Mohamed,A.M.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Arabic into English and French\[D\].Unpublished PhD Thesis,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2006.

\[10\]House,J.Moving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In K.Bührig,J.House.D.T.Thije(eds.).Translational Ac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p 7-39)\[C\].Manchester:St Jerome.2009.

\[11\]Steiner,E.Empirical studies of translations as a mode of language contact\[A\].In P.Siemund,N.Kintana(eds.).Language Contact and Contact Languages(pp.317-346)\[C\].John Benjamins Pub.Co.,2008.

\[12\]Braunmüller,K.,J.House.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Language Contact Situations(Vol.8)\[C\].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13\]McLaughlin,M.Syntactic Borrowing in Contemporary French: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News Translation\[M\].Oxford:Legenda,2011.

\[14\]Amouzadeh,M.,J.House.Translation as a language contact phenomenon:The case of English and Persian passives\[J\].Languages in Contrast,2010,(1).

\[15\]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

\[16\]Carroll,L.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赵元任,译.商务印书馆,1922.

\[1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8\]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2001,(001).

\[19\]Kubler,C.C.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M\].Student Book Co.,1985.

\[20\]McEnery,T.,P.Xiao.Pass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J\].Language in Contrast,2006,(1).

\[21\]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2\]胡显耀,曾佳.翻译小说“被”字句的频率、结构及语义韵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

\[23\]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24\]Johanson,L.Codecopying in immigrant Turkish\[A\].In G.Extra,L.Verhoeven (eds.).Immigrant Languages in Europe (pp.197-221)\[C\].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3.

\[25\]Johanson,L.Framechanging codecopying in immigrant varieties\[A\].In G.Extra,L.Verhoeven(eds.).Bilingualism and Migration(pp.247-260)\[C\].Walter de Gruyter,1999.

\[26\]Johanson,L.Contactinduced change in a codecopying framework\[J\].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ology Language,2002,(86).

\[27\]Johanson,L.Remodeling grammar \[A\].In P.Siemund,N.Kintana(eds.).Language Contact and Contact Languages(pp.61-80)\[C\].John Benjamins Pub.Co.,2008.

\[28\]Lindquist,H.Corpus Linguistic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English\[M\].Edinburgh Univ.Pr.,2009.

\[29\]Leech,G.,M.Hundt,C.Mair,N.Smith.Change in Contemporary English:A Grammatical Stud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30\]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Pearson Education India,1985.

\[31\]House,J.Linking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and German translated and original text\[A\].In S.Kranich,V.Becher,S.Hder,J.House(eds).Multilingual Discourse Production: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pp.163-181)\[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Co.,2011.

\[32\]Neumann,S.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s on EnglishGerman language contact\[A\].In S.Kranich,V.Becher,S.Hder,J.House(eds).Multilingual Discourse Production: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pp.233-255)\[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Co.,2011.

(责任编辑 燕 祥)第12卷第3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2 No3

2012年5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12

上一篇:信息平台的概念、结构及三大基本要素 下一篇:公共行政研究的定量推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