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无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时间:2022-03-06 09:36:26

眩晕\无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病历简介及分析

病历简介 患者,男,73岁,因发作性视物旋转1年余,突发加重2天就诊。

1年前,患者活动时突发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行走,与颈部活动无关,与视物无关,否认耳聋、耳鸣,否认吞咽困难,否认猝倒,意识清楚。未经治疗2小时后恢复。今年类似症状发作3次,其中本月发作2次;2天前患者早晨突发视物旋转,恶心未吐,不能行走;发病2小时到某三甲医院急诊就诊,BP 180/80 mm 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未见面舌瘫,四肢肌力V级,心肺(-)。头颅MRI示双侧额叶皮层下、右侧放射冠可见点片状稍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欠清,考虑为缺血灶。颈椎X线示颈椎退行性改变。

诊断:头晕待查。

查体:右BP 120/90 mm Hg,左BP 180/90 mm Hg,右桡动脉搏动弱,右锁骨上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眼震(-),运动系统未见异常,Babinski未引出,Chaddock未引出。追问病史患者3年前发现右侧上肢无脉。

病历分析患者为老年男性。以发作性眩晕1年余就诊,伴无脉,眩晕与颈部活动无关,与视物无关,否认耳聋耳鸣。可以除外耳源性眩晕、颈源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查体上肢收缩压右侧低于左侧60 mm Hg,右桡动脉搏动弱,右锁骨上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结合临床症状考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需要做颈动脉双功能彩超、经颅多普勒(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

是眩晕还是头晕?

眩晕 眩晕是患者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是主观体会错误,是一种运动幻觉。可分为客观性眩晕(看东西天旋地转,看房子东倒西歪,外环境旋转)与主观性眩晕(好像坐船,自我好像在摆动,不能掌握平衡,自身在旋转),常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共济失调、面色苍白等。医生检查可发现患者眼球震颤、指鼻不稳、身体向一侧倾倒,血压、脉搏可能有变化。系由前庭系统病变(包括末梢器官、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及其中枢等)所引起。

耳源性眩晕可能为内耳、中耳或外耳病变。内耳病变由内耳前庭迷路受损所致,常见疾病有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外伤性眩晕、药物中毒等。颈源性眩晕与颈部活动有关,可伴有耳鸣、耳聋、头痛、颈神经根受压的症状。视觉性眩晕无前庭性眩晕特点,睁眼看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

常见屈光不正、各种眼病所致的视力障碍以及眼外肌麻痹。血管性眩晕多见于老年患者,因后循环缺血所致,可伴有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常见眩晕及其特点见表1。

头晕 被称为假性眩晕,仅为头昏昏沉沉、头重脚轻、头脑不清、头部胀感、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体格检查无异常所见者为假性眩晕。常见于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失眠、神经衰弱,也可见于全身疾病如感冒、发热等。主要为自我主观感觉不适。

病史的询问

现病史是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的过程。详细询问病史的过程也是医生大脑思考分析的过程,是对疾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关键的第一步。

询问起病的急缓(炎症、血管病发病较急)、诱发因素、发病前有无感冒、服过何种药,眩晕的程度(通常周围性眩晕较重,中枢性眩晕较轻)、持续时间、有无反复、发作史(发作性疾病如后循环缺血、癫痫、偏头痛)、与头位及的关系(位置性眩晕)、与视觉的关系(眼性眩晕,多见于眼肌麻痹,伴有复视,遮蔽患侧眼睛,眩晕消失)、有哪些伴随症状(如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感觉障碍等)、有无抽搐及意识障碍(脑干病变)、有无流行病史等。

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椎病、耳科疾病、头部外伤、贫血、失眠、焦虑抑郁等病史。

一般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

注意检查患者上肢两侧血压、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颈部活动是否可诱发眩晕,颈部、锁骨上区有无血管杂音,耳部情况及视力情况,有无贫血貌,心脏情况等。

神经系统检查对疾病的定位很有帮助。注意眼球震颤的方向、形式、持续时间,必要时要作位置性眼震检查,注意听力及共济运动的检查,注意有无伴有其他颅神经病变,有无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觉减低,对侧肢体痛觉减低),有无病理反射等。

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前庭周围性眩晕常见于梅尼埃病、迷路炎、中耳感染、前庭系(药物)中毒、突发性耳聋、良性位置性眩晕、外伤性眩晕等。前庭中枢性眩晕常见于后循环缺血、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脑干脑炎、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后颅窝肿瘤等。

