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外债:国际油价大跌背景下的隐患

时间:2022-03-05 02:07:01

哈萨克斯坦外债:国际油价大跌背景下的隐患

编者按:哈萨克斯坦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国家,国际油价的变化直接影响哈萨克斯坦的外汇收入,在享受国际油价大幅度增长的“高油价福利”带来大规模外汇收入的同时,也遭受着国际油价大跌的“低油价损失”带来外汇收入骤减的危害。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外债风险隐患,哈萨克斯坦政府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反危机措施,不仅关系到中国作为哈萨克斯坦第三大债权国的债权安全,而且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哈萨克斯坦外债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初期的哈萨克斯坦面临着生产下降,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恶性通货膨胀等问题,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见了美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并得到了美国提供的20亿美元援助款,从而形成了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第一笔外债,自此,哈萨克斯坦外债呈现持续大规模的增长态势,2015年末外债余额为1535亿美元,是1992年第一笔外债20亿美元的近77倍。高速增长的外债规模在解决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中国内资金短缺问题,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存在着外债负担过重及结构脆弱的问题。

外债负担过重

哈萨克斯坦自1992年举借第一笔20亿美元外债到2015年的24年间,其外债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突破5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6年突破500亿美元,2008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4年突破1500亿美元(详情见图1)。不断扩大的外债规模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了沉重的外债负担,反映该国偿还外债能力的三项指标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均超过国际警戒线,外债偿付危机隐患显现。

偿债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当年偿还外债本息规模与当年外汇收入规模之间关系,用于衡量一国偿还外债能力大小的最重要的指标。从哈萨克斯坦1998年至2015年每年的偿债率指标来看,其偿债率均超过了20%的国际警戒线,且1999年至2015年的偿债率全都超过了25%,特别是2009年的偿债率创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112.78%,超过国际警戒线的5倍之多。虽然2010年至2014年,哈萨克斯坦的偿债率较20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2015年的偿债率又突然升高至72%,仅次于2009年(详情见图2)。按照国际惯例,当偿债率超过25%以上时,意味着该国当年的外汇收入不能满足当年偿还外债本息的需要,外债负担太重,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高。而高出国际警戒线近四倍的偿债率标志着哈萨克斯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外债偿还风险。

负债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内生产对外债承受能力的指标。从哈萨克斯坦1998年至2015年每年的负债率来看,除了1998年的负债率在国际警戒线20%以内,其余各年都超过了20%的国际警戒线,其负债率:1999年至2006年在23%~80%之间,是国际警戒线20%的1~4倍;2007年至2010年在81%~104%之间,是国际警戒线的4~5倍;2011年至2014年在64%~69%之间,是国际警戒线的3倍;2015年的负债率再次突破83%,是国际警戒线的4倍之多(详情见图2)。如此之高的负债率不仅表明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中对外债的过度依赖,而且隐含着其遭受外部冲击并发生偿债危机较大可能性的风险在增强。

债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资源转换能力对外债承受能力的指标。从哈萨克斯坦1998年至2015年每年的债务率来看,其每年的债务率都超过了100%的国际警戒线。2009年的债务率高达259%,2014年的债务率高达215.15%,2015年的债务率更是创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291%(详情见图2),分别是国际警戒线的2到3倍,这一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举借外债的规模远远高于其外汇收入的增长规模,其每年的外债余额均超过当年的外汇收入,其外汇收入的规模远远赶不上对外还本付息的规模,外汇收入难以满足对外还本付息的需要,偿还外债本息的风险很大。

外债结构脆弱

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政府严格控制其短期外债的规模,短期外债占其外债总额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占比最高的年份是2005年达到了18.77%,占比最低的年份是2014年达到了6.4%。虽然,哈萨克斯坦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重均被控制在25%的国际警戒线以内,避免了由外债危机引发的短期内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但在其外债的举债主体结构和外债投向结构中却显示出了相当程度的脆弱性。

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政府奉行“政府不举债”政策,政府及政府担保形成的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7%以内,而商业银行和企业则成为哈萨克斯坦对外举债的主体,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从国际金融市场大举借债,2004年至2006年,哈萨克斯坦商业银行的外债规模以年均111%的速度增长,2007年哈商业银行外债规模高达460亿美元,占哈萨克斯坦外债规模的48%,占当年哈萨克斯坦GDP的50%。哈萨克斯坦政府主体举债占比仅有7%,非政府主体(银行或企业)举债占比高达93%的外债主体结构显示出相当程度的脆弱性。与政府举借期限长、利息低、费用少并具有一定优惠条件的国际借款相比,银行或企业的非政府主体所筹借的期限短、利息高、费用多且少有或没有优惠条件的国际借款使得哈萨克斯坦在外债偿还过程中无法规避因快速、集中、刚性还款所带来的还本付息的压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哈萨克斯坦的外债主要投向金融业(占外债投向比重的39%),房地产业(占外债投向比重的29%)和能源领域(占外债投向比重的15%)。2009年以后,哈萨克斯坦的企业和行业对外举债的速度迅速增加,其中,30%的外债是以外国油气公司对哈国子公司的贷款形成的,且主要投资于资金投入大,利润收益回收期长的石油勘探及开采等能源项目的开发上。这种外债投向结构显示出哈萨克斯坦外债利用效率的不合理性,在短时期内无法形成一定的外汇收入,影响了哈萨克斯坦按期归还外债本息的外汇供给。

上一篇:主问题的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下一篇:Sports girl秋高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