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周村旱码头

时间:2022-03-07 05:30:08

活着的周村旱码头

从济南出发乘车沿济青高速车行约1小时,就到了一个颇有名气的千年古镇――周村。

周村隶属于淄博市。作为一个千年古镇、古商城,周村也被人称之为旱码头。言其位置,早码头位于周村西部,是悠久的历史商业文化古城,积淀着浓厚的古商埠文化和北方民俗文化,又为中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素有“金周村”、“旱码头”、“丝绸之乡”等美誉。

周村的旱码头主要是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的。古镇内古迹众多,有建于唐代的明教寺、建于清代的魁星阁、古色古香的老商业街、闻名远扬的“大染坊”,而最有名气的是旱码头的丝绸业。

明清时期,周村就已步入快速发展的经济繁荣时期。它与江南城镇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是水陆交通要道,同是丝绸产地,同样的人文荟萃,出过不少状元、进士,可以说它与丝绸之路的另一源头江南桐乡濮院镇,一北一南互相辉映。明代万历(公元1573)年以后,早码头已“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至清康熙年间,早码头已成为各地商贾云集,南货充塞的大市场,其繁华不亚于江南,乾隆皇帝曾到此御题“天下第一村”。

此时的周村,丝绸业雄风大振,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早码头则拥有中国独有的古代丝绸专业街市丝市街。为了赞美周村的丝绸,唐代诗人自居易用“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诗句来形容周村丝绸的秀美。

其实,浆染业在明末就已经是周村主要产业之一。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周村就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也正是因为这般众多而规模庞大的印染作坊,支撑着周村早码头的辉煌。

而数百年后的今日,随着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陈六子”发家的地方――周村广为人知。为了再现当年手工业印染场景的大染坊,早码头内恢复了大染坊旧址。这是一个三进院落,有上浆、整形、成品车间,有掌柜房、账房和住宅,里面的陈设古色古香。在工棚里,人们可以看到白发婆婆仍然从容地摇车纺线或者坐在织布机前掷梭,也可以看到健壮的汉子在染缸里染布浆洗。

大染坊位于银子市街90号,是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的东来生绸布庄的旧址,其经营模式与电视剧《大染坊》类似,业务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整理染色加工,然后批发出去。清光绪年间,资金达3万两白银,先后到济南、天津、北京等地开设分号。而大染坊则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停业。

在周村旱码头,能浓缩古商城文化的当数大街。大街就是旱码头一条街的名字,简单却透着智慧。大街是周村工商业的摇篮,它历经风雨见证了鲁商的起起伏伏。最早,包括瑞蚨祥、谦祥益等老字号都在大街上开有店面,很多还是从大街上起步的。明清时有句话叫“济南潍县日进斗金,赶不上大街上一个时辰”,说明了大街商业的繁荣。竖立在街头的“今日无税”碑,昭示着周村历来宽松的投资经商环境。

周村的大街形成于宋元时期,明末清初最为繁盛。自丝市街至朔易门,有1300多米。其中,从原北极阁到大街南端,是周村最繁华的地段,也是过去周村的商业中心。大街前期是陕西、山西商人的开拓阶段,中间经过南方商人的加入,后期是以章丘旧军孟氏为代表的山东民族工商业者的振兴阶段。现古商城景区主要有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商业街组成。

人称周村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博物馆群”、“活着的千年古商城”。步入大街,人们会发现它是活的,那里有拉黄包车的脚夫、在街边剃头的师傅、卖艺的盲人、牵着马匹在大街上采购的商人等等,他们纵贯古今饱经沧桑但却又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再现了几百年前的繁荣场景,仿佛时光倒流,把人带回百年前的遐想,真的令人有种恍如时空交错之感。

历史曾真实地走过,只留给人们依稀斑驳的痕迹。漫步在大街上,不必说耳畔萦绕的讨价的喧哗,也不必说老商号阔气的门脸,单就是那些地上无言的青石板等等就能让人认知周村这个永远活着的旱码头。

上一篇:国山之子 第9期 下一篇:追忆逝去的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