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

时间:2022-03-08 06:02:48

读——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

我国拥有绵绵数千年的灿烂文化,那活泼恬静、充满田园风情的远古歌谣《诗经》,博大精深、格高境阔、把漠漠穹空作掌上观、闪射着哲理光芒的先秦散文,犹如江河出峡、百川灌海、气象万千的唐诗,情深、意婉、空前繁荣的宋词……它们五彩斑斓,是一座座文坛高峰,是一个个千古美丽而神奇的世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取其精华,培养跨世纪人才极其重要。早在3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们为什么这么推崇“读”呢?我想,至少有如下几个因素:

1.非读,无以培养语感。学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养成了语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都容易提高了。

2.非读,无以激发美感。让学生懂得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增强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

3.非读,难以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好的文章,常常充溢着不容置辩的思辨力量。

明确了“以读为本”的重要性,就该研讨怎么读了。显然,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行;无论长文短文,都采取一样的读法不行;不作指导,完全放手让学生读也是不行的。我们知道,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的知识多,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读法。大体来说,应分为如下四种:

1.对那些篇幅不长的传统名篇,应以诵读为主。其方法是老师在对文章的背景、难点作些必要的介绍和疏通之后,便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背诵。以诵读为主的文章切忌讲的过多、过细,许多东西应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己领悟,有些甚至是在学生背熟之后才慢慢揣摩出来的。但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对记忆的技巧作适当点拨,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语气语调。教师宜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

2.对那些篇幅较长的名篇,可采取“通读+诵读”的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教者宜先指导学生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要求诵读重要段落。《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诵读蔺相如对秦王说的两段话和对门客说的一段话。对这类文章,通读部分宜讲得稍详一点,要求背诵的段落不宜讲得太多,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揣摩。

3.对文字较艰涩、含义较深刻的文章,宜采取“研读+诵读”法。如教学鲁迅的文章,朱光潜的美学论文等时须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研讨,在学生明白文章大意、作者采取的基本方法及语言特点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

4.对于文字较浅显、篇幅又较长的文章,则宜采取速读法。前面讲过,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必须学会以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信息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既要采取多种措施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一些典范的文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因而,教给学生一些速读的技巧,利用典型材料,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速读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在指导速读时,一要授之以法,如找中心句法,找重要信息法等;二要规定时间和任务,或要求几分钟读完,回答几个问题,或要求写内容提要、写结构提纲等。

以上几种方法,当然不是孤立的使用,宜配合着使用,如用“诵读法”读的文章,宜先用速读了解大意,再熟读成诵,对文中重要问题也可采用研读法讨论,每篇文章只须确立一个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在语言教学中,都须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即以“读”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提高素质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坚持了以读为本,坚持“三个为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上一篇:关于诗歌教学的几点反思 下一篇:唯才是举真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