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奏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7 10:58:02

论节奏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节奏感

著名儿童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不可脱离节奏而存在,不管任何旋律,一旦脱离了节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称之为旋律。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有它确切的定义的,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去研究、去定义,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有的研究者认为: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音乐是运动着的艺术,但凡在实践中运动的事物都存在着规律,在音乐中主要表现为节奏。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是音乐的骨架和命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是音乐的起点和终点。

一、培养幼儿感受与表达节奏的必要性

幼儿时期的艺术活动主要是动作、音乐、语言三者的有机融合。它们不断进行融合最基础的还是因为节奏感,节奏在人的情感中可以迸发出活力和情感艺术行为,并且可以打动人心。通过音乐的素质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节奏感不但可以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还可以对幼儿的身心以及平衡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塑造幼儿音乐教育必须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例如,《听着鼓声走》的游戏,我站在幼儿中间,我边敲边带动幼儿一起走,当幼儿听到慢慢的敲鼓声时,他们就慢慢地走;当幼儿听到鼓声急促时,就高兴地跑起来;当听到鼓声停时,他们就变成木头人不动了。这时,让幼儿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动作,鼓励每位幼儿尽量地都摆出与别人不同的造型动作。在游戏中,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停的变化,提高了幼儿感知节奏的能力,同时发展了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动作的韵律性增强,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节奏感受力和表现力。

二、培养节奏感受力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要加强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加深幼儿对于音乐的共鸣,还要重视改善教学方法,为节奏感受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加强语言节奏的训练

节奏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幼儿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语言节奏教学是音乐节奏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节奏同语言节奏密切相关,就其本身而言,语言具有生动和丰富的节奏性,人都是在语言的环境中成长的,所以对于幼儿来说,从语言节奏入手,让他们有效理解和掌握音乐节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具体的语言节奏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多角度地选材。如,古诗《江南》《静夜思》;儿歌《太阳和苹果》《一片黄叶》;散文《春雨的色彩》《小松鼠的大尾巴》等题材,给幼儿示范,示范时注意语言要平缓清晰,节奏要抑扬顿挫、快慢得当,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表现力。将这些作为语言节奏的基本要素融入幼儿熟悉的素材中,使语句富有节奏感,让幼儿去模仿和学习。比如,在古诗的朗诵过程中,古诗朗朗上口,多能合乐而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让幼儿在音乐的世界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教师的朗诵应抑扬顿挫,注意读出诗句的节奏。如,诵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幼儿对诗歌的整体感受,从而提高幼儿学习和诵读古诗的兴趣。这样在提高节奏教学有效性,提高幼儿节奏感受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以演唱的形式体验节奏

演唱儿歌,可以帮助幼儿体验儿歌鲜明的节奏,又能帮助幼儿记忆所学的内容,还能活跃活动气氛,促进幼儿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如,《小老鼠上灯台》节奏明快,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把每一段的结尾作适当处理,使儿歌更富有情趣、充满动感,引导幼儿边拍打节奏边朗诵。如果能够给儿歌谱上曲子,教幼儿演唱儿歌,幼儿不仅能很快学会演唱儿歌,同时节奏感受力也能更进一步地提高。

三、在语言活动中渗透音乐教育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听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好像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炼、优美、富有感彩的词汇,因此音乐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1.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如,在散文《秋天》中,幼儿对秋天的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就让幼儿随着音乐节奏以说唱的形式来介绍自己发现的秋天的秘密。幼儿中出现了这样的语言说唱节奏:“金色的秋天来到了,片片的落叶像蝴蝶;金色的秋天来到了,一行行的大雁往南飞……”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语言教育渗透到音乐活动中

音乐是听觉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而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于是在音乐教学中的“听”,就不是让幼儿盲目地去听,而是调动和激发幼儿的形象思维,发展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使幼儿用心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如,欣赏独奏曲《天鹅》时,请幼儿认真倾听后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有的说很优美,有的说很忧伤,有的说想流泪,有的说很想家,有的说很安静,有的说在寻找自己的同伴……幼儿在聆听乐曲时通过谈话、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一串串音符、节奏以及旋律变化的背后,凭着幼儿对音乐的特别情感和特殊领悟力,他们都会编出不同的故事。他们的想象力也是极其丰富的,不同性质的乐曲会给他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激发无穷的想象。由此可见,任何学习不会只是某个领域的学习活动,任何活动都可以实现领域间的渗透,不同领域的经验常常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音乐教育中的语言因素,使它们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益,教师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78.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3.

(作者单位 茂名市第二幼儿园)

上一篇:巧借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