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水稻旱育垄栽湿培的农业气象效应

时间:2022-03-08 03:09:00

山区水稻旱育垄栽湿培的农业气象效应

摘要:根据山区高山水稻栽培中存在的低温冷害等主要气候生态问题,设计了一套“旱育垄栽湿培”组合栽培法,本文总结了这一栽培方法的农业气象效应。

关键词:水稻;三寒田;旱育垄栽湿培;农业气象效应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1998-1999年在舒城县城冲乡金盆村进行,试验地海拔高度550m,供试品种中籼杂交组合汕优63。试验田位于垄田顶部西坡,土质为潜育型,冷泉水灌溉。试验设旱育垄栽湿培、旱育平作水培、水育平作水培3种主处理,另设宽垄和窄垄、单株和双株栽插辅处理,均作5次重复。同时还作了冷浸田、烂泥田和沙土田栽培的对比。小区面积66.6m2。同期播种,旱育秧床为菜地,水育秧床为水田,播后均覆膜管理。垄栽区拉绳作垄,宽垄宽70cm,窄垄宽30cm,沟宽和深均为30cm,宽垄栽插4行,窄垄2行,株距10cm。平作行株距20×10cm。湿培法整个生育期保持沟水。

2、结果与分析

2.1 土温、水温和近地面气温

表1表明,“旱育垄栽湿培”处理的土温、水温和近地面气温在不同时期都要高于其它两种处理,其中以畦面(或土面)、畦面下(或土面下)5-10cm的差值最大,平均最高2℃左右,近地面气温差异较小,平均高1℃左右。在时段上,返青期和齐穗期较明显。“三温”的提高,使水稻田的小气候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其直接原因就在于垄栽配合湿培,一是使畦面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阳光照射,二是减少了冷泉水长时间对土层的浸泡。

2.2 生长动态与产量性状水稻“旱育垄栽湿培”组合栽培法的主要特点,是改善了水稻生长的立地条件和小气候生态环境。因此水稻表现为根系发达、生长旺盛、生育期提前(见表2)。与“旱育水培”相比,移栽期一致,返青期提前3天、始穗期和齐穗期提前8天,全生育期缩短6天。与“水育水培”相比,移栽期一致,始穗期提前了13天、齐穗期提前12天,全生育期缩短10天。说明“旱育垄栽湿培”栽培技术可使水稻壮苗早发,加快生长发育速度,对抽穗开花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旱育垄栽湿培”的安全齐穗期至成熟期的时间比对照有所延长,表明籽粒灌浆充实时间较多,这是千粒重、穗粒数有所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3列出了不同试验组合的产量性状构成及其产量。可以看出,水稻“旱育垄栽湿培’组合栽培的产量性状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成穗率及有效茎数增加较为明显,成穗率比“水育水培”法增加11.5个百分点,有效茎数多8.2万。

表4表明,“早育垄栽湿培”处理中,垄宽和插秧株数的产量性状也有不同的表现,其中成穗率以窄垄双株和宽垄单株较高,有效茎数以双株较高,千粒重以窄垄较高,而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以双株较高,其中窄垄双株最高。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窄垄通风透光性能较好,使边际效应增加,而中高山区热量条件的相对不足,限制了秧苗的分蘖,使得双株比单株获得较多的有效茎,试验表明,要多4万株/亩。

2.3 气候条件结果表明,“旱育垄栽湿培”在生长后期的抽穗以后日均均气温要高于另两种处理1.3-2.1℃,因此,采用“旱育垄栽湿培”方法种植的水稻要比传统方法提前7天左右,抽穗期间的温度较高使安全齐穗的保证率大为增加,不易遭受“青疯”灾的危害。“旱育垄栽湿培”在抽穗以后的降水条件也得到改善,降水量大于另两种处理40mm左右,这是因为整个生育期前移的结果,从而可有效地避开这一地区频繁出现的“夹秋早”的威胁,满足水稻抽穗这一需水第二高峰的需求。

3、小结与讨论

(1)旱育秧选地高爽、土质疏松,加上薄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比膜外要高0.5-3.0℃。移栽后“旱育垄栽湿培”在不同的生育阶段的土温、水温和近地面气温要比其它处理高2℃左右。通过改造后的田块随“三温”提高,同期的水稻有效积温可增加100℃.d上下,从而可提前成熟7天左右。

(2)在“旱育垄栽湿培”处理中,旱育秧因温度提高、土墒适度,易于培育出带蘖壮苗,在大田垄栽后,光温水配合较好,缓苗期短,分蘖迅速集中,有效茎提前形成,光合面积增大,光合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效穗、千粒重、穗粒数的形成,试验中最终产量要分别比“旱育平作水培”和“水育平作水培”高38.26%和95.38%。

(3)旱育秧因透水透气性好,升温快,保温强,改变了常规方法易于出现的渍涝、烂秧危害。旱育秧可提前播种,育秧期可适当延长而不会现现老龄秧,因而育秧期长短有较好的伸缩性,在插秧缺水年份,可适当延长秧期待水,从而在我地南部山区春旱越来越频繁的局面下,把握抗旱主动权。

垄栽在增加有效积温的同时,使水稻安全齐穗期提前,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开秋季低温危害。

上一篇:与比亚迪涨停失之交臂 下一篇: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