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和“给”,毁了语文

时间:2022-03-06 12:03:13

“送”和“给”,毁了语文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浏览众多专家名师的讲座、讲课,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成尚荣老师的一句话:学习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联系我的平时工作,很自然地想到,我作为语文老师,成天教育学生学习,对于很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就是讲给他听,练习的题目不会做,看不懂,那就把后面附着的答案送给学生作为参考答案,花的力气很大,下的工夫很多,可是取得的效果却很不理想——考试的成绩还是原地踏步。所以我很多时候感觉迷惑:这是为什么呢?由成尚荣老师的这句话我明白了许多,想到了许多。

首先,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但又不仅仅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那种死记硬背的东西,特别是到了初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果还是像小学那样,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必定是事倍功半的。因为在初级阶段或者说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语文学习的内容都是基础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通过死记硬背是能把语文的学习成绩提高起来的,这也就使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好学,进而轻视语文,甚至部分学生形成印象:语文就是写写字,读读书,太简单了。而这些内容只是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至于语文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性”,在小学阶段或者说在学生的学习初始阶段是简单的,教条的,或者说是不受重视的。对于这一点,我看了不少小学的语文试卷,我个人认为其中对于语文的关于“人文”的内容的考查比较死板教条,很类似于对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语文还有更深的一个层面——人文性。语文课的人文性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通过这句话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对于语文的这一部分的学习提高,是不能只靠死记硬背的,而是要靠我们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发领悟后才能够达到。所以,语文的教育内容有很多的方面,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必须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次,我真正明白了我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主体”,这里的“主体”所要强调的是学生应该是能思考,有感情,有能力,会评价,会欣赏的带有很多主观思想的个体。如果我的学生能真正地认识到这些,并带着强烈的自信投入到学习中,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很轻松有效的。可是真正地联系我的工作实际,我发现,我所面对的这些“主体”好像全都模式化了。尽管我对学生讲了很多次诸如“人非圣贤,谁都不可能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的”这样的道理,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而且在实际行动中也体现这个思想:对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思考的学生统计次数并进行奖励,但是效果还是很不理想。多年的小学教育让学生们都深信:答案在老师那里,我只需要记住老师告诉我的答案就可以了。少年的敏感的心理可能也在暗示着他们:如果自己说的和老师、和别人的不一样,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所以课堂中经常是老师唱独角戏,千方百计希望学生能动起来,可是总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看起来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本应该能给全班同学起带头作用的,也缺少优秀的学生应有的表现。所以,我觉得开启学生的思想应该是我今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问题,那么语文的学习就可能永远很沉重并且没有效果,如果这些学习的“主体”能积极地行动起来,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第三,很自然,我也进一步想到,真正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如果教师的思路僵化、方法单一是很难指导好学生的。所以,作为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可是作为我们农村中学的基层教师接触到的东西的确是有限的,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负担很多额外的甚至是无用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帮助学校在各级各类的检查评比中不受批评,我们做班主任的教师更是深受其苦,这样就更没有什么时间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了。只能在有点时间的时候看点书,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看什么样的书,看哪个方向的书,看哪个方面的书都不知道,有时能看到对教师提出各种要求的书,像《浅谈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中提到的“从学识方面来看,教师应走在时代前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良好的师德必不可少”、“作为一名教师,也应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等理论,也只是知道在做教师的方面下工夫,往往忽略了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或应该让学生如何如何,而这次看到的成尚荣老师的讲座就弥补了这个不足,让我对语文的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想得很多,也做了很多,经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检验后,我更加坚信成尚荣老师的这句话了:“学习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而应该注意调动学生,让学生活起来了,语文课才能活起来,语文才能活在学生的心中!

上一篇:初中生物表现性评价案例分析 下一篇:巧妙设计课前导入 演绎生物教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