二者的鉴别见表2。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临床表现①男性多于女性,左侧多于右侧,发病年龄多数>50岁。②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常见症状有眩晕、晕厥、猝倒、复视、共济失调、吞咽困难、视力障碍等;患肢活动后症状加重。侧支循环建立后临床症状可以缓解。有的患者出现全脑症状,如头痛、记忆障碍等。③上肢缺血:患侧上肢无力、发凉,上肢运动时易产生疲劳感,桡动脉搏动弱,患侧脉搏迟至0.014~0.2秒,肱动脉收缩压患侧可比健侧低20~130 mm Hg,最多见的是30~60 mm Hg之间。④60%的患者锁骨上区可闻及血管收缩期杂音,一般杂音的强度是中等的。⑤活动患肢诱发或加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⑥少数患者可产生颈内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⑦TCD、颈部血管彩超及DSA可发现血管狭窄的部位与程度。

诊断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肱动脉收缩压患侧可比健侧低>20 mm Hg,患侧上肢脉搏迟至,锁骨上区收缩期杂音。TCD、颈部血管彩超及DSA检查有助诊断。

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症状轻者无需手术治疗,但要避免患侧上肢剧烈活动。

介入治疗临床症状较重者或反复发生脑供血不足者,锁骨下动脉狭窄>70%者或闭塞者,可考虑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支架治疗。而慢性完全闭塞,动脉严重扭曲,动脉严重钙化,斑块易脱落者为禁忌证。狭窄部位过长或狭窄程度高者易导致手术失败。手术前应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心肺功能及有无其他严重疾病,年龄>80岁者手术风险增加。我院自2002年开展此项技术,手术成功率较高,只有少数患者出现血管再狭窄。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

手术治疗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术等。

药物治疗

急性脑缺血发作1天内通常不用抗高血压药,除非有其他严重疾病,如脑梗死后出血、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肺水肿、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收缩压≥220 mm Hg或舒张压≥120 mm Hg要适当降压,先降颅内高压(20%甘露醇脱水),如果血压下降没有达到目标值(血压降低10%~15%),再降血压。要知道患者平时血压是多少,注意个体化的差异与治疗。

脑缺血急性期血压反应性增高是梗死区域血液供应的最后保障。Morfis等研究显示,急性卒中入院之初的血压,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1周左右大部分患者血压能够自然回落至正常范围。并且卒中后,脑循环自动调节机制受损,梗死组织周围缺血半暗区的血流灌注依赖于血压变化,动脉压升高可改善这个敏感区的血流量。卒中后血压适度增高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有学者提出急性脑缺血,尤其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高峰在发病后第3天,1周左右消失,因此主张对于脑动脉狭窄>70%并且病情严重者7天内禁用血管扩张剂,此时血管扩张剂可能导致“盗血”现象加重。

根据病因治疗原发病。老年发病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因,应每晚服抗血小板药,常用药为阿司匹林100 mg,对于有出血倾向者、尿酸高者禁用,病情严重者可以早晚均服抗血小板药,每日服降胆固醇药,控制高血压,中药治疗,避免高脂饮食等。

本例患者早晚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 同仁大活络2丸,每日服3次消栓通络,3片/次,每晚服阿托伐他汀20 mg等。急性脑缺血症状未再发作。

大动脉炎活动期考虑免疫抑制药,常用药为糖皮质激素。

夹层动脉瘤可使用抗凝或介入治疗。

核心提示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类型

我们可以将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分为几种类型:Ⅰ为没有盗血,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正常或轻度下降,此时的锁骨下动脉狭窄通常<70%;Ⅱ为良性盗血,表现为收缩中期有轻度的血流下降,呈切迹样,此时通常在活动肢体,或做充血试验时可以看到血流下降,临床没有症状,血管造影也看不到盗血。可见于锁骨下动脉70%~80%狭窄,或者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全;Ⅲ为不完全盗血,表现为收缩期血流反向,舒张期血流正常。当肢体活动后或者做充血试验时,椎动脉血流反向血流增加。此时锁骨下动脉狭窄>80%,患侧血压下降,肢体和脑缺血发作;Ⅳ为完全盗血,收缩期血流完全反向,舒张期血流停止,或者也反向,基底动脉血流可以反向。充血试验时反向血流明显增加,患侧血压降低,脉搏减弱或消失,临床可以出现脑缺血症状。

上一篇:带状疱疹临床误诊分析 下一篇:越鞠保和丸临床应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