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8 10:31:59

“抛锚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以旋律、节奏、和声等构成声音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情绪,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位。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音乐教育根据幼儿发展需要的特点,通过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熏陶,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建立起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审美的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在活动时间上由教师决定和控制,音乐教学活动由教师发起和推动。教师会受事先选择好的教学目标的驱使来引导幼儿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需要发现和重组信息,他们只是活动的回应者,按教师的期望回答出教师预期的理想答案。这种直接的音乐教学难以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幼儿的音乐需要,活动的动机主要由教师诱导而不是由幼儿内在发动,活动的选择权也在教师而不在幼儿,因此难以真正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难以培养幼儿的音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找寻一个能够支持和满足幼儿发展的理论,建构一个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潜能发展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就极为必要了。下面笔者以“抛锚式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实施。

“抛锚式教学”,亦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抛锚”是指确定真实事件的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聆听教师或其他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由五个环节组成:

l.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创设的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所学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该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的资料、从何处去获取有关的信息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根据“抛锚式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会讲故事的乐器》的活动案例。

随着幼儿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经验、理解体验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幼儿对乐器的了解与把握,在让幼儿感受使用乐器时配合不同的力度、速度、节奏以及音色方面的变化后,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就会更加丰富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让幼儿运用不同的乐器所营造的声音给故事配乐或者按照不同的乐器声音来创编故事,以此来扩展幼儿的视野和幼儿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就是为了用音乐本身去打动幼儿的心,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音乐的启蒙,使幼儿在生动有益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各种心理品质,发展音乐潜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上一篇:有关自制玩教具的几点心得 下一篇:如何指导家庭开展亲子阅读的方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