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甜荞麦新品种的选种探索

时间:2022-03-07 05:25:51

红花甜荞麦新品种的选种探索

国家甜荞品种区域试验在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内蒙古、、吉林7省(区)进行的国家甜荞品种区域试验中,3a45点(次)平荞7号平均折合产量1280.30kg/hm2,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其中2009年17点(次)折合平均产量1112.60kg/hm2,居14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2010年15点(次)折合平均产量1455.70kg/hm2,居14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2011年13点(次)折合平均产量1254.20kg/hm2,居14个参试品种(系)第7位。国家甜荞品种生产试验2011年在山西大同、内蒙古达拉特、陕西延安进行的生产试验中,平荞7号平均折合产量1833.00kg/hm2,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产量1221.5kg/hm2)增产50.1%。

特征特性

生物学特征生育期67~81d,适宜复种。株高101~108cm,株型较紧凑,长势旺盛;叶卵状三角形,叶色深绿,叶片较大;主茎分枝4~5个,主茎节数10~12节,茎粗0.7cm,苗期茎绿色,成株期茎秆浅紫色,茎秆上无绒毛;单株粒数165粒左右,单株粒重2.6~6.6g,千粒重24.9~26.7g;无限开花习性,花色粉红,有雌雄蕊等长、长花柱短雄蕊和短花柱长雄蕊花3种花型;粒形短棱锥,籽粒褐色。品质2012年1月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陕西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检测,籽粒含碳水化合物652g/kg、脂肪21g/kg、蛋白质144g/kg、黄酮4g/kg。抗病性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大田鉴定,平荞7号褐斑病病叶率4.9%,病情指数0.4;轮纹病病叶率3.8%,病情指数0.2,褐斑病、轮纹病病叶率及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品种平荞2号(褐斑病病叶率10.5%,病情指数3.6;轮纹病病叶率5.2%,病情指数1.4),对褐斑病和轮纹病均表现田间抗病。

适种区域

据全国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2012年9月鉴定,平荞7号适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赤峰市、武川县,陕西榆林市、延安市、定边县,宁夏固原市、盐池县,甘肃平凉市、定西市,拉萨市等地区种植。栽培要点选择3a以上未种过荞麦,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的地块,土壤pH以6.0~7.5为好,忌选低洼易涝地。茬口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较好。播种前15d深翻,耕深20~25cm,耕翻后耙耱收墒,达到田间无明暗土块和根茬,上虚下实,地块平整。结合深翻施入农家肥18t/hm2、N27.75kg/hm2、P2O539.45kg/hm2、K2O131.55kg/hm2。甘肃陇东地区复种时间要求在7月20日之前。播种深度3~5cm,播种量45.0~52.5kg/hm2,行距33cm,留苗密度90万株/hm2。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1~2片真叶期间苗,3~4片真叶期定苗,田间及时中耕除草,花期去杂去劣,及时防治病虫害。当70%籽粒达到成熟时收获,脱粒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2%时入库贮藏。

制种技术要点

建立制种隔离区建立荞麦原原种和原种基地是保证甜荞麦品种大面积推广和保持种性的重要举措。甜荞麦为异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在99.5%以上,是典型的虫媒花作物,隔离繁殖是保持其种性的最主要手段。空间隔离,要求制种荞麦和其它荞麦品种隔离距离在9000m以上。季节隔离,即错开当地大田荞麦生长季节。在荞麦夏播区域,制种荞麦4月中下旬播种,待7月中旬左右夏播荞麦开花时及时收获,可达到有效隔离目的。人工网室隔离,隔离网室可以人工干预方式改造甜荞麦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在提高网室内温度、湿度及延长生育时期的同时,对自然界中的昆虫进行隔离,从而切断了昆虫的自然传粉途径。网室隔离繁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播种期。隔离网室内温度较室外高3~5℃,湿度大,因此播期应较普通大田推迟10d左右,以防止徒长、倒伏。②密度。采用稀植,播量45.0kg/hm2,留苗75万株/hm2。③化控防徒长。荞麦3叶期至现蕾期用20~25mg/L矮壮素喷洒茎叶1~2次,抑制徒长。④辅助授粉。可利用蜜蜂、苍蝇辅助授粉及人工辅助授粉。田间管理管理措施同普通大田。

作者:鲍国军 曹亚凤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烤烟生长期的有害生物综述 下一篇:探究蝴蝶兰温室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