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换流站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及优化研究

时间:2022-03-09 03:52:34

某换流站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及优化研究

[摘要]本研究根据工艺专业推荐的换流站总平面布置方案,结合本工程地质条件及上部结构荷载特点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充分体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换流站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述

某换流站长656.0m,宽428.0m,围墙内总占地22.2159hm2,站址所处属于丘陵地貌,整体上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其间分布有狭窄、弯曲的洼地或沟谷,沟谷处多为人工开挖的鱼塘,其间洼地、沟谷等地段存在淤泥质土、松散粗砂等软弱土,和冲洪积、坡积可塑状粉质粘土等中软土。站址自然高差约55m,自然坡度8°~18°场地平整后最大填土高度约24m,属于中软场地土。

2 工程地质条件

站址上覆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坡残积成因的粘性土,低洼地段分布有浅层浅层冲淤积淤泥质土、冲洪积砂土和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各种不同风化等级的燕山期花岗岩。各岩土层特征描述如下:

2.1冲淤积淤泥质土(层号②):深灰、灰黑色,饱和,软塑,冲淤积成因。该层厚度约为1.8m,标贯击数一般1~3击。

2.2冲洪积砂土和粉质粘土

(1)粗砂(层号③1):灰白,褐黄色,饱和,松散,局部呈稍密状,冲洪积成因。该层厚度约为2.0~2.3m,标贯击数8~12击。

(2)粉质粘土(层号③2):灰黄、灰褐色,潮湿,可塑,冲洪积成因。该层厚度约为1.5~1.9m,标贯击数6~10击。

2.3坡积粉质粘土(层号④):褐黄、棕黄色,潮湿,可塑状态,部分地段呈稍湿,硬塑状态,坡积成因。该层厚度约为2.8~4.0m,标贯击数5~14击。

2.4砂质粘性土(层号⑤):灰黄、棕黄色,局部间灰白色,粘性差,手捏易散,多呈稍湿,硬塑状态,局部呈可塑或坚硬状,残积成因。该层厚度约为1.0~14.8m,标贯击数8~27击。

2.5场地内基岩为燕山期花岗岩,按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和微风化四个等级,标贯击数大于30~48击。

3 地基处理方案

3.1 场地平整概况

平整后,绝大部分±800kV直流配电装置场地、大部分500kV交流配电装置场地、交流滤波器场地西侧及东北角局部,自然标高低于场地平整标高,这些区域为填方区,其余部分处挖方区。填方区最大填土厚度达24.0m,平均厚度约12.0m。换流站围墙内挖方、填方区分布见图3.1-1。

图3.1-1 换流站围墙内挖方、填方区分布图

各功能分区填方比例见表3.1-1。

表3.1-1换流站各功能分区填方区比例(m2)

3.2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本工程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范围为:填方区、上述软弱土及中软土场地。填方区面积约125432m2,占整个场地的52.6%,且布置有阀厅、主控楼等换流站中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重要建(构)筑物,故填方区填土处理是整个地基处理方案的重点和关键。结合本工程特点及以往工程经验,填方区地基处理有以下几个方案:

(1)强夯方案。强夯法是振动、挤密地基处理的一种类型,将重锤(通常8吨~30吨,最重可达200吨)从高处(一般8m~20m,最高可达40m)自由下落,对地基施加很高的冲击能(1000kN•m~8000kN•m),反复多次夯击地面,给地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振动,使土体结构破坏,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通过裂缝排出孔隙水和气体,地基土在新的状况下固结,从而提高承载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

(2)分层碾压+桩基础方案。场地清表除淤后,采用碾压振动设备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分层填筑至场地设计标高,地基上部的建(构)筑物基础采用桩基础。本工程场地下伏强风化~微风化花岗岩⑥2、⑥3、⑥4端阻力大,分布连续性好、厚度大,标贯击数一般大于50,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建议采用摩擦端承桩。本工程可考虑的桩型可分为预应力管桩、预制方桩、钻(冲)孔灌注桩、钻(冲)孔灌注桩等。

以高端阀厅为例,单柱轴力标准值4800kN,桩基方案的经济比较如下:

表3.2-1高端阀厅单柱基础造价比较

从上表可知,阀厅采用预应力管桩造价最低,如采用300mm、400mm桩进行灵活组合,预应力管桩方案的经济性会更进一步突出。综上所述,换流站采用预应力管桩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本工程桩基采用预应力管桩方案。

(3)分层碾压+长短桩复合地基方案。场地清表除淤后,采用分层碾压和重夯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至基础底面,并由长短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采用刚度较大的长桩承受主要建(构)筑物大型集中荷载,并打入柔性或散体材料短桩挤密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承受小型、局部均布荷载。

对上述三个方案进行经济比较,见表3.2-2。

表3.2-2地基处理方案经济比较

从上表可知,各种地基处理方案总造价从高到低依次为:复合地基方案桩基础方案强夯方案。即强夯方案总造价最低,其它两种地基处理方案总造价比强夯方案各高出0.8%和159.0%。

采用强夯处理后,阀厅、主控制楼等站内重要建(构)筑物,对地基承载力要求大于220kPa、地基变形控制较严格,这些重要建(构)筑物仍需采用桩基础,强夯方案在原基础上需增加费用129.11万,强夯方案总造价为1304.94万元,费用将超过桩基础方案。综上分析,本工程地基处理主要采用分层碾压+桩基础的方案。

3.3预留地基地基处理方案优化

预留扩建的交流主变及35kV交流配电装置场地、220kV交流配电装置场地全部处于填方区,总填方面积19442m2,填土面积不大,最大填土约24.0m。该区域本期所需建设构支架及设备基础数量较少,主要为远期扩建预留场地。由于布置于该区域的构支架及设备基础荷载不大,基于以往工程经验及强夯法的特点,拟对该区采用强夯法进行加固处理。处理后的人工地基可作为该区的建(构)筑物基础的持力层。两种方案比较如下:

表3.3-1 预留场地基处理方案经济比较

由于这些区域主要为远期扩建预留场地,采取强夯地基处理方案,一方面解决了站区挖方石方的回填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预留场地可经长时间的固结,沉降趋于稳定,基础处理简单。

4 结论

换流站占地大、在电力系统中地位重要,地基处理费用高,因此必须重视地基处理方案的比选和优化,以符合工程造价较优、工期较短的要求,达到电力工程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快速的建设目标。

上一篇:关于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阐述 下一篇:关于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