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遨游于语言的海洋

时间:2022-03-06 05:35:49

涵泳遨游于语言的海洋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思维和语感。在这些素养体系中,语感是核心,其他三项是从属于语感的。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语感为基点,构筑多性质、多层面、多功能的语文教学“立交桥”,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涵泳遨游。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思维和语感。在这些素质体系中,语感是核心,其他三项都从属于语感。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语感训练的空间,让学生涵泳在教材的规范语言和教师的示范语言之中,并给予最精妙的“点击”,从而使学生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这也让我想起了贾志敏老师不管在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中都在不倦地追寻的语文教学本真:以培养语感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我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和芬芳,学习以语感为基点,构筑多性质、多层面、多功能的语文教学“立交桥”,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涵泳遨游。

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应在“引导”“诵读”“涵泳”“感悟”“运用”中去激发学生语感的灵性,做到一切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己任,真正让我们的教育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一、在引导中示范语感

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大致是:感受语言(听取语言)―领悟语言(分析、比较、形成语感)―积累语言(记忆)―运用语言(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语言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听到的语言材料。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的是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的示范性远超于教材,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符合标准,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注意听教师的示范性语言,让他们体会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我在课堂上的语言尽量规范,运用语言字斟句酌,运用每一个词语都认真辨析词义,弄清它对不同语体的适用度,力求准确、得体。比如说:“你长得真结实。”用的是“结实”,而不是“硬朗”。如“我们有灵活的双手。”用的是“灵活”,而不是“灵便”。要用这样规范的语言,不要笼统、含混,力求合乎语法规范,表情达意恰到好处。

我还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能将所表达的人、事、景、物生动具体而且真切地表现出来,吸引人,感染人。在课堂上,我用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通俗。或有启发性,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起联想;或风趣幽默,妙趣横生。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个小闹钟,引导学生说话时,如果说:“这是一个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这样就略显单调,我则这样说:“这可是一个又懂事又乖巧的小闹钟,每天早上总是丁零丁零地唤我起床。你想知道它有什么秘密吗?”这样生动、吸引人的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教师的语言艺术,从中感悟着一定的语感色彩,在唤起学生联想的同时,感受到语言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的快乐。

总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乏味,学生自然如入闷瓮;如果教师的语言生动、有语感,就能随着表情达意、传输信息的需要而富有节奏,抑扬顿挫;如果教师能结合生活实践和个人情感投入地表达,就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古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对语言有高度的敏感性,平时说话生动,语言精美,情意浓,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这样的语言习惯。我在说的时候尽量用这样准确生动的语言,并引导学生听,使他们在多听、多想、多回味中感悟、积累词语,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二、在诵读中体察语感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然而阅读课上讲、问、分析太多而学生读得太少的弊端却难以克服。著名学者吕思勉早在1925年就指出,如今国文课“根本上之弊病,则在重讲授,重讨论……而不重实际之阅读”,“故今日谆谆之讲授,及无谓之讨论,十分之九,皆可省去。”

我记得去年在新教师培训中,听了乐成七小蔡莉莹老师的《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其中的一段诵读教学让我记忆犹新,过程是这样的:(出示: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现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先把你的精彩答案藏一藏,让我们用生动的朗读把这段话读出来吧!注意老师读黑色字的部分,同学们读红色字的部分,并且希望同学们能够像演唱一样,把红色字反复读3遍。

(注:红色字:欢笑着,翻滚着一层又一层)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读书和唱歌一样也是美的享受。

听课至此,我不禁疾呼:诵读还可以这样教,诵读还可以这么好玩?仔细想想,蔡老师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并不是为了上公开课而寻求所谓的“创新”,她在对文本的解析和学生的充分了解后,为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诵读方式,蔡老师这样的诵读方式还有很多,像合作朗读、加表情朗读、加动作朗读等,蔡老师正是以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从而使学生做到充分地感悟课文语言,这样就为凭借课文而又不拘泥于课文的延伸式语感培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并获得语感的浸润。

