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并展示闽商精神

时间:2022-03-05 12:11:53

大型历史文献电视片《闽商》全片,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它对于闽商精神的深入发掘和生动展示。

有道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在2004年的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上,曾把闽商精神归纳为32个字:“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精于把握机会、超强的应变能力、敢想敢干的血性、恋祖爱乡的情结……从每一位成功闽商的身上,都不难发现这些特色鲜明的精神禀赋。

这部电视片,首先借助历史、民俗、民族学等多方面的资料,对闽人独特的生存形态、精神气质的形成,对于“闽文化、闽商的海洋性基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分析。从地域文化角度,指出了孕育了闽商精神的八闽大地在生存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并从人类学的视角,指出构成闽人的是原住民、入闽汉人、海上来的其他族群。他们不仅构成了闽人的重要生理遗传,且拥有共同的精神气质:为生命中躁动的力量驱使,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处境,渴望变动。正是这种精神禀赋,驱使他们以四海为家,闯荡全球。闽人的历史生存形态,显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而闽商更是将这种特性发扬、放大到了极致。在许多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闽商走向世界,经营环球贸易,促进了白银、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在大洋两岸、在东西方不同国家之间的流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架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并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促成了中国和世界的对话。这一切,都可以说依赖于这种精神气质。正是从这样一个原点出发,才逐渐地衍生、丰富和深化了闽商精神,才驱使闽商一步步走向了遥远和“无疆”。

在这部电视片中,对闽商精神中的每一个层面的表达,不是流于空洞浮泛的议论,而都是经由可证可信的史料、情节乃至细节而获得实现的,从而使得闽商精神的内涵得到了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的诠释,也使观众对于闽商精神有一种切身的感受、真实的认知和深入的理解。像任清代广州十三洋行总商、行首的闽商潘振承,遵循产品优质和诚信经营这些闽商商业智慧的核心价值来经营自己的商业,有口皆碑。面对从英国退回的一千多箱不合格的茶叶,虽然因为标签脱落而不清楚是属于哪一家商号的,但为了维护闽商良好的商业信誉,他毅然支付高达一万银元的高额赔偿。而从明代建阳书商余象斗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意迭出的商业创意,看到了不输于今天商学院的品牌教材的成熟的经营策略。今天的闽商,在品牌的守护和建设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屡出高招,屡创佳绩。总之,由一整套完备而系统的商业道德、经营理念等所构成的“泱泱商道”,成就了闽商的辉煌业绩和巨大影响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片在发掘和阐释闽商精神的同时,还进一步深入到了闽商群体的情感世界,从源头上揭示了内心美好情感对于闽商精神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天一信局”的创办者、“水客”出身的郭有品,毅然变卖家中田产,偿还随身携带的800元侨款,分文不欠。这就不只是一般的商业诚信所能够解释得了的,因为侨款是遭遇沉船事故而沉入海底的,被人从死神手中救起的他完全可以不承担责任。电视片是从爱的意义层面来解释他的行为的。“金钱只是对亲人、邻里、族人表达爱意的一个工具与载体。有这样的经商理念,闽商的事业怎能不得到天助与人助呢?”这种理念,也是闽商群体的共同遵循。这种爱,还可以延伸到对故乡、对民族、对社稷、对国家。它体现在不独作为民族英雄、也作为“海洋商人”的郑成功的“通洋裕国”的策略上,更体现在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南洋巨商陈嘉庚的爱国壮举中。

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历经千年的演变,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的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当代闽商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在建设两岸经济共同体,推动台湾海峡两岸共荣、祖国和平统一方面,承担了责无旁贷的使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电视片的最后部分。虽然没有长时段、浓墨重彩的渲染,但有了前面的对闽商历史的介绍、对闽商精神的发掘作为铺垫,便具有了以少胜多、画龙点睛般的效果,让观众对今日闽商的使命和担当有了深入了解,对今后更好的发展和腾飞充满了信心。

在艺术表达上,这部电视片画面效果清晰,质感生动。节奏从容不迫,画面的切换自然流畅,时空的转换尽管经常是大幅度的,但因为被较好地整合在一个个理念之下,显得叙述脉络清晰,并不给人生硬、突兀和杂乱之感。它大量采用了老照片、文献纪录片、老故事影片画面,对还原历史形貌、营造历史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它还穿插了不少艺术作品,如介绍闽商把茶叶输送到西方时,就用了好几幅表现饮茶场景的印象派的画作,提升了画面美感。它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大量近距离、特写镜头的运用,强化了影像的冲击力。

上一篇:用诗情塑造的农民典型――读刘福君诗集《父亲... 下一篇:地震灾区羌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取得系列成果