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抗体致交叉配血不合一例分析

时间:2022-03-09 03:00:28

不规则抗体致交叉配血不合一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7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2

笔者对一名消化内科AB型血型患者进行凝聚胺交叉配血时发现配血不和,表现为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在排除冷凝集、肝素的干扰因素后,立即做抗体筛查:不规则抗体II、III号阳性,进一步做抗体鉴定试验,发现患者已产生了Rh-血型系统的IgG抗-C和抗-E联合抗体。为了患者能安全输血,选择不含有C、E抗原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相合后输注,没发生不良输血反应。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临床诊断: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曾于2015,2016年几次来我院就诊,每次输入“AB”型Rh(D)+去白悬浮红细胞3U,无任何不良反应,10天后出院。该患者与今年2月5日因消化道出血,再次入住我院消化内科。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RBC)2.3x109//L,血红蛋白(Hb)30g/L,大便潜血试验(OB)2+。患者面色萎黄,严重失血性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临床医生申请输注红细胞4U,我科在给予同型凝聚胺介质配血时发现主测凝集现象,在排除了冷凝集、肝素的干扰因素后,发现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于是又对患者血样做进一步分析。

2.血型血清学检查

2.1 仪器和试剂: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和TD-3A型血型血清学用离心机均由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血型试剂卡及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检测卡,ABO反定型试剂盒(人血红细胞)由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抗A与抗B、抗-D、抗-C、抗-c、抗-E与抗e筛选细胞,细胞血型抗体鉴定细胞均购于上海血液生物医药公司;凝聚胺试剂由珠海贝索公司提供。

2.2 红细胞血型鉴定:患者血型为AB型,Rh血型为ccDee。

2.3 抗体筛查及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与抗体鉴定的方法按试剂说明书及文献[1]操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通过抗人球蛋白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抗体筛查,其结果II、III号阳性,进一步取患者血清分别与谱细胞(1-10号)2s1加入抗人球蛋白卡中,放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15min离心。患者血清与谱红细胞中的10个细胞反应结果如下:

1(+)、2(+)、3(2+)、4(2+)、5(+)、6(-)、7(-)、8(2+)、9(-)、10(+),根据试剂厂家提供红细胞反应图谱,可以推断该不规则抗体为IgG抗-C和抗-E的联合体。

2.4 患者血清与供血者标本随机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主测发生凝集,交叉配血不合,进一步用IgG型抗-C和抗-E血清对去白悬浮红细胞进行筛选,选择不含有C、E抗原的供血者,即去白悬浮红细胞4U,经凝聚胺介质配血,主、次侧均无凝集及溶血现象,配血相合。

在给该患者输血的过程中,末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3.讨论

当交叉配血试验中出现配血不合现象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供血者和受血者的标本是否有错,ABO定型是否有误,进行抗体筛查和Rh血型鉴定试验。其次,应该注意是否存在特异性未知的同种抗体或是特异性同种抗体。由于ABO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有:受血者自身血清中存在免疫性疾病产生的抗体或是由于反复输血、有妊娠史等产生不规则抗体;药物、冷凝集素以及血浆蛋白紊乱等致使红细胞出现聚集现象,并对交叉配血结果产生干扰,导致交叉配血不合[2-3]。本院这例患者就因多次输血,才使自身产生了不规则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现象。人类红细胞膜上抗原性最强的两种血型系统ABO和Rh血型。Rh抗原中以D抗原为最强,仅次于A和B抗原的抗原强度,接着依次为E、C、c、e[4]。Rh抗体中除天然的抗-C和抗-E外,多由外界的RBC免疫刺激所生产,其中多数为IGg.免疫早期也会出现少部分的IgM..本例患者Rh血型为ccDee,缺乏C和E抗原,在长期的输血过程中,由于含有C和E抗原的RBC被输入患者体内,其自身机体产生了免疫性抗-C和抗-E抗体,再次输血时,就出现交叉不合现象。

综上所述对有输血史及妊娠史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时,一定要在盐水介质的基础上做凝聚胺或人球介质的交叉配血,尤其对抗体筛查阳性、交叉配血又不合者进行Rh系统5种抗原筛查,以规避IgG抗体、Rh抗体造成的输血反应的发生,从而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66-270

[2] 孔庆芳.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统计分析[J],中国医药现代远程教育;3010,8(15):89-90

[3] 李忠俊,滕本秀,郑月明.102例配血不合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2):2058―2059

[4] 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3-69.

上一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老年... 下一篇:困境与出路――新常态下的医学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