指导学生诵读,不能停留在仅让学生机械反复的层面上,更多地应体现在善于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体察语感。如,蔡老师在指导朗读:“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学生把“啊”给读掉了,语境中的惊讶意味就少了,老师便故作惊讶地说:“啊,‘啊’跑到哪里去了呢?”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马上意识到了自己读落了一个字,并且也体悟到了其中的情感。显然,教师要关注的便是对课文语言的直觉感受,要学习像蔡老师这样“于细微处见匠心”的教学艺术。

三、在涵泳中训练语感

“涵泳”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精华,即通过反复诵读、潜心会意以明达文义。它体现东方人特有的直觉体悟的思维方法,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避免人为分割所造成的认识局限。朱熹就曾说过:“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蔡。”所以,涵泳不仅是养成语感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汉民族共同语的基本规律。

“从容涵泳,自有无形之益。”一篇文章在弄清立意布局的基础上,细细玩味,其语言的神韵、理义,必然深深地印入脑海。由于语感的作用,到铺纸濡墨时,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就会呼之即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就是此理。涵泳还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只要反复咏诵,潜心琢磨,即可明达文义。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伦理型文化朴素的整体观念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法,它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避免人为分割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因此,涵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语篇的整体,培养语感。通过细读,品味语言,形成语感;再通过研读,品味意境,增强语感。例如,贾志敏老师在教学《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一文时,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同时,教师把带有纲领性的词语书于黑板:地理位置、海拔、面积、水、近看、远看等,既凸现了课文的知识内核,又为引领学生涵泳其间创造了条件。教师让学生按这些纲领性词语,先连起来说,再重新安排各种不同的顺序灵活反复地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便能自始至终涵泳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无疑会促使其高效地内化为语感。

“还我琅琅读书声”,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情感强烈、意境深远的精彩片断和重点章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真正“读懂、读好、读透”,把一个个词、一句句话、一段段文,化为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丰富多彩的景,真挚感人的情。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接受熏陶、培植语感。

四、在语感中会意语感

有人把“读”比作蜜蜂采蜜,把“说写”比作蜜蜂酿蜜。这个比喻不仅说明了读、说、写的关系,还说明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记得贾老师在教学《卖鱼的人》这一课时,不作任何讲解分析,只有读与说写的结合,读中有说,说写中有读。学生对语感的领悟便建立在说写的经营之中。请看下面的主要教学记录:

师:什么叫诚信?

生:诚信就是自己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干不好的事。

师:这么说吧:“踏踏实实谋事,老老实实做人。”请写在黑板上。

生:诚信就是“为人诚实,讲信用”。

师:写上。

生:诚信就是“说到就要做到,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师:多好的语言啊!

生:诚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

师:好啊!(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诚信就是“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努力做到。”

师:不是“就要”,是“必须”。

……

学生在说、写实践活动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加深文本与生活间的联系,体验语文,丰富语感。

五、在运用中养成语感

语文教学不是要教学生熟记关于语言的诸多理性知识,去研究语言,而是要教学生学会语言,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去养成语感。贾老师在教学《卖鱼的人》这课时,充分让学生对“什么是诚信?”的问题进行交流后,又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师:诚信是什么?大家理解得对,不过,都是片言只语,讲得不具体、不生动。请写一段话,诠释你对诚信的理解。你可以摘抄黑板上的语句。

(师巡视,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师:请六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诚信是世界上最美的词汇。诚是金,信是银,诚信就是稀世宝贝。(师:听到了吧,写的就是不一样。)诚信是用自己诚实行为来博取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师:“博取”用的准。)诚信就是说一不二,说到做到,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师:都是四个字,句式整齐!)诚信就是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师:“做事”改成“谋事”。)相信这样的人能拥有很多幸福、朋友,(师:建议改为“拥有很多朋友,拥有一生幸福”。)不会变成孤独寂寞的人。我们不能变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师:“变为”改成“做”。很好!师带头鼓掌。)我们要做一个像卖鱼的人那样讲诚信的人。(师:很好!)

生:诚信,像一首诗。

……

这种运用,教师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灵自由,我们所见到的是课文的精髓已内化为学生个性的实际语言了。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语感培养的同时,还要规范学生的语言,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天地里,用心思索,不断探求,使学生时时涵泳遨游于语言的海洋,真正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文本。

参考文献:

[1]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伟.张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虹桥镇第二小学)

上一篇: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