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雄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冠心病经验

时间:2022-03-07 09:39:27

摘 要 总结赵健雄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赵健雄教授认为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在心、肾、阴阳气血亏虚,标实责之于瘀、痰、寒、毒。治疗当分标本缓急,急性发作用期以通为主,缓解期标本兼治,寓通于补。选方多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关键词 冠心病 经方 病因病机 赵健雄

赵健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和敦煌医学研究专家,为甘肃省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40余载,德技双馨,治学严谨。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赵老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主要病机特点

赵老师认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心、肾、阴阳气血亏虚,其中以心气虚、心阳虚、肾阳虚为多;标实为瘀、痰、寒、毒(热毒伤络),其中以瘀为多。临床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阳虚寒凝较多,呈虚实夹杂之证。

关于冠心病的中医病机特点,赵老师特别推崇《金匮》的论述。《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开宗明义,从脉象论胸痹心痛的病机,赵老师认为关键是“阳微阴弦”四字,当细玩味。全文分三层论述,层层深入。①胸痹心痛的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寸脉微,或浮取微)为不及,主胸阳(心、肺之阳)不足;阴弦(尺脉弦,或沉取弦)为太过,主阴邪(痰浊、水饮、寒邪)盛。②阳微是病之本质。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身之血脉;肺朝百脉,宗气贯心脉、行营血。心、肺阳气充足,鼓血畅达,环流不息,阴邪何能乘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胸阳不足,津液不化,遂成痰浊;阳气虚衰,胃气不降,浊阴才上泛袭虚而居阳位,导致胸痹心痛。所以,本病以阳微为本,阴弦为标。③阳微与阴弦相互搏结。上焦胸阳不足,导致阴邪的上乘;而浊阴上凌清位,又促进胸阳的虚微,二者互为因果。同时,胸阳之虚与阴邪之盛,仅有其一,都不致发病。必须是胸阳不足之后,阴邪上乘阳位,阳微与阴弦相互搏结,使胸中闭塞,阳气不通,才能成为胸痹心痛。

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是因类脂质沉着,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冠状循环功能不全,心肌缺血缺氧所致。主要分类有: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②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③心肌梗死型: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④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⑤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心脏和冠状循环的功能可视为胸阳,类脂质可视为痰浊等阴邪。由于类脂质沉着使冠脉硬化(阴邪上乘阳位),造成脉管狭窄、闭塞(瘀血闭阻),使冠状循环功能不全(胸中闭塞,阳气不通),遂成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胸痹心痛)。这里,冠脉粥样硬化(阴弦),导致了冠状循环功能不全(阳微);而类脂质之所以能沉着于冠脉(阴邪上乘),又由于心脏和冠状循环功能的障碍(胸阳虚微),二者因果交替,相互促进。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心脏和冠状循环的功能(胸阳),临床上血脂高(阴邪盛)的病人,不一定都患冠心病;而坚持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的人,心脏功能健全,鼓血有力,也即胸阳不虚,乃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为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赵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采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寻因求治有机结合的现代辨证论治法则,如治疗冠心病,在传统辨证论治,运用经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基础上,加入具有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易损斑块,有效缓解血管痉挛,防治微血管病变等作用的相应中药。

用药心得

赵老师融汇贯通中医、西医理论,在明确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及治疗原则的基础上,中西药配合应用,取长补短,摒弃不必要的重复和叠加,采用最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降低费用。如治疗冠心病,用西药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控制血压、血脂等,用中药缓解症状、预防复发、调脂稳斑、防治再狭窄、改善微循环,各取所长,相得益彰。

补虚选用党参、黄芪、熟地、当归、枸杞、白芍,温阳选用桂枝、附子、仙灵脾、巴戟天、苁蓉、细辛,养阴选用沙参、麦冬、黄精,活血化瘀选用三七、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苏木、郁金、元胡、鸡血藤,理气选用檀香、降香、莱菔子、苏合香、麝香,祛痰选用瓜蒌、薤白、半夏、陈皮,通络选用蝉衣、僵蚕、地龙、蜈蚣、水蛭、全蝎、虫,解毒选用大黄、金银花、黄连、虎杖。

验案举例

患者,男,65岁,干部。2010年3月10日初诊,患者于2007年7月出现心前区针刺样疼痛,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近两月发作转频,日3-5次以上,经住院西药治疗乏效。现心背彻痛,胸闷气短,乏力自汗,痰多不利,左臂麻木。检查:血压120/80mmHg,形体肥胖,心音低钝,律齐,未闻及杂音。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中医诊断:胸痹心痛,证属胸阳不振,痰瘀痹阻,予宣痹通阳,豁痰化瘀。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12g,薤白9g,姜半夏9g,枳壳9g,丹参18g,赤芍15g,郁金12g,川芎9g,元胡9g,黄芪18g,三七3g(冲服)。

4剂后心痛渐止,诸症减轻,仍以前方加减调理。2010年4月12日,劳累后心痛复作,舌质暗红,苔白,脉沉弦细,兼有结代。心电图示:偶发界区早搏。乃仿炙甘草汤意,予前方加桂枝6g,生地12g,炙甘草9g。

3剂后,脉律转齐,再服5剂,发作控制。后遵前旨继服30余剂,心痛再未见发,复查心电图3次,均正常。

上一篇:交通事故致多发伤48例院前救治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炎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