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主话题教学法

时间:2022-03-08 07:07:17

《云南的歌会》主话题教学法

以往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的时候,总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进行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虽然也能将“美点”品析出来,但总觉得把云南歌会的整体美“肢解”了。

于是,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主话题设计来主导教学,用主话题来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方向。也就是用精、少、实、活的话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以达到高效目的。《云南的歌会》主话题教学可采用如下的设计进行。

例一:品味《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我们可用三句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特色鲜明,第二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生动!第三句话是这篇课文表现的云南人民的生活有趣。有了这三句话,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可提炼成三个主话题:特色述说、美点欣赏、文中之最。

完成第一个话题可在学生速读课文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在师生互动中体验本文的特色:全文以唱歌为线索联系起来,歌会、唱歌贯串始终;文中云南人民的生活内容相当丰富,对抗的、才情智力大比拼的赛歌、即兴的、自然成趣的漫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的传歌、学歌,无不令人神往;人物描写典型有代表性,融合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语言有地方色彩,很多词语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片段描写精彩纷呈的,或浓墨重彩,或工笔描绘,令人难忘。

完成第二个话题可把目标锁定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美点欣赏”的方法:从字、词运用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等进行挖掘欣赏。在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品析后全班交流。要重点体验天蓝、花美、鸟鸣和唱歌女孩的关系,懂得作者刻画优美环境是为了映衬人物优美的歌声。

完成第三个话题是为了拓宽课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体验沈从文先生对故乡人民的热爱。感受云南这个美丽的民歌之乡的歌美、景美、人美、生活更美。教学中教师先让同学们寻读课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代表主题发言,以“文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最……的风俗”“最……的场面”等。

这样的以“特色概说――美点欣赏――文中之最”三个主话题连贯全篇文章的教学,形成三个学生自主活动丰富的教学板块,综合得到了加强,简化了文章的头绪,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话题、都能形成一次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引领学生尽力抵达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例二:仔细研读《云南的歌会》,不难发现沈从文先生在文中有两处提到“意思”一词。第一处是第四段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一句;第二处是第五段的“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一句。由此看来,“意思”一词可算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们就可用“意思”为话题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进行“发现意思――有没有意思――作家的意思”的整体设计。

1.我发现了“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请以“我发现了文中有意思的地方,它是 的句式发表自已的看法。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内容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味。

2.到底有没有“意思”?有读者认为《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认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你是否赞成?设置这个问题,是想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把学生的注意点引导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到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另外还可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的原因是因为有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而使山路漫歌显得那么素朴、真挚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是什么?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对照原文发现教材省略了“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这一句话。教学时可引出这段文字,目的在让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本话题设计的妙处有二个方面。首先在于“意思”这个“教学切入点”来源于教材,能快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其次,从有意思到是否没意思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充满变化与生机,从而让整个课堂呈现出起伏变幻的曲线之美。

桂良金,教师,现居浙江浦江。

上一篇:浅谈筏板基础控温施工技术 下一篇:第30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